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阶段的家长引领策略

    赵秀珠

    

    〔摘要〕通过对孩子“小升初”的心理特点分析,肯定了家长作为引领人角色的重要性,探讨出家长引领孩子适应“小升初”的心理、行动(环境塑造、学习调适、人际沟通、自立能力)等方面的有效对策,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初中学习生活的适应期。

    〔关键词〕小升初;家庭教育;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1-0077-03

    从小学升入初中,学校的环境、教学、管理等各方面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孩子的身心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对孩子而言,这是他们独立生活的真正开始,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是迈向成人的准备阶段,因此,这个阶段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能否顺利度过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而这个阶段的孩子尚未成年,很多的习惯和能力没有培养好,家长如何帮助和引领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从孩子心理特点的分析、对小升初的合理认识、家长引领的心理和行动策略进行探讨。

    一、“小升初”阶段孩子的心理分析

    (一)对陌生环境的焦虑

    经过了六年的小学生活,孩子对学习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个人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也结识了一些较好的朋友,对小学的管理较为熟悉了。来到初中学校后,由于初中学校办学规模一般都比较大,班数较多,童年的好友不一定能在同一个班上,孤独感强烈;同时学业的难度增加,学校的管理更为严格,教师的教学效率更高。如果小学的学习基础不牢固,学习方法不改进,面对一下子增加的科目,会感到无所适从,小学的优越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焦虑、无助、失落感等,甚至会出现适应困难。

    (二)青春期到来的焦躁

    “小升初”正值青春期初期的时间,女孩会比较早地进入青春期,有明显的青春期的特点。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又在意他人的评价。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希望能像成人一样独立处理好所有事情,不希望被成人干涉,希望有独立的私人空间,但此时的独立能力不足、自控能力又不足。当面临新学段适应时,既希望能独立解决,又依赖家长帮助,但又不愿意向家长开口求助,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干预的话,很容易让其形成挫败感,特别容易受电子产品的诱惑。亲子矛盾没有处理好,孩子很容易焦躁不安,会进一步加剧适应的困难。

    (三)独立生活的迷惘

    大多数的孩子到初中后开始寄宿,第一次真正地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他们对这种生活的未知会有强烈的恐慌感,加之對家的依恋感、对舍友相处的担忧等,如果小学阶段没有培养好独立生活的能力,对衣食住行的焦虑,会进一步加深其不知所措的迷惘。

    综上所述,“小升初”阶段的孩子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心理和环境适应的过程,他们是非常不容易的,此时家长的心理情感和方向方法的引领正是及时雨,能给他们带来强大的安慰和支持。

    二、“小升初”的合理认识

    “小升初”阶段是孩子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从儿童期走向青春期的一个过渡期,他们的生理、心理、思维、独立能力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变化。在学校的时间更长了,更在意同伴的评价,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甚至会和家长发生一些矛盾冲突。在这个阶段,学校教育和家长教育哪个更重要呢?曾经接待过这样的个案,孩子表现非常优秀,琴棋书画无一不精通,但是到了初一后,出现强迫拔眉毛的行为,开始只是拔眉毛,后来把睫毛也拔光了。通过多次的沙盘治疗后,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生了二宝后对她忽视了,她内心极度地恐慌焦虑,以这样的行为发泄出来。后来和家长咨询后,家长对她多些关注后,这种行为就减轻了。

    学校的合适管理,老师的正确引导重要,但家长始终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和谐相处、引领孩子做好入学的心理和行动的准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让孩子尽快地适应是首要目标,而非不断地和他们提学习成绩等各方面的要求或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

    三、“小升初”的家长引领策略

    (一)家长的自我修炼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面临很大挑战时,需要家长的帮助指引,父母应该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因此,家长应该先自我修炼,培养好能力帮助他们。心理学上有个出名的“踢猫效应”,家长的情绪会传染给小孩。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期待,甚至有些过度焦虑,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让孩子报无数个培训班,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等。当这种焦虑一直持续,家长很容易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一旦孩子的行为不符合预期,可能会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会感受到家长的焦虑,从而内化成自身的焦虑,失去信心,难于把事情做好。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学会觉察自身的情绪,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把自己没完成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让孩子学会和自己比较,而不是和他人比较。关注孩子的情绪、学习情况、交友情况,但不是控制他们的行为,多点倾听和理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创设一个民主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和谐的氛围中成长。

    现在家长继续学习的途径是非常多的,如线上线下的家长教育课程、微博公众号等的家教信息,家庭教育的书籍,社区组织的家庭教育的论坛,家庭教育的微信群,等等。多听多学多觉察,家长的努力也是孩子的榜样,家长素质的提升可以给孩子最大的支持。

    (二)引领孩子做好心理的准备

    家长的角色应该是监护人、管理者、引路人,孩子面临升学的挑战,家长应该引领孩子做好升学的心理准备,而不是让孩子在迷茫的状态中孤身一人去面对。如上学前的暑假末做好收心准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找时间和孩子探讨一下升入初一可能面临哪些变化,让孩子去想象,接纳孩子可能出现的情绪,然后一起讨论有哪些适应的方法,指引他们一些注意事项;陪孩子找准备上学的师兄师姐了解学校的情况,让他们有个心理预期;陪孩子去要上学的学校走走看看,特别是开放日的时候,可以亲自和学校的老师了解一下情况等。当孩子有了心理预期后,内心的安全感会增强很多,会更积极地期待新生活的到来。

