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拉森《电影音乐》之“电影散场,音乐 留步”

    黄健君

    

    

    “电影散场,音乐留步。”①电影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观影结束后,电影里的画面会萦绕在脑海中许久,有时一段好的电影音乐也会成为“经典咏流传”。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经过一段漫长而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电影音乐形式与类型逐渐形成了三种模式,即经典音乐体系、试验(自由)音乐体系、罐头音乐体系。它们各自都有独特的特点和许多经典的代表作。本人看了彼得·拉森(挪威)的《电影音乐》一书,结合自身多年影视音乐作品的教学经验,归纳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音乐从和声、配器、旋律、曲式结构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三种不同类型的电影音乐在电影中所运用的手法和所表现的意图也大相径庭。

    一、经典体系的电影音乐特点与运用

    经典体系的电影音乐继承了晚期浪漫派的衣钵,是一种较传统的古典乐派形式。其特点就是气势宏大的管弦乐、华丽夸张的旋律、音画同步,大量奢华音乐的运用,这些都是电影音乐最原始的魅力。最早的一批电影音乐人是古典音乐家圣桑,1908年,他给在巴黎上演的电影《谋杀居伊兹公爵》(L'Assassint du Duc de Guise)创作了作品第128号。

    经典音乐体系也是在黄金时代(好莱坞的第一个高峰年代)建立并逐步完善的,经典体系电影音乐的发展与两次声音技术革命有着紧密的联系。第一次是20世纪20年代末有声系统的出现与成熟,之后是Max Steiner开创了经典音乐体系;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杜比系统的出现,之后是John Willams复兴了经典音乐体系。经典体系的音乐本身最显著的特点,是把和声、配器、曲式结构和旋律作为一首曲子最核心的部分。

    和声:遵循19世纪音乐的基础标准—调性和声学规律,在不和谐音的使用上,很少使用超越七度的和弦,但也挑战加七度、九度等大、小调和弦。“就和声学而论,富有半音音阶的音乐风格居于支配地位,强调抒情诗一般意味深长的旋律,通常由弦乐演奏。”[1]

    配器:延续着19世纪晚期浪漫主义交响乐的传统,庞大的管弦乐编制,色彩斑斓的和声,织体丰富多变,朦胧、飘逸、铺张而生动的配器编曲。当时好莱坞电影大部分也是仿制、改编晚期浪漫主义的管弦乐特征,冠以电影高品味的标志。但很多作曲家开始强调并利用管乐的特殊音色和性质,尤其是铜管声部和双簧管。如《夜长梦多》柔和的铜管乐,从乐谱和声来看,弦乐中重复的音型和低音铜管中下降的乐句,都不确定;柔和的铜管乐的音型含糊不清的不协和和弦,用了减五度和一个加九度的B小调和弦。

    旋律:歌剧和抒情曲在19世纪成为占据中心地位的类型,这也导致了经典体系中更加强调旋律以及对旋律的完美表达。在旋律表达的器乐和手法层面,几乎与传统交响乐完全相同。黄金时期的音乐迎合电影叙事的性质,对于同一旋律改编的其他组曲形式也是一种旋律突出的体现。

    声画同步:在经典音乐体系中,电影音乐在使用层面上最突出的就是奢华的旋律和声画同步。在有声电影开始阶段,所以在声画关系上也有着明确的特点—声画同步。厂商体制的缘故,基本都是完成剪辑工作之后才开始配乐导致。《电影音乐》书中提到:“作为一个整体,音乐还是指向了将要成为斯坦纳和其他黄金时代作曲家的特征之一:准确的声画同步。”[2]而在后期,这种特征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

