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分析

    刘思琪

    摘要:新形势下,想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以民生改善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建设,不断发展文化、教育以及科技等社会事业。在“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与方式转变不匹配,从而导致许多新问题出现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围绕社会事业的内涵特征,重点分析了社会事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武中的作用以及转变方法,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社会事业;经济发展方式;作用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根本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另外还有一些新问题显现出来。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平衡的投资消费比例,不断增多的社会矛盾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而出现这些问题的重要根源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滞后。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够使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发展社会事业,其中包括有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将会越发重要,社会事业作为重要着力点支撑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1.社会事业的内涵特征

    1.1公共性

    作为公众的事业,全体公民是社会事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并非单指某个人或团体的事业。但不排除一些特定事业,比如扶贫、救济等有针对性的特定群体所采取的特殊办法。通过这些特殊的目标来看,只要与条件相符,大部分都纳入受益。

    1.2发展叠加性

    无论在任何时期,社会事业都是根据经济水平和生产力水平进行同步发展。在封建社会人们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在资本主义时期,医疗、伤残等社会保障和救济逐步出现。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日益提高的生产力水平使社会事业的内容不断拓宽和叠加,所以社会事业是众多事业的集合,并非某一方面或一项工作。

    1.3公益性

    社会事业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并非部门利益或局部利益,这种整体利益的实现一般是非营利性的活动,以大多数民众作为受益者,所以通过这些活动会产生社会性的收益。尽管在使用过程中会弥补性或辅助性地适当收费,但不同于单纯的营利。这点就是社会事业区别于其他经济活动的關键。

    2.社会事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十八大会议曾指出,只有将“五个更多依靠”牢牢把握好,才能够使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更多的依靠内需,进一步拉动消费者的需求;二是更多的依靠现代化服务业;三是更多的依靠循环经济和节约资源;四是更多的依靠科技的进步;五是更多的依靠城乡发展协调互动。现如今,全国上下充分认识到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将其作为经济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使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从而将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方式转变内容逐步向三个领域扩大,一是要素结构,二是需求结构,三是供给结构。

    2.1社会事业促进供给结构的调整

    调整供给结构主要是将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的过度依赖平稳过渡到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目的。第二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具有较大的比重,而第三产业却占有较小的比重,发展相对缓慢。这表明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低的技术含量。作为第三产业的社会事业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在GDP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要求社会事业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不断凸显出发展方式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社会事业中,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部分,其具有明显的作用,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绿色生态经济,不需要投入物资形态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能够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使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进一步推动和转变。

    2.2社会事业促进需求结构的调整

    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使居民的消费需求得到增加。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个转变就是需求结构,以往我国过渡依赖出口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中消费没有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缺乏协调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具有较高的投资率,但是只有很低的消费率。根据相关数据能够看出,2014年居民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1%,而2015年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6.4%,同比增加15.4%,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5%,国内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变化,所以国家要及时对需求结构进行调整,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2.3社会事业促进要素结构的调整

    所谓的要素结构调整,主要是从过度依赖消费向高素质人才推动经济增长进行转变。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才,而文化、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一切新科技和新技术都需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去完成。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重要手段,需要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3.完善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虽然我国通过多方面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取得一些成效,但目前我国较为明显的仍然是粗放式发展方式,发展付出了较高的代价,因此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困难重重。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一些新问题出现在国内经济发展中,不断变化的生产要素供给条件和持续加快的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造成一定的制约。事业单位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推进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发展,从而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

    3.1对教育事业发展加强重视

    一流的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支撑,而教育则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在社会事业建设中要将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发展各类教育事业。一是推动教育改革,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教育内容进行改革,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对办学体制考试评价制度不断完善,切实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促进教育公平,对教育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方针坚持贯彻落实;三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将高等教育认真做好,通过一流的高等教育培育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使这些人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3.2对科技事业发展加强重视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我国要对科技重要性加强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深入开展研究。一方面对自主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和培养,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积极建立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对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对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保护;另一方面对传统产业科技加大投入力度,使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使产业结构的竞争力和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3.3对文化事业发展加强重视

    文化事业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主要表现在国家的软实力。文化事业发展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保障,为了使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需要对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建设。文化产业具有较低的资源能耗和较小的环境污染,呈现出绿色、经济、低碳等特点,政府要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认真履行,使人们的基础需求和利益得到保障。政策和法律是保障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想文化得到繁荣发展,需要对文化建设进一步规范,采取有利政策进行促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应该抓住经济转型的关键机会,及时调整经济结构,不仅要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且还要推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从而使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保障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