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曲雯嘉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领导人的外交政策各不相同。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他们的身上都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不同的处世哲学使得他们的外交思想也不一样。

    【关键词】外交思想;比较研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

    毛泽东带领着全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他所处的时代是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因此,他的外交思想虽然有一定的超前性,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毛泽东一生最主要的外交成就有三:一是支持苏联实行“一边倒”的策略;二是高举独立自主的旗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三是在70年代后期与美国改善了关系。邓小平在面对波涛汹涌的国际局势时,审时度势,沉着应对,提出了当今世界的主题应该是和平与发展。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限,把国家利益提高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他的外交思想更为实际。下面,就探讨一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关于战争与革命、战争与和平的思想

    毛泽东的青年时期,中国处在内忧外患并重时期,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就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走向问题。在二战爆发后,他认为中国应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我所用,壮大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这时候正是革命的前夜。在二战结束后到60年代中期,他认为这是战争危险与和平建设并存的时期。60年代末,毛泽东的战争与革命的思想又重新占据了主流,这一方面是因为中苏关系紧张,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政治局势偏“左”,再加上越南战争的扩大化使得毛泽东觉得第三次世界大战随时可能爆发。

    邓小平则根据国际局势,做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总结。他认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因为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能力打,但是他们谁都没有做好准备;双方都有摧毁对方的能力,但是谁也不会抢先动手。第三次新科技革命要求各国发展生产力,这是一种国际趋势。据此,他又提到了发展问题。发展不仅是发达国家的事,更是发展中国家的事,南南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南北问题也会逐渐的凸显出来。

    二、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在毛泽东的时代就有独立、平等、互利的思想。毛泽东的思想中更多的体的是独立,这种思想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所产生的,中国共产党要独立的处理党内事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美国人的示好,毛泽东很欣喜,并且积极救治美国飞行员,与外国怎么交往的思想或许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产生。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毛泽东的“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的划分。1946年8月,毛泽东说:“美国和苏联之间隔着极其广阔的中间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之间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当时新中国实行的是对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间地带”的划分有着明显的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倾向。到了60年代末,中苏关系紧张,在1964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把美国苏联作为第一世界;欧洲、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是第二世界;剩下的独立新兴国家都是第三世界。这么区分也是变相的说明当时我国的外交政策是反抗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第二世界国家好像民族资产阶级,我们既需要联合又需要斗争的对象;第三世界是我们主要团结的对象。这种思想是对毛泽东在战争年代的统一战线的思想的延续。

    到了邓小平执政时期,冷战的结束意味着国际力量的大重组。早在1988年他就有预见的说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要结束两雄争霸的局面,世界就要朝着多极化发展,世界各国的势力要均衡。中国要积极发展自身,努力成为世界的一极,这对保持世界和平有着良好的促进。建立国际新秩序就意味着反对霸权主义,不允许任何国家以任何形式干涉他过内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则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三、从结盟到不结盟

    新中国在积贫积弱的情况下,最开始选择与苏联结盟是非常明智的。当时只有苏联能够和有条件为中国提供援助,两国都走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模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可以说,当时的中国对苏联是非常崇拜的。于是1949到1960年两国的关系亲密无间,结成了盟友关系。到了1961年,中苏关系恶化,我国由“一边倒”战略转为“两条线”战略,即与苏联和美国双线抗争,这个时期我国的外交极端孤立,不仅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社会主义国家如越南也和我国的关系恶化,这种情形持续到1972年。1972年,尼克松访华敲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自此后,我国实行“一条线”战略,以应对苏联带给我国的压力。中美的这种关系只能称之为准结盟,因为这只是一种合作,两国的实力相差太为悬殊。

    邓小平则提出要建立一种真正的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即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这是超越了意识形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表现。过去我国与苏联结盟时,更多的是配合苏联的战略再进行我国的战略部署,这实际上是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利益,有可能助长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倾向,实际上也已是如此。与美国的准结盟使得80年代美国试图干涉台湾问题,这就是干涉了我国的内政,不利于我国在国际上发挥影响力。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得我国与美国的外交关系正常化,并且与苏联的关系也有所缓和。从长远上看,是最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外交政策。

    四、中国的地缘政治及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毛泽东对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有着基本的判断,认为中国不能同时与东边和西南方面同时为敌,但是毛泽东的地缘政治的思想并没有在他的外交思想中占据主要地位,他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外交实践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的。在解决领土问题上,周恩来主张通过和平的方法解决与邻国的边境的领土纠纷,把和平协商作为基本的准则,照顾历史与民族的因素,尽量少的避免冲突。这样我国解决了与缅甸的划界问题和部分中印边界问题。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上,积极给予蒙古、越南以援助,与巴基斯坦建立信任关系,与东南亚各国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帮助朝鲜抗击美国,妥善处理了华侨问题。

    邓小平认为中印两国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与周边国家用和平方式解决领土争端,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问题解决方式;反对建立亚洲安全体系,支持东南亚实行和平中立的政策。

    五、从对外开放思想到对外开放战略

    毛泽东更多的把中国的建设的重点放在依靠本国人民身上,外援虽然也必不可少,但是只是外部条件,毛泽东更加注重独立自主的思想。他认为国外的经验不能照搬,必须进行分析之后才能为我所用;学习外国好的东西,并且向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学习。他的对外开放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他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处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之中,在对外开放上中国不可能跳出意识形态的限制。毛泽东也不可能真正虚心的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把资本主义看作是腐朽的代表。而且,毛泽东总是盯着国外不好的东西进行批判,试图找到国内好的东西与之对比,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周恩来在对外开放上的认识就较为务实,他觉得西方的技术、人才、设备、资金都可以引入中国,好的东西都可以借鉴,这对当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邓小平把对外开放作为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长期确定下来,这是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助于我国与各个国家交往的有益处的政策。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在科技领域中进行,第三次新科学技术革命使得我国意识到把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于是就引进西方的设备和管理方法。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还应该在文化领域中进行,特别是在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建设上,开放还应该注意信息交互的重要作用。对外开放不仅会带来经济上的促进,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好的思想,重要的表现就是在经济犯罪上,因此必须坚决防范、彻底打击。对于资本主义所带来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要把这种风气遏制住。改革和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简而言之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六、中国永远不做超级大国

    50年代亚洲曾经出现“中国威胁论”、“黄祸论”,这些都是毫无根据的。中国的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家卫国,与印度的边境战争也只是防御作用,如果以此来制造“中国威胁论”,未免有些太牵强。毛泽东对周边邻国进行了说服工作,告诉他们中国永远不称霸,今后强大了也不会称霸,中国是坚定的站在反对霸权主义的立场上的。周恩来则对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恐惧的原因进行说明,他认为这些国家是从历史上看到了中国曾经侵略的历史,害怕本地的共产主义进行活动,中国的海外侨民人数也最多。周恩来对他们的担心表示理解,中国是永远不会称霸的,从历史上来看,凡是侵略她过得国家是注定要失败的。

    邓小平则说,发展的中国永远不称霸。世界的和平才是中国发展的动力,中国的注意力主要都集中在本国的经济建设上,不会有称霸的思想,更要防范大国沙文主义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韩念龙.当代中国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