    曲式结构:经典体系师承于浪漫派交响乐,在结构上自然非常的完整,一个曲调必须要有四个小节、八个小节或十六个小节等,整首乐曲基本都会遵循完整的曲式结构和乐章。例如黄金时代电影音乐《夜长梦多》,整个影片可以看出,马克斯·斯坦纳选用的配器并不太复杂,基本配置依然是传统的庞大的管弦乐编制,与影像声画同步,音乐与故事情节相匹配。但也并非从头到尾的音乐都是晚期浪漫主义交响乐形式和庞大乐队。配乐分别用了木管乐器、柔和的铜管乐器等。电影《夜长梦多》的整个音乐主线全都在于旋律,旋律的格外突出使得音乐对于影像的行进有着强大的辅助作用,通过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关键性的由影像和对话传达的叙事信息来增强观众对情节的理解。而在叙事上,音乐把鏡头和场景连续下来,避免镜头和场景转换的空白。

    从《夜长梦多》的音乐可以看出,经典体系中这个“奢华”的概念很明显,影片中经常伴随着大量画外乐运用,音乐在影片中起到了大量的营造氛围作用,这种“奢华”音乐的应用,使得音乐在电影中形成了一定的基调,与剧情走向和故事主题形成了相互呼应。此片不仅是黄金时期的一部巅峰之作,也充分代表了经典音乐体系所包含的内容。

    二、试验(自由)音乐体系的特点与运用

    在20世纪50年代,传统好莱坞电影音乐显然已不适应电影的发展。初期阿莱克斯·诺斯在电影《欲望号街车》配乐中融入了爵士乐,后来几年其他好莱坞作曲家也受其影响,在电影中把爵士音乐元素作为现代性的一种信号。当时,电影作曲家还试验了各种现代主义风格的音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调性、不同的和声和对于旋律的重新认知使得音乐本身充满了未知的变化和不确定性。Bernard Herrmann是最初动摇经典体系电影音乐的作曲家之一,Bernard Herrmann的方式较为激进,经常打破传统的和声旋律规则,叙事语言也显得与经典体系与众不同。如《出租车司机》开头优美的小号爱情主题突然变为诡异的气氛不和谐音程行进,《西北偏北》中的前奏曲与情节没有叙事联系,这在经典体系中几乎不会发生。

    如果说经典体系的电影音乐是伴随着声音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那么,试验的电影音乐则是伴随着电影运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运动的激发,越来越多风格的电影故事被拍摄出来,电影音乐作为音乐本身最纯粹的最富有表现力的音乐本质也在不断地的试验各种现代主义的风格。如莱昂纳德·伯恩斯坦的《码头风云》(On the Waterfront,卡赞,1954),受到早期无调性试验和勋伯格圈子的十二调音乐的启发创作的《伊甸园之东》(伦纳德·罗森曼Eest of Eden),电影音乐也开始了多样化的尝试,多元理念下的音乐家一直不断涌现并延续到今天。电影音乐作为音乐最本质性的表达逐渐受到人们关注。《莫里康内:50年一瞬的魔幻时刻》一书中说:“我要重申,做电影配乐的时候,我照样坚持试验精神,如亚金托早期的电影、狄西嘉《半个男人》《例行公事》等。”[3]

    在音樂本身的特点方面,与经典体系最大的区别在于电影作曲家们试验了不同现代主义风格,标志黄金时代受晚期浪漫主义影响的配乐和弦乐上的华丽旋律,已经伴随着音乐的现代化消失了。

    和声:赫尔曼与黄金时代音乐的和声学比较决裂,不和谐音程经常被使用,乐曲充满不定数、跳跃和断裂感,不和谐音程具有更鲜明的内在表达和含义,结束不一定以传统的本调终止式。尤其在一些简短的齐奏乐句的乐曲中,在上下行加乐句,单部和双部过渡乐节段落中,时常会转调,并伴随着大段不和谐音程,使得乐曲在调性上很含糊,有断裂感存在。

