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语文课堂实践

    董翱

    [摘要]视域融合的教学范式主张以师生为共同主体,通过多元沟通交流,实现对文本的视域融合。在视域融合教学范式课堂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处理好多种关系,通过整合教材内容、梳理教学关系、关注预设生成等,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深入研读,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品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视域融合;整合教材;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

    C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2-0036-02

    视域融合是指在阅读中,读者通过对文本进行阅读,实现与文本阐释者进行沟通与融合。视域融合的教学范式,主要以师生为共同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世界中,通过多元沟通、对话、交流,展开多种视域的融合,自然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视域融合教学范式构建中,教师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整合教材内容、梳理教学关系、关注预设生成等,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深入研读,形成语文能力。

    一、整合教材内容,创建视域融合范式

    视域融合需要有适宜的教材文本做支持。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需要有内外结合的意识,促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生本之间对话的形成。

    (一)内在外在融合

    在文本解读环节,教师要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处理,促进内在、外在的多元融合。教材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对此要有正确的认知,不可用所谓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学生。在文本解读时,需要结合文本延伸情况做出引导,而不是让学生孤立学习文本内容。唯有建立视域融合意识,从更多视角面对文本内容,才能形成更为全面的学习感知和体验。

    例如,教学《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教师先与学生一起展开梳理性阅读,对文本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接着,为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仿生发明的案例,使学生对仿生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最后,教师为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再提供一些仿生方面的图片,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迁移的机会,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进一步感悟。教师立足文本,接轨社会生活,为学生进行视域融合教学的设计,给学生带来全新的阅读感知体验。

    (二)师生文本对话

    文本、学生、教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制约因素和构成单位。如何达成“三位一体”,这是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文本解读时,教师是最活跃的因素,对文本进行解读,对学生展开积极调动,促进文本、学生的思维对接,实现视域融合的目标。师生对话形式众多,教师要有创新设计意识,让学生充当更为主动的角色,为阅读学习提供更多的主动支持。

    如,《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带有科普属性,学生对它阅读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科技知识。为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文本后,提出幾个问题供全班讨论。于是,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学生的问题不断涌现。教师进行了具体的回答,而且要求学生当场给予点评,师生互动呈现和谐性。

    二、梳理教学关系,促进视域融合进程

    教与学存在多种制约关系,它们都对视域融合进程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从更高的视角展开思考,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为视域融合顺利推进创造条件。

    (一)升级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处于教学主导地位,学生处在从属地位的情况始终存在。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以真正实现这个目标。

    如,教学《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然后,组织学生展开互评活动。开始讲述故事时,教师给出必要的点拨,使故事讲述活动顺利展开;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背景音乐,将学生讲述情绪调动起来。这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促进生本视域的融合。

    (二)和睦教学关系

    教与学是一对辩证关系,唯有和谐,才能形成双赢的局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树立视域融合意识,自己对文本的讲解只是“一家之言”,不能给学生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对学生个性阅读的最直接诠释。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让更多个性观点共同存在。这样,不仅能够激活学生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女娲补天》这篇神话故事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然后提出阅读任务:“女娲补天故事流传很广。阅读课文后,你能说说阅读感受吗?从这个故事中你感悟到什么呢?”于是,学生开始阅读和思考,课堂讨论气氛渐浓。教师参与到学生互动交流之中,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并尊重他们的个性观点。这样,使教学关系和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关注预设生成,实现视域融合目标

    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教师要重视教学预设的操作,为教学生成创造良好的条件,使预设和生成和谐发展,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一)创设适宜环境

    教学离不开预设。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综合分析教学资源信息,对教学环节、教学进程、教学训练、教学评价等内容展开综合考虑,设计清晰的教学方案。在具体执行阶段,教师要有视域融合的自觉意识,根据教学进程随时调整教学程序,对教学环节做出合理的分解和调度,给学生创设更为适合的学习环境。

    如,教学《灰雀》一文,在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后,很容易产生疑问:“灰雀为什么不见了?它去了哪里?”基于这个学情,教师从列宁的一系列语言人手,让学生在默读思考、动笔练习、朗读体会,从而读懂课文内容、读懂人物内心。就这样,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理解展开教学引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契机。

    (二)促进生成品质

    课堂教学生成无处不在。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成运用意识,对教学契机进行及时把握,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展开调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信息,促使学生在学习思考中增长学科认知。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课堂中,自然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教师要有更多的预案设计,及时做出调整,根据教学生成展开相关引导,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

    如,在学习《和时间赛跑》时,学生对作者如何与时间赛跑比较关注。在深度解析时,很多学生都是根据教辅材料提示展开思考。为此,教师进行引导:“我们都有教辅材料。对课文所体现的哲理,很多教辅材料都有阐释。仔细阅读这些内容,说说其阐释是不是很有道理?”接受这个任务后,学生展开了质疑性阅读,对教辅的论述展开深度解析。教师利用教辅材料展开教学引导,给学生带来全新的阅读感知。从学生表现中可以看出,教师阅读角度设计极为精巧,成功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视域融合教学范式,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学预设与生成等关系处理过程中做出积极和合理的应对,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性,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