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心理转变的过程

    张武安

    描写心理转变过程的片段,往往是作者情感的集中触发点,是感情从无(感)到有(感)的转折点,也是深化文章主题的着力点,是作文中的亮点。那么,如何写好心理转变的过程呢?

    一、撷取富有哲理的语言

    哲理的语言,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有时,看似有心无心的一言半语,也能让人灵犀涌动,深受启发。在写作中,如果能够撷取富含哲理的话语,必能点化人心、发人深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1 :夏初,天空阴沉沉的,闷得令人发慌,背着书包的我,缓缓下楼。耳边是同伴们嬉笑的打闹声,我却不能像他们一般快乐,心中只想着书包里惨不忍睹的试卷以及班主任凌厉的话语……

    一阵炸雷响彻云霄,随即而来的是扑天盖地的暴雨。我慌慌张张地躲在屋檐下,埋怨着,父亲怎么还没来!想着上午被老师批评的场景,我心中就像这乱溅的雨点,杂乱无章。

    也不知过了多久,眼前隐隐约约显现出一个熟悉的身影——是语文老师!她撑着一把大伞,兴奋得像个孩子似的:“来,和我一起走。”我叹口气,无可奈何地走入大伞中。

    ……

    忽然语文老师放缓了脚步,指着一面被涂抹的白墙,问我:“那墙是啥颜色的?”“又黑又白。”我漫不经心地回答。“你再看看。”我仔细端详,墙上的污渍随着雨水的冲刷而化作污水淌下,露出一块夺目的白色!

    “其实,人心就是一面白墙,”语文老师慢悠悠地说,“责备与批评,就像这雨水,会洗涤心灵的尘埃,让污渍越来越少,如此,心灵才能去除尘垢,才会保持纯洁。”

    ……

    闪电划过,我的心,也亮堂堂的。

    二、精描令人顿悟的景物

    景物描写可以起到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写作中,恰当的景物描写能诗意而含蓄地表情达意,为文章增色。

    例2:我在房间里看课外书,母亲发现了,说:“马上考试了,怎么还在看课外书?”我心情郁闷,便去田里找奶奶。

    ……

    奶奶干活的田边上有一个池塘,里面有鱼儿游来游去,时而悠然静浮,时而甩尾急逝。

    我对奶奶说:“奶奶,你看小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多么自由快乐!”奶奶回头看了看,说:“它们不是在嬉戏,是在锻炼本领。鱼儿没有一身过硬的本事,如何在水里活下去!”我惊诧,对啊,练本领,小鱼儿凭本领存活于水中;人呢?凭什么立足于社会?

    想到这儿,我似有所悟,疾步朝家的方向走去。

    例3:路被一棵枯瘦的小树挡住了。

    我停驻在那……

    静静地望着,它纤细的枝干上处处是被小虫子腐蚀过的小洞,仿佛一折就断了。每根枝上只有三两片叶子,绿色已被枯黄慢慢吞噬,只留下叶尖儿的丝丝绿意。细看,发现它扎根的地方只是一堆砖,我的心不禁一颤……

    我似乎能想象,春日里,普照万物的阳光都嫌弃它,不肯留下一丝温暖;雨季,雨露也只是同情地亲吻它一下,转瞬又离开……

    风打着吹着,那一刻,我发现了它是那么顽强。

    又让我一惊的是,砖堆里竟有新芽冒出,嫩嫩的,青翠欲滴,仿佛叶尖儿能滴下绿色的汁水来。

    这树,在逆境中孤独中顽强地活着、挺立着!

    三、聚焦触动心弦的细节

    细节描写是抓住典型而细微的情节,进行细致而生动具体地描写。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觸动人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使人心理在瞬间发生改变。在写作中,我们应该聚焦细节,精心描绘,先感动自己,进而感动读者。

    例4:每天上完晚自习,回到家,我便梳洗睡觉。头一沾枕头,便进入了梦乡。

    一天起床后,我直接把毛衣翻过来穿上便光脚下床找拖鞋,着了凉。

    “明明知道脱毛衣会使里外翻转,为什么不前一天翻好哇?拖鞋一定要放好!”奶奶一边给我找药,一边责怪着。“太困了,每天上床几分钟就睡着了,哪有时间啊!”我咽下苦涩的药水,委屈地说。

    奶奶不再说话了。

    第二天,我照例早早起床准备上学,随手抓过毛衣就要翻。咦?是正的?一连几天都如此。

    一天晚上,我没有像以前一样快速入睡。

    突然,门被推开了。门外柔和的微光洒进来,我条件反射地眯起双眼。

    一个佝偻的身影悄悄走了进来,门又被关上了。这个身影是如此熟悉,一步一步,竟悄无声息,稀疏的发丝微微颤动。

    那个身影费力地弯下腰,用颤抖的手捡起了我的毛衣,抖了抖,迅速地翻了过来,叠好后放在床边,又吃力地弯下腰,帮我摆正拖鞋。这时,我才看出,是奶奶!

    我紧紧咬住嘴唇。我对奶奶太不关心,奶奶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老无力,可我竟如此不孝,居然还要奶奶来帮我做这些小事!

    例5:屋内,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忽地,房门被推开,是父亲!“怎么还不睡?都几点了……”随之而来的怒斥,让我乖乖地钻进被窝,不敢反驳一句,但我满腹怨气,“不就是看个电视,至于吗?更何况明天还是周末……”

    朦胧中,我感觉到轻微的开门声。还是父亲!父亲来到床边,替我向上拉了拉被子。再次睁眼,父亲已经来到窗前,似在思索着什么,此刻的父亲就像黄昏里的一只倦鸟。“哗——”窗帘被拉上了,房间更显得昏暗,猛然间,眼睛有些湿润。那一刻,我懂得了我一直最晚起床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懒,而是房间过于昏暗,让我误以为时间还早,而这一切都是父亲每天为我拉上窗帘的缘故。

    那一刻,我明白了,原来一向不善表达的父亲,不是不爱我,而是将爱深藏罢了;那一刻,我发现了沉淀在岁月中,隐藏于窗帘间深深的父爱……

    月光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源源不断地流进来,似父爱默默地流进我的心里,涵养我的心灵。

    心理转变的过程是作者的心路历程,它是有迹可循、有法可师的。“曲非不动情,只因未到动情处。”相信按照以上的三种方法去努力,文章一定能触动读者的心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乡村教师专项重点资助课题《农村初中语文“微写作”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XC-a/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