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朝着生活化教育不断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为教学形式创新指明了方向,落实生活化元素进校园让“生活即教育”理念贯彻在教学环节的细节中。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重点攻坚数学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能够深度挖掘生活内容,通过课堂反哺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生活的实感。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6-0093-02

    0 引言

    现实的教育并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教育的本质目的是提升新生代人口的基本素质,弥补早年的素质断层,从而促进社会的更新迭代。数学作为应用型学科,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嵌套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创设立体且逼近现实的学习环境,通过嵌套情景教学的方式,把生活见闻糅杂其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定位生活,培养运用学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为对接初中乃至终身学习打造健全的数学核心素养。现阶段,诸多小学生经历了六年的学习,对数学学科并没有深刻的认知,在家长和教师的督促下,他们将数学成就作为衡量自身数学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尺,理所当然地认为成绩高就是数学学得好。这其实是传统数学课堂给予学生的思维定势,忽略了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功能。在对当前教学困境进行细化分析,生活教育思想确实是当前数学教学的可行突破口,学生在生活案例的牵引下能够认清自身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加深对数学学科的整体认知,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学科自觉性和对生活数学的敏感性。

    1 生活是教育思想的源泉

    对于数学教师而言,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靠的主要是教师领路人的作用,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形神涣散都是因为教师在教学推进细节上推敲不到位,未能宏观兼顾平衡后进生和优秀学生之间的差异。此时教师若能将教学创新的切入点转移向学生的生活,那么教学案例的生动性就能够得到保障。在“两位数的相加”教学过程中,教学推进一般围绕着例题难度的攀升,例如“10+10=?、11+11=?、12+11=?”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逐步强化学生思维,且在解题过程中教师会围绕着个例题目进行方法的延展,整个过程尊重了小学生学习的习惯。当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导入数学课堂时,数学课堂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笔者以过往生活经验审视“两位数的相加”这一命题时,发现学生在生活中时常会接触到加法,尤其是两位数及两位数以上的加法。比如,有些家长为了配合学校教学会不定时提出一些诸如“爸爸和妈妈年龄加在一起是多少?”的问题,还会在菜市场环境下主张让学生计算菜价和花销,在这些计算中学生自然地掌握了一定计算的规律,像是先计算十位的相加后计算个位的相加。

    现实告诉我们,实际教学推进过程中,教师可以沿用这样的教学思路,通过创设友好的生活情境,带领学生还原生活实景,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课程中感受到参与感,学生们还能通过小组讨论、同桌对测、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基于题型的问题创新,能够显著刺激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1]。

    例如,学生们随着深入地学习以及教師的引导,不少学生萌生了加减综合转换的意识,面对形如“(30-1)+(40-2)=?”这样的问题时,学生会从便捷偷懒的角度去进行计算,通过把问题转化为“30+40-1-2”,将问题简单化处理,这并不是笔者一开始就教育学生的,是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步摸索出来的便捷计算思路。这足以证明生活即教育,数学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2 将生活情景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展开实际应用

    数学学科是强调其实践功能性,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发挥其实践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切实落实相应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学生更快地吸纳课堂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加以运用和延伸,让学生在面对生活问题时能够做出更贴切的反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即链接情境创设法,打造学生熟悉且舒适的生活情境,学生在教师的主观引导下能够将学生的参与感得到满足,让学生在多变的生活情境中熟用各种解题方式,对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点有进一步深刻的理解,为学生实际生活提供便利。

