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生成课堂,教学“美”的语文

    彭举永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逐步认识到了构筑生成课堂的重要性。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注重学生的深度学习,要促使学生进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建构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尝试在弹性预设中体现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高效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就能更好地构筑生成的语文课堂,展现出课堂的美。

    一、强化深度预学,开放之美

    生成的语文课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主要体现在教师要将学习权交给学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时构筑开放的语文课堂,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展开预习,通过自主实践消化已有的语文知识,并根据预习的课文生成新的问题。在上课前,我组织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分享、探讨相关的问题,这样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生成点,让学生处于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在指导学生学习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济南的冬天》时,我先鼓励学生展开自主预习,并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指导学生展开深度预习:“先整体阅读文章,说说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怎样的阅读感受。再找一下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展开赏析活动,说说它们好在哪里。”我还鼓励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展开小组讨论。如有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何要如此深情地写济南呢?济南对于作者来说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我指导学生先阅读一些课外读物,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有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作者一直都居住在山东,对济南有十分深厚的情感,所以才会在文章中如此怀念。”在探讨了这些问题后,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在上课时学生就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此时再组织学生探究作者如何情景交融地写文章,学生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在强化深度预习的过程中,我将教学引擎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启动课堂。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中讨论自己发现的问题,这样就达到了启动课堂的效果。由于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深度预習的过程中自主形成的,所以每一个问题都能引发课堂的小高潮,构筑起开放而高效的生成课堂。

    二、漂移板块知识,互联之美

    “互联”是教学的最佳状态,我在教学中总是鼓励学生用原生态的状态去阅读文章,尝试生成各种语言碎片。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漂移板块知识的方式,根据学生原生态阅读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调动各种学习板块。这样就给教学的方向提供了各种可能性,课堂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得到拓展。

    在指导学生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背影》时,我引导学生在原生态的状态下去阅读,并尝试展开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讨论相关的问题。如有学生提出:“作者在文章中好像写了很多次背影啊,这样是不是会显得有些累赘呢?”我发现学生产生的疑问和文章的结构线索有关,于是就采用了互联的方式,让学生尝试探究作品的结构特点。我鼓励学生尝试分析文章的情节发展,找出文章的线索。如有学生发现:“原来背影其实就是文章的线索啊,作者说自己难忘背影,然后又描写了自己见到背影的场景,后来又回忆了背影,这样就用背影将文章串联了起来,通过背影展现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在联系了结构线索后,我又将文章的情感分析这个板块串联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作者从父亲的背影里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这样就将文章的情节、主旨等方面的板块知识联系在了一起,让学生通过“互联”的方式习得相关的知识点。

    通过“互联”的方式,能协调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板块,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在自主学习中解决相关的问题。这样就能从一个问题拓展开,转移到其他的板块上,甚至延伸到课文之外的板块上,学生学习的宽度和自由度都得到了提升,因此就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重视疏导技巧,聚焦之美

    生成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预设,而且还要在教师深度预备的基础上展开弹性的预设。即,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的具体情况随机地选择各种教学内容和形式,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不可预约的美。同时,教师也要懂得聚焦各种学习点,这样就能让课堂教学变得不那么零散。教学中在发散的基础上用各种方法聚焦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品味、概括的基础上提高语文素养。

    在指导学生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故乡》时,我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尝试围绕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围绕文章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问题,如有学生提出:“文章中为何要加入回忆闰土少年时期这段内容呢?”也有的学生提出:“是怎样的社会造成了当时人们的冷漠呢?”“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特殊的意思吗?作者为何会从故乡联想到了希望,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吗?”这些问题涉及的面比较广,需要及时聚焦各种学习点。我在教学中尝试用设置主问题的方式展开聚焦,提出问题:“‘我在故乡看到了哪些人,遇到了哪些事情,故乡和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在提出主问题后,我联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先组织学生探讨和主问题关系紧密的问题,而后再探讨其他方面的问题。这样就将各个分散的问题整合在了一起,让学生的学习显得更具有条理性。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展现出教学的灵活性,而且还要展现出一定的聚焦能力。我采用设置主问题的方式串联起整个课程的教学,这样就解决了弹性预设可能让教学环节过于零散的问题,能更好地聚焦学习重点,让教学效果变得更好。

    四、做好弹性预设,整饬之美

    在展开弹性预设的过程中,我还十分注意展现出课堂的秩序和条理,这样就能让课堂的有效性得到显著的提高。生成的语文课堂注重的是学生的“学”和“问”,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尝试促使学生形成提问、探究、回答、再提问的问题链,这样就能更好地串联起“学”和“问”,让课堂变得更有条理。

    在指导学生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范进中举》时,鼓励学生展开拓展阅读,尝试阅读《儒林外史》中的其他内容,并尝试总结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展现出整饬之美,我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提问。首先可以围绕小说中的人物展开分析,说说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此时可以围绕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出一些问题。在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后,再尝试探究文章的主旨。此时学生可以阅读一些辅助阅读的文章,从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等。在此基础上再围绕文章的主旨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就能逐步接触到文章的核心。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尝试了拓展阅读,而且还学会了如何让拓展阅读的效果更好。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本身,所以在展现出课堂整饬之美的过程中,我也将焦点放在学生的身上,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如何“学”和“问”,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构筑生成的语文课堂,让课堂展现出独特的美。学生在自主的课堂中展开深度学习,串联起各种知识,聚焦学习重点,自主习得学习方法。这样就能让语文课堂变得“美”不胜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钟吾中学(2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