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诗意飞扬

    刘明霞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且不论人活一世,单就语文教材中大江东去的雄豪,怒发冲冠的悲愤,大漠孤烟的阔大,小桥流水的婉约……这些或豪情万丈或清丽淡雅的片片诗情、点点诗意就将语文的天空装点的异常绚丽多姿。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万不可让琐碎的篇章结构碾去那片片诗情,让所谓规范的答题套路冲走那点点诗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怀一颗诗心,一片诗情,努力为课堂教学营造点点诗意。

    一、教师营造点点诗意

    (一)诗意的课堂导语

    课堂的诗意首先是教师诗心的萌发。教师要用诗情的课堂导入唤醒学生的诗意。导入语的设计要有文化底蕴而又文雅精致,力求给学生美的感受和熏陶,使学生感到上课是一种享受。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的主题都是思乡,笔者曾这样导入:古往今来,乡愁是众多离家游子的共同情结,也是迁客骚人们心头抹不去的惆怅。你看,乡愁是明月下窗口仰视的双眸,所以才有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愁是落日天际的一叶孤舟,所以才有了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愁是战乱中期待已久的家书,所以才有了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么唐代诗人王湾和元代杂剧家马致远又能将乡愁凝聚成何种物像呢?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注重对整堂课诗情画意的渲染,就拉开了诗意课堂的序幕。课堂上教师才能更好地用一颗诗心与几十颗慧心碰撞,才能在学生心中播撒下诗意的种子。

    (二)诗意的教学细节

    课堂的诗意也是教师匠心的独运。情感在,文本的根就在。教师能引导学生批文入情,沿波讨源,文本中丰富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思就会真实可感起来。一个富有诗心的语文教师,会用诗意的匠心锻造课堂的精彩。

    学习《答谢中书书》笔者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学生任选一句写景的句子进行赏读,幻灯片呈现“我要重读 句中的字因为 ”。学生发言摘录如下:

    我要重读这句中的“乱”字,因为一个“乱”字,充分写出了猿、鸟竞相争鸣的勃勃生机。

    这个教学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品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一方面给教师用简洁、洗练的语言高度评价了学生发言,构建出诗意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诗意的作文评语

    课堂的诗意更是教师诗情的绽放。诗情潜藏在每位学生心中需要老师去鼓舞去唤醒,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让作文课堂充满快乐与感动,充满温馨与诗意。在一次写景作文讲评时笔者这样点评学生的文章。

    毕家书涵,碧海天蓝,日升日落,文采斐然∕佳坤行至草原,绿海奇景,风吹草低,牛羊皆见∕彦汶,竹海起波,绿意盎然,心浮气躁,烟消云散∕一哲美女,置身花海,形、色、味俱全,生如夏花,绚烂至极∕泽龙,才华初显,九寨沟啊,五光十色,名不虚传∕雨恬登山,疲惫至极,暗夜灯火,送来温暖,奋力前行,远方不远∕润儿行在流水间,或急或缓,刚柔相济,绝不一般∕耀晨观海,从早到晚,轻柔温婉,辽阔雄伟,海天一线∕泽香乘舟,快意赏莲,亦诗亦文,化身为莲∕淑萌,行走草原,绿草茵茵,茫茫天际,雾气来袭,如锦添花∕一凡不凡,神笔来绘王相岩,风起树摇,清香是莲,飞瀑追梦,如梦如幻

    語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教师的语言艺术应是学生最喜欢读的一本书,语言也是一种力量。精美的教学语言可以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浸染几分书卷气。身为语文教师更应在写作教学中高扬起文化的大旗。

    二、学生浸润片片诗情

    学生在富于诗意的课堂里浸润,收获的是人文修养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发展,灵动语感的提升。学习《陋室铭》师生共同体会到刘禹锡是以一个阳光诗人的形象,有着几十年不变的倔强,《陋室铭》一文尽显他的清高。下课后就有学生交给笔者一首小诗:

    陋室一间心不平,苔痕草色心幽静。调弄心弦悟退进,宠辱两忘傲此生。(《致刘禹锡》)

    后来学生已不满足对对子与写小诗,诗词底蕴已化为好词佳句存于文章之中,给人以厚重的诗香氛围。

    我们不是诗人,却能将生活酿成诗篇,循着诗意,一路寻访到自己的心灵。在传统与创新的教学中注入诗意的阳光,语文课堂必然诗意飞扬。行走在诗意教学的路上的每堂课必然都是亮丽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