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闫磊++薛永康++闫跃飞++皇超英++耿繁军++张震

    摘要:分析了我国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奶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9-0062-03

    近几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国际奶价不断走低,奶业整体发展速度放缓[1]。受国际奶业发展环境和我国进口乳制品高增速等多因素叠加的影响,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奶价持续低位运行,奶牛养殖效益不断下滑,奶业生产产销逐渐失衡。

    1 奶牛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奶价持续低位运行,奶牛养殖效益不断下滑,奶业生产产销逐渐失衡,部分地区出现“卖奶难”,乳品消费表现出“旺季不旺”的新情况。尽管从2015年元旦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奶业政策措施来稳生产、保效益、调结构、促发展,但当前我国奶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1.1 单产低成本高,奶牛养殖亏损面扩大

    国内牛奶的生产成本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乳制品的竞争力。根据《中国奶业年鉴》的统计数字,2014年我国奶牛存栏数1 460万头,牛奶产量达到3 531万t,而美国的奶牛存栏数才925.5万头,牛奶产量却达到了9 346.1万t。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奶牛饲料转化率为1.2,约低0.2左右;规模牧场人均饲养奶牛40头,只有欧美国家的一半。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进口奶粉的到岸价格约为1.8万元/t,而国内的生产价格接近3万元,每吨差价在1万元左右。

    与此同时,从2014年地到现在,我国生鲜乳的收购价格持续下跌。统计显示当前我国大中型养殖场的平均奶价约3.8元/kg,与2015年同期相比下降10%;小规模养殖户和养殖小区的奶价为3.0~3.2元/kg,同比下降15%。由于受到养殖成本升高、奶价持续下跌、奶企拒收等多种负面因素的影响,2014年下半年起,在我国的河南、河北、山东等一些地方,部分散户或小区出现 “倒奶杀牛” 的现象;随着形式进一步恶化,很多中小规模的牧场经营也逐渐出现问题;到2016年上半年,国内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集团现代牧业出现巨额亏损,亏损额不少于4亿元人。截至2016年3月,农业部定点监测的数据显示我国奶牛养殖亏损面已达到51%,比2015年高了5.8%,但更严重的是这种状况还在持续,在扩大蔓延。

    1.2 自主育种与遗传评估体系亟待完善,优秀种质资源依赖进口

    优良品种是奶牛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而改良奶牛的遗传品质必须依靠完善的科学技术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奶牛品种遗传素质和选种选配技术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①奶牛品种改良工作指导思想不明确,缺乏稳定的育种目标,特别是基层牧场和牧民存在“不选种,不选配,重表面,轻数据”等问题。②未建立规范的奶牛遗传评估体系,生产性能测定、品种登记、后裔测定等工作覆盖范围不足应测牛只的15%,远低于国外。③遗传评估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工作滞后,数据质量堪忧,目前河南省内符合遗传评估的数据还不到总数据量的30%,同时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利用水平同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自主育种与遗传评估工作的滞后,导致优秀种质资源(种公牛、冻精、胚胎等)主要依赖进口。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口改良种用牛21.54万头,进口额超过6亿美元,分别比2013的10.22万头和2.67亿美元增长110.7%和131.46%,其中奶牛进口量约19.5万头。同时,国内奶牛养殖者对于冻精的选择方面有些盲目,往往不按照牧场的实际状况制定选配计划进而选择冻精,而是过度注重奶牛冻精的产地或是品牌营销。

    1.3 进口乳制品低价冲击,国内市场消费低迷

    近年来,随着我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要畜产品出口国自贸协定的签订和落实,国外低成本的乳制品进口量逐年加大。2015年,我国进口乳制品161.1万t(不含婴幼儿配方奶粉),折算原料奶1 003万t,约占全国奶类产量的27%;其中,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17.6万t,同比增长45%;液态奶46万t,同比增长43.7%。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乳制品进口国,大量乳制品进口给中国奶业企业造成了巨大压力,严重威胁我国奶牛业的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乳制品消费低迷,增长速度放缓。目前,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水平只有33.8 kg,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亚洲平均水平的1/2[2],占全国人口一半的农村居民还很少或没有喝上牛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液态奶销售总量2 738.9万t,比2014增长了3.6%。但与“十二五”期间每年平均增长5.1%、“十一五”期间每年平均增长11.1%相比,增幅明显放缓。国外乳制品的冲击与国内乳品消费市场的低迷,为扭转当前我国奶业的不利局面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1.4 粗饲料进口逐年增加,粗饲料开发与利用水平有待提升

