如何在语文课堂渗透劳动教育

    丁雄

    

    

    “當代劳动教育对于个体而言不仅具有工具性的外在价值,更具有存在性的内在价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代人最重要的存在方式。”语文学科同样担负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劳动教育,是语文人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

    统编语文教材已然自觉渗透了劳动的精神。从高中必修上册“劳动光荣”主题单元来看,所选课文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和劳动精神,旨在引领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传承劳动的精神,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语文课堂如何积极渗透并有效实施富有学科特色的劳动教育呢?质言之,它既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劳动,更要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描绘劳动,在阅读中欣赏、领悟劳动,进而将正确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品格素养。

    一言以蔽之,富有语文学科特色的劳动教育,其实施的有效主渠道依然是在常态课堂上。《芣苢》这首散发着恒久魅力的诗,正是渗透劳动教育的经典教学文本。笔者以《芣苢》教学为例,作一点具体说明与呈现。

    一、吟诵劳动诗歌,体悟劳动情境

    有道是:开智于声,启慧于音。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既做吟诵者,又做劳动者,并由此启发学生:想象自己终于可以从狭小的课堂放飞到大自然中去亲自劳动了。诵读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劳动的激情释放出来,放声地读、自由地读,让劳动之情、劳动之境奔涌心头。

    教师先用PPT出示《芣苢》全文并标出“芣苢”“掇”“捋”“袺”“襭”等重点字词,以快速扫除读音障碍。然后,指导学生有序诵读,左边的学生读上句,右边的学生读下旬,把诗句读成劳动的号子,把自己当作劳动者,把奔放的劳动情形呈现出来。

    (生吟读,但声音凌乱乏力)

    师:你们这是在劳动吗?既然我们是采摘,没有力气怎么行呢?让我们大声地吟读,就好像一边劳动,一边唱歌!

    (师出示全诗节奏断句PPT,并打节拍)

    生(齐读):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祜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生吟读得比上次整齐,也大致读出了劳动的节奏,但依然显得乏力)

    师:同学们,劳动的激情呢?采采芣苢(用慵懒无力的声音模仿学生朗读)。这都要睡着了,还是在劳动吗?要把边采边唱的激情爆发出来。重新开始。

    (生第三次吟读,有了一些力度)

    师:这次有进步,但还不够。咱们交换一下,左边两组同学读上句,右边两组同学读下句,看哪一组真正投入劳动的情境。

    (生第四次吟读。教师适时提问:大家觉得这首诗在写什么呢?生对诗歌内容的认识不一致)

    (生第五次吟读,熟练而有节奏,但是劳动的真实感仍显不足)

    师:现在我们一边诵读,一边用手有节奏地击打自己的桌面,“采采芣苢”(声调加重并做出有力击打状)。把你们的感情释放出来,就是真的在劳动。

    (生第六次吟读,同时用手击打桌面。吟读效果发生了质的变化,课堂气氛热烈起来)

    师:一定要把劳动的感觉和氛围再现出来!我们还是右边的读第一句,左边的读第二句,边读边拍打桌面,开始。

    (生第七次吟读。有节奏的击打声,和着学生铿锵有力的劳动之歌,由慢而快,沉浸其中,师挥舞着手臂穿梭在学生中间,课堂氛围非常热烈)

    师:我们现在采取二重唱的方式,左边同学一句,右边同学一句,采——采(手先指左,后指右),采——采(手先指右,后指左),把这种交替的场景再现出来。

    (生第八次吟读,教室里洋溢着劳动的欢快情绪)

    师:我们就是一群正在劳动的采摘女!现在我们一起来合唱。

    (师有力地打着拍子,生第九次吟读)

    师:这首诗这么读,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1:我读出了劳动的活力。

    师:好,活力(语气加重强调)——活力在释放(做出活力释放的样子)。还有吗?

    生2:我读出了欣喜愉悦之情,还有芣苢生机勃勃的状态。

    师:采芣苢者的欣喜愉悦,还有芣苢生机勃勃的状态。

    师:刚才两位同学,一个读出了生机活力,一个读出了愉悦心情。还有吗?

