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预习指导策略探微

    张晓阳

    预习是指学生在教师上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的预先学习。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习,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解课文前先行对课文进行的初步学习。从形式上看,它是学生在教师缺位时的学习,是自习,但预习又不是完全脱离教师的自习。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会预习与学会学习同等重要,因为它们的指向性是一致的,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一样的,甚至可以说,学会了预习,学生才能学会学习。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不少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虽然距今已70多年,但是我们发现他的一些预习的方法及策略,在今天依然受用。

    本文将基于现代学习理论,撷取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预习方面的论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指导学生如何展开预习的一些思考。

    一、预习时阅读的顺序

    该如何去阅读,似乎是一个不用说的问题,而实则大有讲究。

    叶老是明确反对学生一拿到书,就立刻看本文的。他提出,学生应该先看序文,以便在读之前先对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然后再看目录,决定阅读篇目的组合(与其他篇目进行比较阅读),以及各篇的先后顺序。

    在讀一篇文章时,也忌从头到尾平均用力。他认为,预习时要“运用思考与判断,认清全书的要点,不歪曲也不遗漏。若不能抉择书中的重要部分,认不清全书的要点,或忽略了重要部分,却把心思用在枝节上,所得结果就用处很少。”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学生在预习时,无论是面对一本书还是一篇文章,都应本着先整体后局部,先浏览再深入的原则进行,而不是直奔文章,从头到尾,逐段研读。

    二、预习的问题设置

    一篇全新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总归存在着一些难点。小到字音词义,大到句意写法。一些难点,学生可以通过查工具书或翻阅资料解决;一些难点,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反复思考而得以解决。那么,这些难点什么时候解决呢?无论是文中的生字生词还是其他内容的理解,都应该放在通读、浏览文章之后,不应该边读边解决,不能因之而打断正在进行的阅读。

    至于一些学生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的难点,则可以留待合适时机向老师请教或其他学生一起探讨。

    预习时需要高质量的问题引导,那么这些问题的设置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呢?美国著名学习技术研究专家约翰 · D · 布兰思福特提出:学习者中心的教师要向学生呈现“刚刚能处理的难题”,即足够的挑战性以维持参与,但是不要太难导致学生气馁。由此可见,预习问题的设置需要遵循难易适度原则。设置预习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非是为了对学生进行考查,因此好的预习问题还应该遵循提纲挈领的原则。

    除此以外,还应对预习问题的数量进行限制,预习问题数量适中不仅是考虑到学生用于自习的时间因素,还有预习效果因素。因为预习问题太多跟没有预习问题的结果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使得学生的预习无法聚焦。

    三、预习笔记

    笔记是语文学习的必须,预习的笔记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为了促进对课文内容通透理解;二是作为阅读积累,供他日“一再检览”,以致聚沙成塔;三是作为预习的阶段性成果,即“研究有得”,须以文字固定下来。在预习时学会记笔记,可助推语文学习;将来进入社会,做笔记的习惯将助力于工作或研究。

    笔记的常见类型是文字笔记,还有符号笔记。比如,用“ ?”标示重点或值得注意的地方,用“ ?” 标示难点或不清楚的地方,在希望进一步研究或有疑问的内容旁画问号,在精彩的内容旁画感叹号,还可以用自创的符号为那些与预习问题有关的内容做标记。

    以上常见的几种笔记符号也只是供参考而已。但是,无论怎样个性的笔记符号,都应该遵循两个原则:第一,符号能非常清晰地表达出学习者的意图,或与文字内容相吻合,能达到一望而知的程度;第二,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应一以贯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可随意变换,这是习惯养成的需要。

    四、预习检查

    如何确定学生进行了真预习?预习的效果如何?我们如何去检查呢?对此,叶老提出了三点措施:第一,指名通读;第二,检查笔记;第三,课堂讨论。

    预习情况的评判标准要依照预习需达成的目的来确定。也就是说,预习要达成的目标不是要把课文习到全知全通,而是要努力思考,哪怕是一知半解。此当为课堂讨论时评判预习质量的标准。

    当然,预习成绩的检查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给学生判定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检查发现预习中的问题,预习是学生深入课堂学习的通道,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起点,是学生由“他学”走向自学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学生真正学会独立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说,学会了预习,学生才能学会学习。

    预习是学生由“他学”走向自学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学生真正学会独立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说,学会预习,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不断完善预习的方法,是实践这些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校(21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