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强化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姚金凤

    摘要:地理综合思维是高考考查的地理学科素养之一,是学习地理学科必备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难点所在。本文主要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方式并提出强化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 途径。

    关键词:地理学科? 综合思维能力? 过程分析

    前言

    近年来随着考试大纲的调整,高考考查的核心由最初的知识立意到后来的能力立意再到现在的素养立意。素养立意的考查是以知识的储备和能力的形成为前提的,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具备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有深入渗透的地理学科素养,因此考查难度远远超过单纯的知识和能力考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能力是难点,教师要始终围绕综合思维能力的养成开展教学。

    一、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方式

    综合思维能力在地理学科的考查中方式灵活多样,多以生产生活实践为背景,以某种具体的地理要素或现象的形成过程为分析对象来考查。

    (一)综合思维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相结合

    2019年全国文综Ⅰ卷第37题是以考查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为核心的典例,同时重点突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该题考查该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该问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对自然地理整理性原理的应用。本题的难点在于:既要明确里海所处的板块位置与板块间的相互关系,又要厘清各个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特点及相互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最终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分析里海区域地貌、水文和气候三个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去分析对里海(湖泊)产生的影响。

    (二)综合思维与不同的时空尺度相结合

    时空尺度的综合是综合思维的重要呈现方式。因为某个区域的某种地理要素或者现象的形成从不同的时空尺度去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因素均有所不同,所以这种考查方式往往难度较大,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此类题目需要先从大尺度入手确定区域的宏观地貌,再从小尺度入手具体分析局部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和过程。学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常常无从入手,问题在于学生的思维不能灵活地在不同的时空尺度间切换,不能将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

    (三)综合思维与具体事物或现象的形成相结合

    综合思维在考查中往往以自然界中某种具体的地貌或某种具体现象的形成为背景材料来考查。此类问题的分析综合度和发散度更大,既要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要准确把握此事物或现象形成时的时空尺度。因此学生需要在具备准确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快速而全面的信息提取能力的前提下,同时具备缜密的综合思维和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如亚伯拉罕湖“冰泡”景观的形成即是此类考查方式的典例。学生在阐述“冰泡”的形成时需要先提取题中“气泡来源”这一信息,理解冰泡形成的前提条件,然后再去图文中寻找到其形成的有效信息并进行科学而规范的解释。

    通过上面例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综合思维是历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学科素养,也是学生比较薄弱、亟待强化的方面。 一线地理教师应以平时的地理教学为抓手,不断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强化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具体途径

    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具有阶段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地理综合思维的具体培养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一)充分挖掘教材,扎实透彻地理解地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扎实的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形成完善的综合思维的前提条件。综合思维具体的考查内容在人教版教材中集中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模块。综合思维往往以某种地理现象或具体地貌为背景材料来考查,这就需要学生对教材中的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有非常透彻的理解,同时具备自己现场理解和分析陌生概念和原理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时首先将课本中的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讲解透彻,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以后在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规律时混淆不清。如断裂和断层的区别和联系、褶皱和断层的成因差异、流水的三种侵蚀作用发生的河段及机理、具体的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出现的位置、原因及过程……尤其是对于一些具体地貌形成的过程性语言的描述,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并用地理术语规范表达。

    (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推动综合思维的不断完善

    教师在课堂引导中要注重激趣。例如,叫学生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饮食习惯、民俗服饰、民居特色等不尽相同的原因,引导学生利用综合思维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行政等多角度去分析和总结。学生在不断的搜集材料、整理材料、统筹权衡各因素的影响力、辩证分析和归纳总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丰富课堂形式和内容,将生产生活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地理科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现象实际上是地理环境的综合反映。因此,将生活中的现象引入课堂,学生会感觉到地理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具有很强的积极思考的动力。

    目前,大多数高中生缺乏亲身实践的机会。学生对工农业生产活动及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都很难有亲身体验的机会。导致学生的生产生活常识极度缺乏,這对其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形成造成很大困难。

    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尽可能多地结合生产生活的实践,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丰富学生生活体验的同时深化其对地理理论的理解。如,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时可以结合学生放孔明灯的经历来分析;以城市的绿化带为例,在落叶乔木树种相同,大环境的水、热、光、风力等自然条件也相同的情况下,为何个别乔木的局部落叶较晚?学生在思考此问题时,会先排除相同的自然条件,然后去综合分析不同的人为条件,如是否有路灯、居民室内灯光等人为光热资源的差异,最后得出切合实际的答案。学生通过发现和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及原理,逐渐强化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四)为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锻炼学生全面辨析的综合思维能力

    课堂上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质疑,通过质疑来发现学生对课堂知识是否理解透彻;一些难度适中、对综合思维要求能力高的题目由学生自己来讲解,以便找出学生的思维漏洞和误区。课下多组织学生针对一些具体的地貌和现象搜集资料、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分析和总结,不断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五)强化地理学科的大综合特点

    地理科学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内容,因此培养综合思维需要做好地理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大综合。例如,在日常教学中,要调用学生政治学中的哲学知识。要以地理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之中的哲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尤其要在学习方法和策略上引导。因为哲学的站位要比策略和方法高出一个等级,它是更加抽象的方法论。同时,扎实的理化生知识也是学好地理的前提条件,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大综合意识,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完善的综合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王建.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综合思维培养[J].中国教师,2017(1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