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从何入手

    李贵梅

    上完《大雁归来》,我感到心中一片失落和茫然。这节课,我力不从心,课堂乏味无聊,学生无精打采,我身心俱疲。语文教学应该从何入手?我低头思索,思绪又回到几天前。

    《大雁归来》这节课,从知道课题到讲,两天的时间。这两天,我阅读了关于作者利奥波德的一些文献资料,翻阅了他的《沙乡年览》,下载了几个课件和一些讲课资料。我明确地告诉自己,用心准备。我也的确在行动,编写了学案,制作了课件。当我站在讲台上开始上课,不知为什么,似乎有些無力感。这是以前不会出现过的。我始终都要求自己:课堂要生动有趣,至少要让学生有一得;要求自己激情充沛,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语文课。

    现在,讲完课,是遗憾。自己静下心来,回顾这两天,梳理思路,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在备课中,我的确感觉到这篇文章没有《珍珠鸟》通顺、易懂,没有《斑羚飞渡》感人。《大雁归来》是外国作品,在语言结构、句式应用、内容书写、情感表达上都与中式美文有所不同。以中国人的思路去跟踪理解西方美文,我觉得有些别扭。如何感知文章,分析文章,悟出情感?该怎样引导梳理,又该怎样把握结构,设计环节?让孩子们跟上自己的思路,还是自己随着孩子的理解走?这些都让我感到无奈。还有关于导课,我想过多种,以古诗词导入,以歌曲导入,以影片导入,还是以故事开头?都被我否决了。最后我决定试学王君,以词组造句引入文本。结果又成了东施效颦。由此,我也深知:教师在文学修养上、文脉掌控上、学生动态把握上,的确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底。

    身为人师,要重于修炼自己。身为语文老师,更应该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和修养。每天看书看报,了解时态,关注民生,自己心里清楚的情况下,也擦亮了学生们的眼睛;养成阅读的习惯,博览群书,各个方面的书籍都应该涉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自己理解文本,掌控文本能力越强,呈现的课堂就会让孩子们有所得。身为语文老师,口才要有,练习朗读也是必需的。还有,要多多练笔,写得一手好文章,为学生做个好榜样,让语文的“听”“说”“读”“写”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是犯了先入为主,不能自主掌控的毛病。刚一抽到课题,老师们马上说《大雁归来》太难讲了。虽然放在说明文单元,但它又不是科学小品,实属散文性质。我本是一个对讲课无畏无惧的人,可是这话听多了,似乎自己也认为有难度,以致准备备课时,感觉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找不到自主把握文本的感觉。从这点上看,自己的心性心态还做不到从容淡定,遇事不慌,有自己的思路见解的程度。

    生活也好,教课也罢,我想,都应该有从容淡定的心态吧。外在的杂音太多,自己的心情也会随着外在的因素时起时伏。作为老师,无论抽到什么课题,都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通读文本,静静思索;制订自己的教学思路,符合学生的授课环节;在课堂上展现学生的发风采和隐含自己的良苦用心。外在之音,老师们善意的指点和引导都是对我好,我理解并感谢。但是,在教学上有些东西不是生搬硬套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套用他人的,也可能就会出现“东施效颦”的尴尬。所以,在接受建议时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容面对,心境平和。不要杂音一多,就慌了手脚,为自己戴上枷锁包袱。

    最后要说的是自己的态度。不知为什么,讲这次课,我是怀有一种可有可无的心态,试一试,玩一玩,自己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虽然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总是在态度上无所谓。所以,当我以一个无所谓的心态走进讲课的教室,又看到一下子来了那么多听课的老师,我一刹那有空洞迷茫的感觉。

    做一件事情,态度很重要。要认真、严谨、落到实处。自己的随意、无所谓,搞砸了课堂,辜负了听课的老师,学生们没有得到理性的知识、感性的情感,是我更大的遗憾。

    总之,反思这两天的备课及自己的讲课,我认为自己在认识态度上、内容准备上、教学设计上存在侥幸心理,在对学生的掌控引导上也存在不足,单位时间的内容太多,消化不足,造成效率不高,才会使自己在课堂上有力不从心之感。当然自己的语文素养、知识积累沉淀也不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向他人学习,不断地深入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认真备课,反复思考,有计划,有步骤、有设计地处理文本内容及习题讲解。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读书、看报、思考、练笔、都不能落下。这样,我的语文教学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吧。好在我还在教学路上,还有时间和机会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自我勉励,在语文教学路上,我会认真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