    生3:从“采、有、掇、捋、袺、襭”这些词中,我仿佛看到了劳动的场景。

    师:好,你来描绘一下如何?

    生3:他们是先采摘,摘取这些芣苢,把它们从茎上取下(做出采摘后取下动作)。

    师:取下(语气强调)。

    生3:之后把衣兜提起来,兜着……

    于是,借助这些鲜活的动词,学生真正体悟到《芣苢》中描绘的采摘的情景。

    二、品析关键词句,体悟劳动过程

    学生在熟读后能够提到“采”“掇”“捋”“袺”“襭”,从而形成了深度阅读的可能。其实,“采”“掇”“捋”“袺”“襭”正是《芣苢》的关键词。“采”是一片一片或一粒一粒地摘;“掇”是一手扶着植物,一手采摘;“捋”是一把一把地摘。从“采”到“掇”再到“捋”,表现出劳动者越采越激动,越采越兴奋,越采越快乐。“袺”是提起衣兜,“襭”是把衣服系在腰间。为什么要把它系起来?因为衣兜满了,一个手兜不住了,于是把它捆在腰间,让人感到这些劳动者要满载而归了。这是《诗经》重要的言语特点:简单、朴素、鲜活,把劳动的场景铺陈描述出来,并赋予了其丰富的内涵。

    (师边讲边做出采、掇、捋等不同的动作,生踊跃发言,师随机点评引领)

    生1:“捋”就是摘一把。

    师:摘一把,而且是一把一把地撸(手向下做撸的动作)。那么从“采”到“捋”,表现出什么变化?

    生2:“捋”是一大把,说明了劳动者采摘时激动、兴奋的心情。

    师:对,越摘越激动,越摘越来劲,越摘越兴奋。

    生3:“捋”的力度更大一點,摘得更多一些,传递出劳动者更为激动和愉悦的心情。

    师:仅仅一个字的变化,却让我们既感到劳动场景的变化,又感到心情的变化。同学们能不能总结一下,从“采”到“掇”再到“捋”,这个劳动的场景是一个由什么到什么的过程?

    生4:“采”是开始先看见它,想去接触、触碰它;随后是“掇”,就是用一只手扶着它,看它长势怎么样。

    师:你的意思是不随便乱采,是有选择性地采?

    生5:我想应该是选择质量好的芣苢来采。

    师:也就是说,采摘是有选择性的,非常好!这个发现也许连《诗经》研究专家都没考虑到。谁再说一下,“袺”和“襭”的区别在哪里?

    生6:我觉得如果用“袺”是指一手拎着衣裙,而且一只手在采,那么“襭”就是指把衣裙的下端系在腰上,这样采摘更方便快捷。

    师:为什么呢?

    生6:因为用了两只手。

    师:仅仅如此吗?我们再看一下这句:“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生6(思考了一会儿):也是表明更加快乐。

    师:当采得越来越多,用一个手兜不住了,于是把衣裙捆在腰间,好满满地盛下,这就是“袺之”和“襭之”的区别。此时,大家觉得这些劳动者在干什么?他们不仅仅是在采摘,更是要满载而归了。

    然后,师生讨论总结这个场景的内涵。首先,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感觉有一个鲜明的节奏,“采采/芣苢,采采/芣苢”,音乐的节奏就这么出来了。这就再现了劳动场景。其次,在这种再现当中,描述了劳动的过程——越采越多,越采越快,直到满载而归。最后,在越采越兴奋中,把劳动的欢悦之情表现出来了。

    理解了关键词,把握住了感情,随后自然而然地推进白话翻译。这一环节可以采取师问生答的形式迅速明确其他字词的基本含义,进而过渡到余冠英先生的白话译文,并以此作为统一的范本(用PPT展示)。

    师:这种形式简单的重章叠句,如果用白话来说,应该怎么翻译?“采采”重叠之后该怎么翻译?

