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开展情境教学浅探

    姜新华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应发挥德育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以情境故事为主线,把问题设置作为桥梁,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情境变化中不断深入,可以实现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 )16-0055-02

    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其贴近生活的特性,使得其与情境教学法有着天然的融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连贯的、真实的、求异的、开放的情境,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以情境故事为主线,把问题设置作为桥梁,让学生的思维在情境的变化发展中不断深入,可最终实现问题解答、知识贯通、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课堂教学目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开展情境教学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创设连贯情境,实现知识整合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个连贯的、内在逻辑性强的、涵盖多个知识点的教学情境,并将情境内容不断延展、深化和迁移,可以实现对本节课知识的有机整合,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如在教学新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了解社会发展》时,笔者引用了一个情境材料“老师带你游西安”,并将这一情境贯穿于整堂课,串联该节课的基础知识。环节一:和学生分享旅游图片,并配以文字介绍,让学生了解西安的历史以及时代变迁的重要依据。再让学生介绍他们暑假里游览名胜古迹的所见所闻,分享社会变迁的历史。环节二:和学生分享游陕西历史博物馆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图片,然后展示在西安出土的古代兵器、生产工具、交通工具,让学生结合书本中的文字和图片感受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工具的革新和重大生产技术的突破。接着让学生懂得参观博物馆是了解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位于海门的江海博物馆,了解海门的历史变迁。环节三:和学生分享当前西安的图片(动车、地铁和现代化的城市面貌),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环节四:用书本中的名言名句作为本课的落脚点,要求学生不只是了解社会的变化,更要为社会的发展付出行动。从本堂课可以看出:运用一个连贯的情境材料贯穿整堂课的始终,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又能增强课堂的连贯性和知识的系统性,教学效果较好。

    二、创设真实情境,体验情感共鸣

    真实的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容易让学生通过真实情境或故事来构建知识和方法。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创设真实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情境。

    如在教学新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爱护公共设施》时,笔者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被踢倒的水池”,并贯穿于整堂课:在一个周二的晚上,学校值班老师发现教学楼四楼厕所外的水池整体倒在墙角,经查是初三某班的某同学在晚自习课间休息时因心里郁闷故意踢倒的。为此,值班老师联系了班主任和家长到场。班主任给予了该学生严肃的批评教育,学生家长答应维修水池至原样,该学生深刻认识到错误并诚恳道歉。笔者展示情境后提出问题:1.学校的水池是公共设施吗?2.什么是公共设施?3.人为破坏公共设施有什么危害?4.爱护公共设施,我们应该怎么做?“被踢倒的水池”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教师在此案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懂得人为恶意破坏公共设施既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爱护公共设施是讲文明有教养的表现。创设真实的情境,才能引发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才能引起师生之间的思想共鸣,这样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创设求异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围绕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创设的,是单纯为了达成某节课的教学目标而创设的预定情境。这种教学情境具有单一的指向性,不具备求异性。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创设求异情境,引导学生在看似平淡的情境中寻求变异、设法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质疑能力和科学精神。

    如在教学新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维护公共秩序》时,笔者用图片和文字材料创设了“校门口的见闻”情境:每到上学放学时间,接送学生的汽车随意停放在校门口,电瓶车、行人逆行及乱穿马路等现象造成校门口很拥堵,尽管有交警和导护老师在场维持秩序,但交通混乱的局面还是无法得到解决。通过该情境引导学生要增强规则意识,遵守公共秩序,也要劝阻他人不守规则的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对此,有学生提出质疑:1.我们自己遵守规则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劝阻别人?2.我們在劝阻别人时被对方辱骂和殴打怎么办?笔者及时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争辩:1.劝阻他人守规则是亲近社会、服务社会的行为;同违法行为做斗争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看到别人不守规则而不劝阻是看客行为;我们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维护公共秩序做贡献。2.报告一旁的交警和导护老师;向对方宣讲法律知识;记住对方的体貌特征,事后及时报警等。创设这类求异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拓展书本知识、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在思考讨论、质疑答疑、争论思辨的课堂氛围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辩证思维,也培养了科学精神。

    四、创设开放情境,提升价值引领

    在开放的情境中由于教师没有预设固定的答案,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就情境中的案例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发散思维,在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多角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设开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如在教学新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参与志愿服务》时,笔者创设了“我们与亚运会”的情境:志愿者是指在自己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以追求物质回报为目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人。第19届亚运会将于2022年在中国杭州举行,而四年后的我们正值高考结束,具备一定的时间精力,我们是否可以为杭州亚运会做些什么呢?在笔者的提问和引导下,学生稍作交流讨论后发言:我们可以做杭州亚运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可以积累生活经验,锻炼自己的能力;可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通过这个开放情境,既帮助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又帮助学生巩固了与本课相关的旧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迁移及运用能力,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公共参与、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创设合适的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至关重要。这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钻研教材课标、研究学情基础,创设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