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龙四妹 曾春梅 林冰玉

    

    【摘要】目的 分析症状性脑脉动脉狭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干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时间范围为2017年6月~2018年8月,研究对象共有8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根据不同入院时间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其中实施常规护理的40例患者为参照组,实施护理风险干预方式的40例患者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为5.00%明显低于参照组22.50%,实验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98.16±2.83vs81.19±2.81)显著高于参照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对症状性动脉狭窄患者实施护理风险干预措施,可提高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6..02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患有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越来越多,主要由患者颅内外供血动脉狭窄引起,有研究表明,大约有50%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致病因素为颅内动脉狭窄。而大脑中比较容易累及部位多为颅内血管,病情危重,若不及时治疗会增加患者病死的风险[1]。目前针对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比较常见的治疗方式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此种手术治疗方式属于一种新型手术方式,随着医学的不断技术,技术成功得到显著提升,可有效改善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病情,降低疾病复发的概率;但是手术仍旧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必须选择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2]。本研究对症状性脑动脉狭窄于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期间应用护理风险干预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7年6月~2018年8月我院开始对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研究调查,调查期间患者均行血管直接成形术治疗,从中挑出符合本次研究条件的80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不同入院时间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参照组,两组患者人数均等,均为40例患者。实验组患者男20例,女20例,年龄及平均年龄为22~77(44.6±5.3)岁。实验组患者男19例,女21例,年龄及平均年龄为23~78(44.4±5.2)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数据对比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入选标准:(1)患者年龄范围在18~80岁范围内;(2)患者经计算机扫描和磁共振成像联合检查确诊,且符合全球脑血管病会议提出的诊断标准;(3)患者缺血部分为MCA区,经脑血管造影显示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狭窄,且狭窄程度超过50%;(4)所有患者均存在1个或以上诱发动脉粥硬化的危险因素;(5)患者均在治疗本次研究内容的前提下,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1)排除致病因素不是动脉粥硬化性血管狭窄的脑卒中;(2)排除被确诊为心源性卒中的患者;(3)排除穿刺动脉供血区梗死,且由穿支动脉被动脉粥样硬化导致;(4)患者近期发生过大面积脑卒中动脉区域梗死;或者患有颅内动脉瘤等疾病;(5)排除合并严重心方颤动和心脏瓣膜疾病患者;(6)排除不能采取抗栓治疗方式的患者。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方式,主要对患者身体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向患者普及相关病理知识,予以患者心理疏导,清洁患者伤口和皮肤。

    实验组在参照组的基础行实时护理风险干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采取心理干预方式。通过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加强对患者病理知识的宣教,宽慰患者心理,改善患者不良情绪,让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工作。(2)分析护理风险。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及时发现急诊过程中存在的细小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發生概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和满意度。若患者出现血栓、重残、死亡的现象较少,则表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较低,否则则表示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较高。

    1.4 数据处理

    采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护理风险干预临床效果进行计算和统计,计量资料表现形式和检验方式分别为(x±s)和t,并发症发生概率表现形式和检验方式分别为(n,%)和x2,若P<0.05则代表数据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2 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与参照组远远好得多,数据之间 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情见表2。

    3 讨 论

    症状性脑动脉狭窄在手术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虽然实现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目的,但是手术风险较高,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一定损伤,且术后易出现并发症。因此为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需对患者予以相应的护理干预方式[3]。

    护理风险干预方式,通过规范护理操作、配合医生实施抢救治疗、向患者普及相关病理知识等方式,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纠正错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出现概率,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4-5]。

    本次研究表明,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难易度较之参照组得到明显改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由此可见,对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实施护理风险干预,可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改善患者负面情绪,缩短手术时间,提升预后效果,促进患者身体的快速恢复,临床效果显著。

    综上,实施护理风险干预措施可确保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减少护理风险事件,降低出错率,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齐 东.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伴非致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患者的疗效观察[D].河北医科大学,2018.

    [2] 米玉霞,张广玉,张彩霞,王艳玲.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7,12(03):239-243.

    [3] 李尚坤,余恒旺,黎治荣.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高龄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04):124-126+198.

    [4] 王丹玲,赵丽萍,陶英群.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术期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2):156-157+160.

    [5] 磨 莉,李吕力,王桂凤.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狭窄的护理[J].广西医学,2010,32(11):1436-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