    据估计,一头单产为9 t的奶牛全年需供应7.4 t的干物质,其中的55%来自优质粗饲料,而饲料投入在奶牛养殖的总成本中占55%~65%,可见优质粗饲料对于奶牛养殖的重要性[3]。近年来,随着我国奶牛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优质粗饲料的需求量逐年提高。但由于国内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种植与收割等相关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粗饲料的进口数量不断增加。海关的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共进口干草100.5万t,同比增加25.9%,主要包括苜蓿草和燕麦草,其中进口苜蓿草88.45万t,进口额3.42亿美元,比2013年分别增加16.8%和44.13%,进口燕麦草总计12.1万t,同比增加182.7%。同时,与国外奶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粗饲料品种选育、青贮饲料制作、相关设备开发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1.5 疫病防控形式严峻,制约奶业的可持续发展

    疫病是制约奶牛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疾病造成患病奶牛产量下降,牛奶质量、等级和营养价值也不同程度地下降,病原微生物及毒素、治疗药物的残留,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患病导致奶牛过早淘汰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我国奶牛业每年因疾病造成的奶牛死亡率达3%~5%,直接经济损失达90~150亿元[4]。

    而目前我国各级畜牧兽医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有限,通常以常规的抗体监测为主,针对临床和预防性的检测较少,同时现有的重大疾病预警系统尚不能从实验室角度为养殖户提供及时、准确的疾病预警信息。加之我国整体饲养水平不高,重养殖、轻预防的思想没有得到有效根除,使原本已控制的一些动物疫病又重新蔓延[5]。虽然肺结核、链球菌等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其他多发病、常发病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1.6 生态与环境压力不断增加

    据测定,1头体重500 kg左右的泌乳奶牛,每天的粪便排出量可达50 kg,尿量也在15kg以上[7]。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大量的粪尿、废弃物和有机废水如不及时处理,则会造成水源、空气、土壤的污染以及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被污染区域内生物量越大、生物密度越高,环境污染所产生的威胁性和危害性越大。对于我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又都集中于大中城市的近郊及城乡结合部,养殖业造成的污染事故一旦发生,其危害将相当严重[8]。

    同国外奶业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奶牛养殖方式相对落后,区域布局不合理,种养结合不紧密,粪便综合利用率不足等问题,导致局部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环境保护压力较大[9]。2014年我国奶牛粪污排放总量为3.15亿t,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为 7 056万t(CO2当量),占我国CO2总排放的1.17%,资源与环境已套上了“紧箍咒”。如果还按过去粗放的数量扩涨型方式发展,我们将面临土地、水源、及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1.7 信息化技术在奶牛养殖上的应用相对滞后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密不可分,企业纷纷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随着畜禽养殖技术、配合饲料技术、疾病防治技术、场地环境控制以及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奶牛养殖已向集约化、工厂化和信息化管理的方向发展[10]。以牧场管理软件为例,荷兰的奶牛管理信息软件(IRIS)、德国的Dairy Plan、美国的PCDart、加拿大的 DairyChamp、还有Dration、FiveStar、GMate等众多国外优秀管理软件都为各国奶牛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1]。

    相比国外,我国信息技术和畜牧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奶牛业上的应用十分滞后,养殖中仍普遍存在着饲养管理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信息化水平不高的粗放经营方式。我国奶牛场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传递、利用等环节,目前还处于分散的、粗放的和手工的自发阶段,信息资源的分散性、信息服务的内向性、信息联系的纵向性、信息更换的滞后性都直接影响了信息的利用率[12]。

    1.8 乳品质量仲裁检测机构与价格协调机制缺失,生鲜乳质量监测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部分乳品企业利用其市场垄断地位,掌握了牛奶的定价权,进而不断挤压了奶牛场的盈利空间,导致国内部分牧场的利润逐渐下降,处境艰难。在当前奶源“过剩”的情况下,很多乳企以原料奶有“异味”拒收、限收的现象却屡屡发生。乳企一个检验员的主观判断就可能给奶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这个问题也是目前奶农反映比较多,比较集中的问题之一[13]。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和价格协调机制缺失,奶农和乳企产生纠纷时,没有公正评价的渠道。因此,积极推动建立生鲜乳第三方检测机构,构建多方协调定价机制,对于维护奶业的稳定发展势在必行。