    配器:配器手法上简单明了并具有创作性,所以,抽象派的音乐也没有感觉乏味枯燥。注重音乐的表达是第一位的。赫尔曼配乐非常注重搭配各种特色乐器,但在结构上又通常较为简单,避免用气势磅礴的宏大交响乐队+唱诗班的现实主义声音。对电子音乐也喜欢利用某一种或一类乐器的特色性来突出某一轨的专注性与目的性,单个乐器的选用立于情绪或意图的表达,交响乐队的使用过于气势庞大,恢弘配器很容易使明确的气氛表达过于笼统化,所以更喜欢某一乐器专注的表达,赫尔曼在《西北偏北》中的电影音乐构建,如表1。

    旋律:在赫尔曼的作品中,旋律的特点是怪异的、不和谐的旋律,很多时候还会不确定性旋律,旋律通常是短小的模块构成旋律的基本单位,作曲家可以自由“打断”音乐。在结构上是不完整的,但紧跟叙事的发展,短小音乐模块可以自由组合,各个音乐模块之间没有承接关系,所以灵活性大,“片段性”音乐不影响观众对连续性的音乐联想的破坏。从表格可以看出,赫尔曼喜欢使用单一或单类乐器来演奏旋律,喜欢换用不同乐器不断的变奏旋律,而不是用多种乐器演奏同一旋律,这种呈现“片段性”的旋律是一种风格或情绪,带着鲜明的色彩,这种旋律的色彩性是根据剧中人物内心变化来编写,而不再是追求旋律本身的悦耳程度。音乐旋律在片中取代人物的语言或是内心独白成为一种潜在的语言。

    在电影音乐的使用层面上,试验的电影音乐在不断尝试全新的侧重点与模式,不断的用更新颖、更现代、更注重音乐本身内在的方式来表达电影音乐语言,试验的电影音乐表现手法和呈现的内容,完全区别于经典体系,是一种自由的全新的具有音乐纯粹本质的电影语言。音乐在电影中开始有了独立的叙事功能,音乐变得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电影音乐》中写道,Bernard Herrmann“他用短小、片段的音乐取代长长连贯的音乐以铺满整个叙事段落。因为他的音乐主要目的—渲染场景,强调一种气氛,或情感张力不是用于叙事”[4]。他的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及表达的方式与经典音乐体系中“奢华”的概念大相径庭。赫尔曼所写的电影音乐,从旋律线条上还是配器上,都较为简约,旋律乐器多为弦乐、木管和小号,在《西北偏北》影片中,画面中困惑的警察,滑稽、笨拙的人物形象,赫尔曼给配上快速断奏的密集和弦,乐器先用小号,再用单簧管、低音单簧管,给影片营造忙乱、鲁莽气氛。

    《西北偏北》中的配乐是试验电影音乐体系经典代表作品,在音乐本质上和音乐表达上,与经典体系的电影音乐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但多样化和“片段性”的音乐不会影响观众的欣赏,因为观众最终是被电影叙述所吸引,而电影里的音乐只是“配角”而已。经典体系中的电影音乐家们,更注重音乐在电影中渲染氛围的功效;而试验体系下的电影音乐家们尝试着通过音乐对电影进行重新的思考和表达,音乐可以成为电影生命的语言[5]。

    三、“罐头音乐”的特点与运用

    “罐头音乐”是指制作完成的版权音乐。罐头音乐最早出现于1909年,在20世纪末,随着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在电影或电视里,逐步消失的‘罐头音乐被打造成了一种商业模式再一次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最早的罐头音乐主要是两个方面用途——广告配乐和电影预告片配乐。从21世纪初起,在好莱坞推行罐头音乐体系的代表人是Hans Zimmer,方便简洁化的商业模式。罐头音乐形成的原因是经济因素。一方面压缩电影成本,获取最大利润。另外一方面美国2007经历的金融危机,很多电影制片厂家面临倒闭,罐头音乐成为经典、标志性的配乐手段。20世纪初期的香港电影采用惯用手法就是用现成的乐曲配乐,在电影音乐中直接把经典的乐曲融入电影音乐中,目的是为了迎合特定的场景和画面,这种配乐方式被称为“罐头音乐”。