    (三)引领孩子做好行动的准备

    “小升初”后孩子会面临学习、人际、生活的巨大改变,家长应提早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让他们信心满满地迎接新生活。

    1.家里环境区域的建设

    孩子的行为在指定的区域里进行,会使其逐渐适应“被管理”“界限”的存在,生活环境越整洁越分区清晰,孩子就越会被环境教育,约束自己的行为。家庭的分区应该包括进餐区、休闲区、学习区、游戏区、情绪冷静区等。特别是学习,应该有一个专门的安静而整洁的区域,这个区域不受外界影响,有整齐的书桌,书桌尽量对着墙或者书柜的板,不要对着窗、门、过道等容易受干扰的位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书桌上放着老师或父母的大头照,注意力分散较少,必须用台灯,台灯能聚焦光源,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孩子一进入这个区域,这种场的环境会暗示他们该学习了,因此,在升学前,家里的学习区域必须先划分出来。

    2.学习习惯的引领养成

    小学已经接触学习了,但小学的学习成绩分化不会很明显,即使学习习惯没有培养好,可能成绩不会受很大的影响,但到了初中后,学习难度增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成绩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首先要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学习的习惯分为预习、复习、做作业、时间规划等多方面,家长应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及学习基础情况,引领孩子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时间管理,而非完全家长代劳。

    这个训练在六年级时就应开始进行。如做作业的规划,家长可以问孩子作业的信息,让孩子思考先做哪科,再做哪科,评估作业的耗时并做好记录。作业完成后让孩子自查,询问初查结果,父母进行一次复查,告知整体出错数目,不指出具体题目,孩子自行第二次复查,如果检查出来及时鼓励,没查出来,让孩子思考现在需要做什么。家长以调侃的语气让孩子想象放松,不要指责,引导他们找出问题,从而形成适合个人的做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其他的学习习惯培养也是如此,以孩子为主体,家长作为一个引领者的角色,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最终学会自主学习。

    3.人际沟通的技巧训练

    孩子在班上的归属感直接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在班上的适应能力。据多年的心理咨询个案分析,孩子到了初中后,随着生源的扩招后,人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很多孩子会体验到人际交往中的挫败感,他们缺乏有效的沟通技能,往往因为小矛盾冲突导致友谊的破裂,从而影响情绪和学业。

    家长应该引领孩子重视人际交往的意识和技巧,尤其要抓住第一印象的机会,在新班级刚形成时,多主动地表现自己,帮助别人,培养孩子受欢迎的品质,如热情、善良、积极、互助、体贴、文明有礼、宽容、真诚、尊重等。同时,要学会倾听他人,专注,有耐心,能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感受,让对方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这样,同学们会觉得孩子是个善解人意的人,会更喜欢和孩子交往。

    同学之间发生误会冲突是经常的,很多孩子往往不懂得如何处理,尤其是担心沟通后被拒绝,或者沟通不顺,矛盾会更大等。心理学上有个共识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家长要引导孩子倾听同学的感受,把他们的情绪反馈给对方,当同学的情绪被看见和理解时,不良情绪便会消退了。当自己内心有愤怒等不良情绪时,应积极暂停,让情绪平复后再想办法去处理。当对方不认同时,不需要勉强解释原因,可以把感受反馈给对方,运用“我信息”的句式把自己的感受和对对方的期望告知对方,让对方知道自己的诚意和双方的问题,如句式“这件事情……我感到……因为……我希望……”对方听完后情绪可能会平复下来,继而思考自身的问题,促成双方的良好沟通。家长在平时和孩子沟通过程中应注意沟通的技巧,让孩子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习得沟通的技能,更好地在自己的人际交往中运用。

    4.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很多孩子到初中后开始住宿,他们要适应宿舍同学的相处和独立的生活,家长除了引领其人际交往技巧外,更要培养其独立的生活技能。特别是利用做家务的機会,多让孩子参与实践,在饮食、洗衣、卫生打扫、物品分类收拾、植物养殖等日常事务方面提供锻炼机会,平时在购物、做饭等多场景中或家庭会议中多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其做主,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以上技能逐一得到锻炼后,家长的鼓励和支持会让孩子自信满满地期待初中新生活的到来,即使遇到任何挫折,内心足够强大,相信也有办法去解决。

    “小升初”阶段是孩子从儿童期过渡到成人期的一个关键阶段,从多年的初中心理咨询个案数据来看,对比入学前孩子做好干预准备的和没有做准备的,虽然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孩子到校的适应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适应不良的时间过长会影响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也很容易出现很多心理问题。家长需要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给予孩子支持和合适的引领,让他们做好心理和行动的准备,更快地适应初中生活。其实,以上的一些准备不一定只在六年级才开始。在小学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逐渐渗透,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济川中学,东莞,523017)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