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秦巴山区科技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构建

    郑蕊 翟蕊

    

    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着力点,科技精准扶贫是我国重要的开发式扶贫战略之一,其宗旨是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特色产业的开发与利用,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改革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最终达到提升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贫困人口整体素养、改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能力的目的。本文以秦巴山区为研究范围,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秦巴山区的科技精准扶贫工作虽有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完善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健全农村扶贫开发的问责和监督机制、优化政策和制度保障促进脱贫等方面对秦巴山区科技精准扶贫提出了几点可实施性建议。

    关键词:科技扶贫? 精准扶贫? 秦巴山区? 长效机制

    1 引言

    贫困问题是全世界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振兴战略分三个阶段实行,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产业兴旺、人才培养、生态宜居、农民群众”四大主体,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秦巴山区作为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西起青藏高原东部,东至华北平原西南部,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功能区,秦巴山区陕西片区矿产、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是受自然原因影响,农户生计脆弱,致贫反贫现象频发,农村特别是深山、高山地区发展困难,存在大范围深度贫困。贫困户文化程度地低,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不足、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低,科技支撑当地发展的潜力没有充分显现等都是致使秦巴山区陕西片区贫困的原因。

    2 秦巴山区陕西片区贫困现状及动因分析

    2.1 秦巴山区陕西片区贫困现状

    秦巴山区整体区域范围包括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的80个县(市、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跨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集革命老区、大型水库库区和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于一体,内部差异大、致贫因素复杂,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区。

    秦巴山区农户生计脆弱,致贫原因复杂。片区受大山阻隔,相对封闭。片区内地形复杂,洪涝、干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是我国六大泥石流高发区之一,因灾致贫返贫现象严重。因病因灾均是秦巴山区农民贫困原因。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技能和经营能力不足。农户家底薄、生产积累少,抵御市场风險能力弱。贫困面广、程度深、贫富差异大,农村特别是深山、高山区发展困难,存在大范围深度贫困。片区内“三线”建设形成的飞地经济特征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中心城市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旅游、农业等特色资源开发程度低,配套设施落后,产业链条不完整,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

    2.2 秦巴山区陕西片区贫困动因分析

    根据秦巴山区基础情况,总结出秦巴山区以下几点贫困动因:(1)自然致贫因素: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低下;自然资源匮乏,缺乏内生动力;区位劣势抑制区域发展;生态建设任务重,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2)经济致贫因素:缺乏内部资金积累,发展能力低下;资金供给不足导致贫困程度加深;生产方式落后,产业机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低,收入渠道单一;科学技术落后已知山区经济增长;(3)社会致贫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思想陈旧,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

    可以看出来,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秦巴山区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由于传统的救济式扶贫方式和一般性的开发扶贫方式减少了对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开始呈现了效益递减现象,要摆脱扶贫工作的实践困境,要在更高起点上脱贫攻坚,更多关注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这正是精准扶贫的价值所在。

    3 乡村振兴战略下秦巴山区科技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

    3.1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建立新型城乡关系

    3.1.1改变贫困地区发展思路

    立足现实,眼光长远。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步得益于国家出台的多项惠农利民政策,但是我国目前农业属于弱势项目,还有不断上升的空间,需要不断的进行整合发展。政府也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顺利开展农业供给侧改革,突破原有旧模式,为农业结构调整寻求新途径,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完善粮食补贴等农业补贴制度。同时需要利用创新驱动,创新发展思路、农业生产、经营扶持方式,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因地制宜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农业,拓宽产业链,使其变为发展农村、造福农民的新兴产业。

    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缺一不可,政府之手为参考导向,市场之手用来调整农业结构,二者相辅相成。农业供给侧改革中,政府占主导地位,所以要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政策和资本保障。同时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关系,通过技术、资金以及政策等一系列利好要对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引导作用。对于对市场工作要予以一定的支持,例如标准化农业建设、产品质量监管等一系列市场没有能力做到事情,政府就需要来完成。为实现脱贫致富,只靠政府和市场的力量远远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体系,举市场和政府之力,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并且要完善各种优惠、奖励措施,激发农民改革的积极性。

    3.1.2 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制度改革

    要使扶贫方式更加适合中国国情,就要走中国特色农业道路。扶贫制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产业化、信息化以及国际化等原因要求农业改革必须不断创新和完善,要做到变更农业经营方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是改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促进规模发展;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增强集体发展动力;三是贯彻政策引导,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四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农产品改造升级;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