    乳品质量安全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从2004年安徽阜阳的“劣质奶粉”,2005年雀巢的“碘超标”,2006年光明山盟的“过期奶”到2008年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以及随后的“水解奶粉”、“解抗剂”、“无抗奶”、“结核奶”、“变质牛奶加工再销售事件”、“保鲜奶含防腐剂”等一系列事件[14],连年暴发的乳制品质量事故已经引发了消费者全面的信任危机,严重阻碍了乳制品行业的正常和健康发展。虽然,为加强奶业健康发展,中央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等法规文件,明确了农业部门对原料奶生产、收集和运输的监管职责[15]。但是,在当前我国的原料奶生产中,非规模养殖仍占较大比重,导致各级政府对原料奶生产者的监测频次很难向发达国家看齐。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我国生鲜乳质量监测体系,以保证乳制品质量,进而保护奶农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健康,为奶业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2 奶牛产业发展的对策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我国奶业要想获得持续有效快速的发展,使乳制品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就必须把握以质量提高为前提的产业发展方向,打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把有限的资源、技术和资金有效整合,围绕奶业生产过程如品种选育、饲料营养、健康养殖、疫病防治、产品加工各个环节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创新研究、集成与示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体措施如下:

    (1)以信息化技术为主线构建系统科学的奶牛精细精准养殖管理技术体系,通过集成奶牛信息化管理、发情检测、TMR监控、自动饲喂、牛只信息识别、自动信息采集和综合数据分析等技术,将牧场各类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对牛群的精准饲喂和精细管理。

    (2)依托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与品种登记数据库,开展奶牛遗传评估工作,实现对区域范围内奶牛总体遗传进展情况与重点牧场遗传变化趋势的监测与评估,进而提出符合我国特定区域奶业发展状况的遗传改良目标与遗传改良方案,并可为牧场定制化地提供选种选配建议与育种方案。

    (3)开发出针对奶牛乳房炎、子宫内膜炎与犊牛腹泻等奶牛重要疾病的快速诊断产品与相关技术,在开展奶牛重要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与致病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范围的奶牛疾病监测预警信息数据库,结合大数据分析系统,突破传统疫病诊断体系中孤立个案问题,建立数据支撑的现代奶牛精准疫病防控模式。

    (4)建设生鲜乳第三方检测平台,形成生鲜乳按质论价公平交易体系的技术基础,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生鲜乳质量监测体系,定期收集分析生鲜乳的相关信息,以掌握区域范围内生鲜乳整体质量安全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据,防范重大乳品安全风险。

    (5)集成创新粗饲料资源与非常规饲料资源的营养价值评定技术,以提高对我国当地粗饲料资源的利用水平,降低奶牛养殖成本,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特定区域实际情况的“种养一体化”道路。

    (6)集成创新奶牛粪污处理技术及减排技术,实现对粪污的资源化回收与利用,研究并建立投资及运行费用低、管理方便、切实可行的牛场减排方案,满足我国奶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郭利亚,王玉庭,张养东,等.中国奶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对策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5(20):35-40.

    [2] 周振峰,杨秀文,张朔望,等.当前奶业发展状况分析及未来展望[J].中国奶牛,2013(17):22-26.

    [3] 常 江.浅析提高奶牛单产水平的细节管理[J].北方牧业,2015(7):25.

    [4] 陈焕春,郭爱珍,谭亚娣.我国亟待加强奶牛重大疫病预警体系建设[J].中国奶牛,2006(2):7-12.

    [5] 徐孝宙,杨国林,刘庆新,等.奶牛主要疾病治疗用药调查[J].北方牧业,2010,41(3):27.

    [6] 孙国强,胡士林,孔凡虎,等.山东省牛场粪污处理现状的调研报告[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35(4):80-82.

    [7] 靳延平.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8] 杨 雪.畜牧业污染概述[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2(1):35.

    [9] 牟海日,甄云兰.中国奶牛育种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J].中国乳业,2014(6):40-41.

    [10] 范福祥.奶牛场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的构建[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1.

    [11] 李鸿强.奶牛场管理信息系统研发[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07.

    [12] 浣 成.浅议我国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湖南畜牧兽医,2011(4):6-7.

    [13] 张志民,朱和田.当前山东省奶业形势的调研与分析[J].中国乳业,2014(9):23-28.

    [14] 王 威,吕 红.消费者对乳制品安全的态度及购买意愿[J].科技与管理,2010,12(5):41-44.

    [15] 王德胜.黑龙江省生鲜乳第三方检测体系的建设[J].中国奶牛,2012(2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