    例如,笔者在开展“小数乘法”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就自身教学经验来看,一般情况下就是复述教材内概念,参照概念对知识点进行梳理细化,通过教材案例的指向,将抽象的概念内容借由教材案例翻译给学生,以此来教授学生小数乘法的相关方法。在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板书引导法是笔者最常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此习以为常,板书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过于枯燥,学生的兴趣调动以及课堂参与感未能被提升。毕竟,对于学生而言小数乘法还只是模棱两可的概念内容。笔者身负压力的情况下,在教学中导入了情境创设法拓宽教学空间,通过语言引导“同学们,小明同学作为班长,想在母亲节的时候动员其他同学为自己的母亲献上礼物,经过仔细筹划,他决定送母亲一支康乃馨,班内共有51人,一支康乃馨2.5元,小明同学如若要为全班垫付康乃馨的钱,他得花多少钱?”日常消费以及节日佳节是学生们最熟悉不过的生活元素了,正是这样一个生动的生活实例,让小数乘法带上了生活影子,缩短了学生和数学的距离,能让学生投身到实际生活中,通俗地明白小数相乘的计算结果实质上就是一定数量的小数累加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能够看到加法的缩影,学生们也能知道有些计算不一定要生搬教材的公式。

    3 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落实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教育在多数情况下都能在生活中探知其雏形,基于生活的丰富多彩,教育内容的延展和跟进都能有根可溯。平衡生活在教育中的比重,并不是一味地在教学中寻找生活的缩影,而是带领学生从教材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通过教材延展的生活化内容产生共鸣。在“因数与倍数”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盲区集中在概念的混淆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实质上由于课堂开始之初学生的注意力就涣散了,对于理论知识的内化吸收表现不尽人意。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且一板一眼的数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生活化的口吻破析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在分析过程中穿插一些趣味性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点。

    例如,笔者在深入“因数与倍数”的教学时,通过游戏教学法嵌套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延展教学空间。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两个箱子,一个箱子装着15个乒乓球,另一个箱子装着3个网球,在课程开始之初,笔者动员学生们一同清数箱子中分别有多少乒乓球和网球,学生们和笔者一同完成这一环节,笔者顺势套用生活化的口吻组织语言,尽量让语言平实,“箱子里分别有15个乒乓球和3个网球,乒乓球数量就是网球数量倍数,网球数量就是乒乓球数量的因数,同学们之前已经深入学习过乘除,15能够被3整除,所以在表述上15是3的倍数,而3乘5又能得到15,在表述上3和5都是15的因数。”笔者通过创设带有游戏性质的教学环节,跳脱出教材理论性语言的囹圄,通过平实的对话同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能够在相对放松的情况下逐步对教学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有效地帮助学生概化教材内的抽象内容[2]。

    4 开展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学会将数学融入生活

    教师应当辩证地审视传统课堂,对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兼容并蓄的手法,而不是一味地脱离实际创新课堂。为了让学生能够切实将数学知识内化運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数学教学中导入生活化教学,不难发现站在数学的角度对于一般性的生活难题都能予以一定的解答,学生在解疑答惑的过程能够收获丰富的体验。在教学中开拓实践性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灵活应用新知既是新课标要求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本心。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单纯用数学理论概念来讲解这两个物体的特征是片面的,要想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分辨这两种形状且对物体特征有意识地进行概括,就应当在课堂中落实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课程开始之初,笔者就应景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罗列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能力的将这些物体带上课堂与同学们分享,再让学生经由自身观察用自己的言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加以概述,并与教材的概念相互比对,这一过程强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其次,笔者号召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在倾听中能够有效充实自身知识盲区,从而不断强化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记忆点。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观察,打破学生对物体性的忽视,有意识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服务数学学习,也让学生能够借由数学的视角洞悉生活之美。现实的生活为数学课堂提供许多生动的实例,学生又通过相应的学习切实掌握了解决生活难题的方法,教育和生活呈现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践行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5 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践行生活化教育,将数学同生活相连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与生活沟通,开创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新型课堂,不断丰富数学课堂的形式。

    参考文献

    [1]任广波.生活即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点体会[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5(z2):116-117.

    [2]宗钱云.“生活即教育”的小学数学解读[J].数学教学通讯(初等教育),2014(2):17-18.

    (责编:杨梅)

    作者简介:王彩玲(1977—),女,河北唐山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