    要突破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需要建立相应的约束激励机制,激励科技人员进行创新,加大科技扶贫的资金支持力度。从激励创新机制和保障制度到安全、卫生生产制度,均是不可忽视的部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产质量、安全卫生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首先要增强信息传递的积极性,为农产品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其次加强市场与政府监管,鼓励全民参与,树立正确的宣传观;第三是要通过建立信息发布与共享平台整合当前检测资源,建立权威、有效的监管平台;四是通过数据共享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手段建立可追溯系统和信誉机制。

    3.1.3 改变农民定位,建立新型农产品发展模式

    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农民越来越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农业地域发展、产业分布不均衡,农业发展所受重视不足,科学发展成本高等都编写出我国农业基础发展的环境很脆弱,有待加强和完善。针对现有问题,以龙头企业为试点,引进现代科技,实施绿色、创新战略,促进优势产业的形成。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培育新型农民创造条件多措并举,提升专业农业的素质与能力,健全农民培训体系,鼓励农民与社会资本的交流。

    创新农产品发展模式,鼓励“新产业”、“新产品”发展,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将农业与现代服务结合起来,开展类似“农家乐”等现代农业娱乐活动,注重品牌效应及品牌优势,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思路树立农业创新意识,满足消费者的多重需求,借助电子商务,打造品牌效应,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3.2建立“互联网+”模式

    3.2.1 建立“互联网+电商”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利用第三方电子平台推动农村地区就业创业,电商扶贫对农村地区精准脱贫、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电商”扶贫模式将农民与市场直接联系在一起,把农民变成市场主体,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通过电子平台直接出售,增加农民创业机会,提高收入,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和科技精准扶贫。

    2016年11月4日,国务院扶贫办《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电商扶贫为精准扶贫的十大工程之一。实践证明,农村电商提供了300 万个就业岗位,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返乡创业,在农村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球化、网络化、电子商务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大背景下,中国淘宝村的发展成为乡村发展的3.0模式,在助推精准脱贫、乡村振兴领域发展方面前景广阔。

    3.2.2 建立“互聯网+教育”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下,要想摆脱贫困,需要将扶智与扶志结合起来。教育作为 能够促进个体发展的一项活动,对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劳动生产力有稳固推动作用。但是我国教育扶贫现状存在城乡差距大、识别难、帮扶措施针对性弱等问题。将教育精准扶贫资源传递给贫困地区人民,提升贫困人口脱贫基本技能,是实现教育精准脱贫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根据资料测算,由于历史、地理和观念等传统因素的影响,我国现有近3000万人处于深度贫困之中,脱贫成本、减贫难度大。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育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从长远看,“智力扶贫”才是根本之道和长久之计。教育扶贫是实施“智力扶贫”的有效手段,精准的教育扶贫更是“授人以渔”,直接帮助贫困人口增强自身能力。

    3.2.3 建立“互联网+医疗”模式

    相对城市而言,我国农村地区目前社会保障覆盖面积较小,保障程度较低,“因病致贫”问题给脱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近些年,我国扶贫工作改变策略,精准扶贫,找准目标,对症下药。理论与实践经验得知,贫困地区农民低收入在面对高昂医疗费用时,必将导致家庭入不敷出,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针对现有因病致贫的现象,可以对贫困地区人民进行精准医疗救助,实施医疗扶贫,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等问题,有利于家庭整体脱贫,助力我国精准扶贫事业。

    3.3发挥特色产业的益贫性

    3.3.1 建立社会支持和人才培养系统

    要想发挥特色产业的益贫性,政府在这项活动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职责,结合市场资源,拓宽脱贫渠道,建立政策机制,调动全社会资源的积极性。在扶贫开展过程中,政府应当通过现场宣讲、专项培训等方式,疏导贫困地区农民心理障碍,增加他们主动参与脱贫的信心。同时要解决基础脱贫工作“人员荒”的问题,增加奖励机制,强化农业企业管理,重视农业人才培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激发驻村干部扶贫活力,提高工作积极性。

    3.3.2 将资源优势发挥变为资本优势

    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具有突出优势,但是缺乏开发资源的指导,很难将现有资源优势转变为资本优势。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根据陕西省贫困地区的自然特点,因地制宜,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加工,注重科技兴农。同时在扶贫助贫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利用区位优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积极的生态治理。构建区域合作,建立跨省、跨部门联合机制,改变以往脱贫的单打独斗现象,不断打破壁垒,走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模式,通过完善多层次多方位合作交流机制,定期研宄解决扶贫开发进程中的相关问题,为常态性跨域扶贫协作搭建良好的制度平台。

    4结语

    我国扶贫工作已经进入了脱贫攻坚阶段,秦巴山区贫富差距大,但是并不能阻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精准扶贫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只有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才能保证扶贫工作长期有效,扶贫扶智也扶志是科技精准扶贫工作的突破口,从根本上进行精准扶贫,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