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于永正小学语文五重教学法

    张练 韦冬余 陈凤

    内容摘要:特级教师于永正,根据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语文教学经验,归纳总结出了“五重”教学理念,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并在自己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将这些教学理念不断的运用、完善和发展。“重情趣”阐明了建立良好课堂需要的前提和课堂的理想状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揭示了学习语文的过程和规律,“重习惯”指出了语文教学的培养目的。这些教学理念是完全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对于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高效科学的教学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于永正 小学语文 五重教学

    一.“五重教学”法的内涵

    于永正是在教育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语文教育大家,他把自身四十多年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语文教学经验,归结为“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五重教学”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手段和目的。

    (一)重情趣

    情与趣的相互交融是于永正语文教学最突出的特点。“重情趣”强调教学中既要“重情”,又要“重趣”。

    “重情”。情就是情感、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对学生有情,古往今来,无数教育大师都非常强调教育要有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1]教师要关爱、尊重每一位学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特个性,让他们自由快乐的成长。还要理解学生,要“蹲下来看学生”,要用自己极大的宽容与耐心,善待学生的错误与不足。另一方面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职业的认同感,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这样就能够从教学中找到幸福感。上课有情既要关注教材,又要关注学生,要想把一堂课上好,首先就得把教材吃透,通过朗读的方式把课文读得深情并茂,去感悟文本中的情感。同时,课中又要关注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要用自身的善意和爱意去点拨、鼓舞、激励学生。

    “重趣”。趣就是趣味,要把课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想学,乐学。首先,教师要专研教材,读懂教材,读出教材的妙处,还要读出教材中的情感,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要有新意性,出其不意,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此外,教师教学中还要有幽默感,幽默是老师教学的有力助手,它能缓和课堂紧张氛围,让师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双向交流。

    (二)重感悟

    重感悟就是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增加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读书,自己去和文本交流感悟。感悟首先要“悟其语,悟其义”,即弄懂文中的字词句意,读懂课文内容。其次要“悟其情,悟其法”,即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运用的写作技巧,感受文章的精妙之处。感悟的根本之法就在于朗读,并且要边读边思考。

    (三)重积累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前者取决于积累,后者取决于实践。积累包括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情感的积累,这三者在语文教学中是相互关联,不可或缺的。

    语言的积累。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大量读和背的方式来学习语文,尤其要重视积累“精品”。其次要重视课外阅读,拓宽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最后,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帮助他们的积累。

    生活和感受的积累。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活的感受,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更好的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思维能力。

    (四)重迁移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所以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把学习到的东西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运用。因此,于永正提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首先,读的迁移,就是把课堂上所学习到的读书方法和感悟能力灵活的运用到课外,去读课外书,看报刊杂志,丰富视野,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其次,写的迁移,于永正很重视读写的迁移,在实际的教学中,他经常通过专题作文训练和片段仿写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训练写的迁移。

    (五)重习惯

    语文学习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起来自然感到轻松,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它将一生受用。于永正指出,“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的最大成功。”[2]所以他提出了“重习惯”这一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学习的习惯,即养成爱读书看报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第二个是运用语言的习惯,要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和实践去掌握语言,然后熟练地运用语言,最后就能够养成运用语言的习惯。

    二.“五重教学”法相互间的关系

    “五重教学”法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教学过程的系统,不可以独立的把他们分割开来。

    (一)“五重教学”法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五重教学”在教學过程中可以看作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互相依存。“重情趣”是放在首位的,主张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有情有趣,把情感贯穿于整个课堂,这是保证语文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重感悟”尊重了学习语文的规律,让学生发挥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方法去领悟文本中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为后面的积累和迁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重积累”就是在感悟的基础之上积累语言,积累生活和情感上的感受,把感悟出来的东西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中。“重迁移”就是把感悟并且积累出来的知识和能力举一反三的运用到生活和学习的另一领域当中。“重习惯”则是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二)“五重教学”法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分别是教与学的主体

    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五重教学”法中,“重情趣”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感情,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有趣味的课堂氛围,着重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着重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自己去阅读感悟,从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经验,并将其内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重习惯”则要求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五重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一)文本细读,精准把握教材,有情有趣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教师又是学生和教材之间对话的纽带和桥梁。所以在课前,老师要先和教材进行“对话”,进行文本细读,精准把握教材,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和兴趣的信息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随后,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巧妙设置问题,去唤醒、激活潜藏在学生内心的情感和兴趣,把握教学之道。

    (二)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入一些民主性的东西,进行民主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他们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实际的课堂中,语文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

    (三)以读代讲,优化教学方法

    我国优秀语文学家朱自清先生曾经指出课文的吟诵对课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它是欣赏文本的必经步骤,达到某种程度的阅读或朗读能够真正帮助我们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朗读法”来进行教学,以读代讲,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教授他们一些朗读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明文意,在教学新课文的初始阶段,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要把课文读通顺,字词句读准确,课文大意读明白,让学生在读中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够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在读中品味语言,在教学中,学生初读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之后,让他们继续通过朗读的方式去品味鉴赏课文的具体语言,咀嚼课文中语言表达出来的独特韵味,感受语言的精妙之处。在读中感悟情感,通过不断的朗读,学生在掌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描绘的画面,精妙的语言之后,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的领悟出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四)读写贯通,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读写结合是小学生习作教学的最大特点,读写贯通就是读到写的迁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课文的朗读和作文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寻找读写结合的契合点,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习作训练。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片段仿写,也可以根据课文的行文结构来进行仿写。这样的习作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迁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思想和艺术是他在自己四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对实际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且积极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从“五重教学”法中看出其着眼点是整个语文教学,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强调教师要有情有趣的教学,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关注学生言语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是指向學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向于永正老师看齐,积极去探索语文教学的奥妙,帮助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快速的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于永正与五重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51,63.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8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JGLX18_144)阶段性研究成果。另外“本研究得到扬州大学‘青蓝工程资助。”

    (作者介绍:张练,扬州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韦冬余(通讯作者),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凤,扬州大学文学院科研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