    和声:绝大部分的和谐音程和调性是确定的,尤其是非旋律声部的循环,基本为整段的和谐音程,在旋律线条上,大部分和谐的行进,偶尔穿插不和谐音程,然后再回到和谐音程上,这种和声的走向使人在生理上有很大满足感,和声旋律基本遵从人耳听觉规律,不协和和声基本不用。

    配器:罐头音乐的标准就是情绪功能(Emotional Functions),彼得·拉森对情绪功能的表达具体有三:电影音乐给电影叙述场景营造气氛、烘托场面、表现情绪的效果。从广义上来说,三者有一定关联,即统称“情绪功能”。

    如上图所示[6],一般的通用模式就是“主旋律”+“弦乐ostinato”,这种手法最开始运用在电影《谍影重重》中,后来这种技法被HZ应用到了《达芬奇密码》《雷神》《哈7》《盗梦空间》等商业电影之中。

    旋律:旋律气势磅礴,很容易让普通观众接受。具有浓重的时代感和史诗感;在音乐的使用上,罐头音乐非常零碎,跟儿童积木玩具一样,可以随便拆卸,随意组合并随着画面叙述的情节需要进行变速变奏的改变。经典体系的音乐是为电影营造一种基调和氛围,试验体系的音乐是在电影中有着独立的走向和思考,那罐头体系的音乐是对电影画面本身一种最好的衬托,遵循了每一个画面的内容变化和镜头运动。

    曲式结构:罐头音乐的曲式结构需要结合原声带来论述。一般收录在电影原声带中的曲目,曲式结构都相对完整,但有的电影配乐由于选择了民族乐器和某些特色乐器,使得这一轨的结构处于零散位置;收录好的轨有时候在不同的电影实际应用中会被重新的修改和编排,于是电影中的曲式结构又出现了新的曲式结构形式。罐头模式制作的电影音乐特点——转瞬即逝、不确定性,在音乐上几乎不存在结构一说。

    结语

    综上所叙,三种电影音乐类型,本人认为试验音乐体系下的电影音乐是最适合电影本身。因为电影来源于生活本身,艺术高于生活,但比较是客观生活的一部分,电影除了娱乐功能外,还包含道德教化功能。经典体系下的电影音乐,奢华的旋律,赋予了人民美好的享受,但在电影里配上古典音乐,人们无形之中就会联觉到“上流社会”“严肃音乐”,高雅音乐的代名词。但每个人的生活处于不同社会环境之中,不是所有都适合欣赏高雅音乐。罐头音乐不应该束缚电影音乐本身。专家们也批评电影音乐缺乏内涵和创新,罐头音乐让电影音乐失去独立思考和包罗万象。《电影音乐》写道:“黄金时代的音乐是一种教学说明,平行于电影,指出叙事中最重要的时刻。而赫尔曼证明,音乐可以与情节本身合为一体,就像灯光、镜头的运动和剪辑一样,富于弹性。”[7]电影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体,美好的音乐可以引导观众去思考,音乐应该随着电影的发展而不断探索和发展,电影音乐也应该跟电影一样需要在运动中不断审视和深远的思考。三种不同类型的电影音乐,只有试验(自由)音乐体系下的电影音乐,是独立于影像但又比较客观的融为一体。各种不同类型乐器音色的试验,不协和音乐的使用,这种试验方式都不止是音乐本身,更多需要观众通过观看电影去感受,去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2][4][7][挪威]彼得·拉森.电影音乐[M].聂新兰,王文斌,译.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86,87,138,138.

    [3][意]安东尼奥·孟达·莫利康奈:50年一瞬的魔幻时刻[M].倪安宇,译.台湾:夏日出版社,2011:196.

    [5]范宏.电影音乐的功能、历史与分析——彼得·拉森的《电影音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4):44

    [6]杜晓淼.论不同类型的电影音乐的特点和在电影中的运用[D].中国传媒大学,201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