    生(齐答):采呀采呀。

    师:芣苢一般被认为就是车前子,“采采芣苢”翻译为“采呀采呀车前子呀”。“薄言”是什么意思?助词,没有实际意思。“采之”也可以把它重叠,那么重叠起来这句怎么翻译?“采呀采呀来采呀”。下面的“有之”是什么意思?“有”是取得,“之”是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整句的意思可以翻译为“这里有啊快来采呀”。接下来,“掇之”,“一片一片地摘啊”;“捋之”,“一把一把地撸下来啊”;“袺之”,“采了用衣兜接啊”;“襭之”,“捆在腰间把家还啊”……

    师:这是余冠英先生用白话翻译的,很有味道,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生齐读余冠英先生《芣苢》白话译文,师在生中间做采摘动作伴读)采呀采呀车前子,来采呀来采呀。采呀采呀车前子,这里有啊快来采。采了又采车前子,一片一片摘着采。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系好衣兜满归来。

    师:这就变成了现代诗歌的形式。大家觉得原诗和译文哪个更有味道?(与学生个别交流)请大家把《芣苢》原诗再齐读一遍,放声地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让我们读出越劳动越快乐、越劳动动作越快、满载而归的那种兴奋和自豪感!

    (生第十次集体吟读《芣苢》,过程纯熟,酣畅淋漓)

    三、培思辨之智,育劳动之魂

    显然,采芣苢本身作为一项劳动,劳动者要么蹲在地上,要么弯腰弓背,偶尔采两下还可以,长时间去采的话,其辛苦可想而知。但是,面对如此艰苦的劳动,为什么劳动者唱出了欢快的歌?这源于我们祖先的劳动观念,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人民乐在苦中。读这种劳动的诗,传递给我们的,是我们先民的形劳而神不倦。今天,先民这种热爱劳动的感情和劳动价值观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学生准确理解《芣苢》的基础上,笔者随后将教学过程引向深度思辨。对学生来说,也可以把读书看作是成长过程的一种劳动。有的同学难以坚持劳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亦劳亦歌、亦劳亦乐的精神非常值得新时代的学子学习。这正是一种劳动品格、中国情怀:苦中作乐,乐在苦中。这些也是在学习《芣苢》之后,学生应该形成的劳动意识和相关思维品质。

    师:劳动是如此快乐,这些劳动者是到什么地方去采车前子的?车前子长在哪里?(展示车前子照片)是在地上。怎么采的?不是在树上采,而是要蹲在地上,弯腰弓背(模仿弯腰弓背状)地采。哪位同学描述一下这种状态?

    生1:一边辛苦地干着活,一边快乐地唱着歌。

    师: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干活很辛苦,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生1:采芣苢得到了收获。

    师:芣苢这种东西有什么作用?

    生1:可以养生,是很好的野菜。对劳动者来说,能收获这样的好东西,就会忘记劳动时的辛苦。

    师:对,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劳动,再苦再累心也甜。大家再多想一想,还可能有什么原因?

    生2:采摘劳动很累,但是同时又感到快乐,是因为心中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3:我觉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同时也揭示了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劳动会让人很辛苦,但是劳动者同时可以很快乐。

    师:这是以乐去化解劳苦。如果老想着苦死了(模仿出痛苦的样子),那真是一点意思都没有。同时,劳动的含义可以是多方面的,脑力劳动同样是很辛苦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学习这首诗,大家是怎样看待劳动的?

    生3:劳动会让人更深刻地理解人生,能让人不断增长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

    生4:为了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劳动就是值得的,就是快乐的。

    生5:我们应该乐于劳动,在劳动中锻炼和成长。因为只有劳动才能收获幸福生活,所以古人面对艰苦的劳作,发出的是欢快的歌声。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基于此,教师适时补充:古代劳动妇女采摘茉苜(车前子)时之所以如此心旷神怡,收获得喜笑颜开,其实还因为民间有一种古老的说法,车前子有药用功能,可以治不孕不育;而且车前子的籽特别多,有多子多福的寓意,还承载着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这样看来,劳动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只有劳动,我们人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生生不息。

    于是,课堂在学生对文本的言语品析中,在对劳动的激情领悟中圆满结束。

    这样的做法如果一以贯之于学科教育教学当中,劳动之魂必将成功锻造于新生代建设者的心灵深处,其意义也就远不止于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