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欲生风 磨砻日有功

    张小丽

    “下笔欲生风,磨砻日有功”源自南宋著名文学家楼钥所作的《蒋慈谿挽词》,这两句诗着重强调文章修磨推敲的重要性,一直被后世文人奉为写作的圭臬。修改,是写作者锤炼字句的一个必经过程,对于初中生而言,更是一项必备的写作习惯。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角度来讲,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因为这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写作素养,更关系着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反思习惯的养成。长期以来,我不仅“磨砻”学生的作文,也在不断修磨自己的评改流程和方法,并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方法和体会。

    一、“磨”评改的“微流程”

    以往,我在评改学生作文这块较注重“产量”,通常是一周一篇,即写即评,往往一学期下来,我们班的学生习作在数量上远超其他班级,但与之相比,本班在作文平均分上并无明显优势。我不禁反思:是否学生练得还不够多呢?于是,我认真研究了本班学生的习作,结果发现,学生在习作中基本没有体现我在评讲中强调的优化细节。由此可见,评讲的次数与学生的作文得分并不成正比。

    所以,在与本班学生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并结合初中生的接受实际,我开始精细自己的评改流程,将一篇作文的评改流程逐步“微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消化吸收和运用研磨。具体来讲,针对学生的习作,我将评改流程分为三大步:第一步,用两课时指导学生修缮框架;第二步,用两课时指导学生修缮过渡段与首尾段;第三步,再用两课时指导学生斟酌推敲其他段落的字句。在数量上,本班原先的“一周一作”制也没变,只不过,学生连续三周都对同一篇作文进行研磨改写。在具体指导过程中,为丰富上课内容和扩大学生眼界,我精心找到一些名家修改文章的片段,将其印发给学生,就资料和学生一起交流修改作文的方法。并且,我还注意对学生的修改进行认真总结并给予鼓励,特意将部分学生的原作配以升格后的优秀作文打印、展览,并帮助他们投稿,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修改习作的积极性。

    结合实践,我认为作文评改的高效不在“量”而在“精”,片面贪多式的训练不可取,语文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好作文往往都是改出来的,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沉下心来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二、“磨”评改的“话语权”

    刚执教本班时,学生交上来的作文都由我亲自批改,而且自认为评改较为“精工”:我会在学生习作的字里行间圈圈点点、加加批注。在学生习作的后面细心总结、琢磨评语。然而,学生接过作文本的淡淡表情告诉我,他们并没有被我的用心“惊艳”。因为,这些初中的孩子们正值要表现自己的年纪,我的“勤奋”反而占用了他们的“话语权”。

    在我细化评改流程之后,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学生已逐步积淀了评鉴作文的理论和方法。于是,我决定将评改的话语权交还给学生。在具体操作时,提前评好学生的作文,将学生的作文情况和得分登记备案。然后,将没有加任何评点标记的学生习作下发到班级,组织学生先自评并撰写后记,方便下一步的小组互评。参照学生后记中表述的写作目的,小组成员结合文本来互相打分,并将自评的分数与互评的分数比较。之后根据组内的最后得分结果来推荐一篇写得最好的文章,與我所给的分数来比较。这样,学生的一篇作文就有了三种分数,学生写作评改的自主性、好奇心被大大激发。有时,一篇作文的得分存有较大争议,还会引起班级内部友善而热烈的“辩论”,小小的作文评讲课开始萌动着孩子们无意识的“民主氛围”,无形中促进班级学生形成严谨求真的学习风气,真可谓一举多得。

    事实上,我越“懒”,意味着孩子们就会越“勤快”,作文进步也会更明显。

    三、“磨”评改的“心体会”

    作文教学永远是一场漫长的动态过程,虽然本班学生在作文上的进步越来越明显,但我从没停止自己的观察反思。偶尔,我也会亲自改几次学生的集体作文,对学生的写作和评改集中做严格要求,因为初中生的自制力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对于初中生来讲,管理的“民主”并不等于完全“放手”。

    另外,针对作文评改这一教学行为,语文教师应对某些个体多“评”少“改”。“改”:即规范学生的字句,而“评”,温暖学生的心灵。客观来说,每个班级总会有一两个写作基础较薄弱的孩子,介于他们的接受能力,教者温厚的鼓励和诱导远胜耳提面命式的认真纠正。而且,对于某些需要展示修改的片段,我也会有意隐匿作者的姓名,尽可能关注被评改学生的感受。这些都是我在作文教学中从真心而发的感受,同时我自身的反思还在不断充实修磨,因为只有从“心”出发,指导学生学生写作的点子才能真正创“新”到实处。

    现如今,本班学生作文相比以往有了明显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生习作在相关作文杂志、报刊上相继发表,不少学生在作文竞赛中也取得了令我满意的成绩。而更让我欣慰的是,学生真正形成了精益求精的写作习惯,这将会让他们受益一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中(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