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主问题,促进深发展

    陈之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以问题为载体,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思维导向,引领学生逐渐达成教学目标。但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细碎,针对的知识点过多,提出的问题过细,不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握。教师要以“主问题”贯穿课堂主线,为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学习线索,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宏观的认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主问题的设计能化繁为简,层层递进,引领学生层层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主问题的设计能让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整合,能帮助学生理清文本的脉络;主问题的设计能营造良好的學习氛围,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问题的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积极地阅读文本。

    一、分析问题,提升意识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主问题”的设计较为空泛,没有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指向。教师为提问而提问,未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违背了提问的初衷。部分教师设计问题的难度不确切,存在难度过大的情况,学生经过认真思考也未能获得准确的答案。部分教师在设计时未能把握细节,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充足,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拓展。教师忽视了问题的生成,对问题的处理方式比较单一。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答问氛围,要“让学于生”,鼓励学生质疑、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把握成因,有效处理

    部分教师在教学时过多地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愿,没有立足生本,设计的主问题没有为教学目标进行明确的指引,出现问题设计空泛、远离教学目标的情况。主问题应有明确的指向,必须促进学生对于主问题内涵的理解。主问题设计的优劣,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关。教师要引领学生品读文本,融入自己独特的理解。如果刻意模仿或囿于教参,设计出的主问题必将是低效的。部分教师对学情缺乏关注,以一成不变的讲解应对灵活多变的课堂,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立足生本,才能建立教学与学情之间的关联。设计联系学情的主问题,因生施教,才能动态地处理教学内容。教师要针对学生问题意识不强的现状,引领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需要师生之间的密切配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阅读的方法,促进信息提取、理解、鉴赏、评价等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促进他们自身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优化教学,促进发展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阅读身份,从自己的角度去阅读文本,融入自己的经验,理性剖析文本,把握文本的内涵。但光有理性解读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转变身份,放下包袱,让自己成为知识的学习者,引领学生沉浸在文本中,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文本,理解其中的魅力。教师要挖掘深层阅读,从多层次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如在《背影》一课的教学中,要读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通过第一层次的阅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之心;在第二层次的学生阅读中,学生能读出父子之间情感的波折,读出儿子对父亲的厌烦,再到父亲买橘子的场景,从而由厌烦转化为感动;在第三层次的阅读中,学生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进行阅读,融入个性化的理解,设计出教学主问题。教师要优化主问题的设计,将主问题与知识整合起来。

    教师要从情感层面设计主问题,充分挖掘文本的深度,从情感的层面去感受文本的精神力量。如在《老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主问题如下。主问题一:幸运的人、不幸者分别是谁?主问题二:从全文来看,杨绛对待老王一直礼遇备至,为什么她还会觉得“愧怍”呢?主问题三: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中,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家,才是真正不幸的人。“幸”与“不幸”又从何谈起?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情感,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主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分析、思考,促进对文本内涵的深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