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中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

    牛斌媛

    

    内容摘要: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表现在语言交际层面,也体现在人们的思维习惯中。本文通过对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为研究对象,尝试从隐喻角度描写《喜福会》中不同时空状态下几代女性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揭露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另外,通过隐喻的运用,可以更好的展示人物内心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隐喻 认知 喜福会

    1.引言

    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存在于我们的语言和思想中,且无处不在。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机制,不仅可以借助一种经验域来理解和认知另一种经验域,而且可以构建出人们的概念系统。本文通过对《喜福会》中许安梅一家四代人的故事为依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概念隐喻的认知意义,一方面可以揭示出小说的主题,即中美迥异文化背景下华裔女性在矛盾与冲突中痛苦挣扎并坚韧地探寻自我价值的成长过程,另外,可通过小说中隐喻的运用来探究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性格所运用的手法。

    2.《喜福会》中的隐喻实例

    在本部小说中,小说的主要内容是由多个看似独立却又紧密联系的小故事构成,主要叙述了四位中国传统女性的经历,以及他们移居美国后与接受美国教育女儿们的冲突。该小说包含了许多隐喻用法,赋予了一些抽象事物具体化的特征。隐喻的实质在于借助一些事物来理解另一些事物。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源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建构或解释另一个范畴。《喜福会》中的隐喻出现频率较高,其中“人是植物”、“人是建筑物”、“生活如登山”、“婚姻是花园”、“思想是液体”等隐喻的出现使小说充满了寓意,以下部分将详细叙述以上提及的隐喻映射。

    3.《喜福会》中的概念隐喻分析及内涵

    3.1 鹅毛是希望

    《喜福会》中的第一部分以“千里鹅毛”的寓言故事拉开文章的序幕,小说的开始,描述了一位中国母亲带着一只价值不菲的天鹅奔向美国,中国母亲在去美国的路上对天鹅轻声私语:“到了美国,我就要生个女儿,她会很像我。在美国,她却无须仰仗丈夫鼻息度日。在美国,不会有人歧视她,因为我会让她讲上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她将应有尽有,不会烦恼不会忧愁。她会领略我的一番苦心,我要她成为一只比期望中还要好上一百倍的漂亮的天鹅}”当她来到美国时,留下的却只有一根羽毛,她把这只羽毛送给在美国出生的女儿,并告诉女儿“这根羽毛看似很普通,然而所谓千里鹅毛一片心呀}”本文认为小说中把羽毛作为源域,而目标域是母亲对女儿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满腔情意。虽然看上去羽毛与母亲的殷切之情并无直接联系,实际上这种感情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构建,羽毛承载了母亲太多的爱与关怀,因母亲受到封建社会的长期压制,她所有的爱与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身上,但是这种疯狂的爱让人难以接受,成长在自由、独立、民主国度的女儿对母亲的爱难以承受,也因此母女之间有所隔阂。最终,当母亲去世后,丈夫把羽毛送给女儿时,女儿才懂得了母亲的一片苦心,这看似轻薄的羽毛透露出母亲对女儿的殷切期待,她不想让女儿像她一样受到各种压迫,希望女儿不要在丈夫的压制下生活。

    3.2 思想是液体

    安梅年幼时。外婆告诉她:your own thoughts are sobusy swimming inside thateverything else gets pushedout.这句话中应用了容器隐喻,外婆把女性的思想看作流动的液体,液体需要在容器中得以储存,用容器中的液体隐喻女性的思想需要被禁锢,不能充分流露自己的想法,这也正是安梅的外婆想要告诉安梅母亲的道理女人要顺从男性,不能有太多自己的思想。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外婆饱经思想的禁锢,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切都要听从男性的安排,自觉遵从男性已经成为了她思想中不可磨灭的价值取向,因此,她要求自己的女儿也应遵从男性的思想,让男性控制一切。小说中安梅的外婆还说到:女人的尊严犹如项链。在外婆眼里,女人一旦失去了尊严,就应该立即结束自己的生命。“女人的思想是液体”、“女人的尊严犹如项链”都是隐喻映射的结果,用目标域中具体的物体代替抽象的事物。也正是隐喻的运用,才得以让作者的思想更好的流露。

    3.3 人是植物

    小说中安梅对女儿的教悔也有着丰富的隐喻内涵,如:"a girlis like a young tree."shesaid.You must stand tallThat is the only way togrow strong and straight.在安梅看來,女儿露丝像一颗小树苗,若要茁壮的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必定要以大树为依靠,这样才可以茁壮的成长,安梅希望女儿不要做一棵无依无靠的小草,因为杂乱无章的小草最终会被人清理掉。她坚信她就是那棵大树,会陪伴女儿成长。一方面,她要求女儿顺从自己,在自己的庇护下成长,另一方面,她又想让女儿长成一棵独立的参天大树。小说中“人是植物”的隐喻勾画出微妙的人物关系。安梅深爱着女儿,期待露丝以自己为榜样坚强的成长。而对于从小就在美国长大的露丝来说,追求独立、个性,实现自我的生活目标是她的梦想。她不想在成长中受到母亲的束缚,这些彼此的冲突最终导致母女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对于安梅来说,母亲的死亡使她得以看到希望。她说“I know how itis to be quiet,to listenand watch,as if your lifewere a dream.”她意识到生活对女人来说,不仅仅是一场梦而已,女人要尽自己所能追寻自己所想得到的自由、幸福。看到女儿露丝像当年的自己一样生活在一种失去自我的痛苦婚姻中,她想通过这则隐喻劝说女儿生活不应该像一场梦,而是可以自己去掌控的,要坚强地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婚姻,捍卫自己的尊严。

    3.4 婚姻是花园

    露丝当初置母亲的反对于不顾,毅然决然的嫁给泰德,婚后由于露丝缺乏自己的主见,遭到丈夫的嫌弃,百般无奈下丈夫提出与露丝离婚。在他们的婚姻中,多次提到花园这一隐喻。“花园”映射出他们的爱情,曾经的花园在泰德的悉心照料下有声有色,充满生意的花园表明他们爱情处于一种炙热状态,现在那个一派凄凉的花园则映射出他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露丝对婚姻的认识由热恋时的"Marriage is twohalves creating the whole”,到婚姻走到破裂边缘时候的“Marriage is a battle be-tween the couple”,再到最后意识到"Marriage is agarden”,由此可知她对爱情和婚姻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深刻。“婚姻是花园”这个隐喻说明,婚姻如同花园一般需要主人的悉心培育与照料,花园得到充足的水分与阳光才能显示出一片生机与活力,婚姻中的关系也是如此,缺乏彼此之间的陪伴,无论多么深厚的感情也会淡薄。终究,曾经美好的婚姻将走到尽头。

    4.结论

    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研究《喜福会》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及其命运。通过对<喜福会》中的主要隐喻进行归纳,分析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四种隐喻,即鹅毛是希望、思想是液体、人是植物、婚姻是花园,这四个隐喻反映了人们不同的认知特点,随着这些隐喻的出现,文章的思想也被真实的流露出来。这也对提高读者的鉴赏水平与阅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中隐喻的出现印证了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功能的思想。隐喻的运用丰富了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1]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2]Tan Amy.1989.The JoyLuck Club[M].New York:Ivy Books.

    [3]程乃珊译,2006,喜福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4]蓝纯,2004,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束定芳,2000,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