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应运而生的“泛编辑”角色

    贾琼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不同媒体相互融合,打破了行业之间的壁垒,出现了更多的编辑角色,并逐渐形成“泛编辑”概念。编辑不断复合化的过程中,编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将得以最大程度的锐化,让出版真正走进读者时代。

    关键词:新媒体;泛编辑;多向互动;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4.1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4-0034-02

    “编辑”一词源远流长,最早见于《魏书·李琰之传》:“修撰国史……前后再居史职,无所编辑。”文中的“编辑”指的是史书的修撰。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编辑的时代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丰富,人们赋予了编辑更多的角色定位:“人类灵魂工程师”“图书助产士”“文化园丁”……当下,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出版模式逐渐转向纸电声一体化,编辑不再囿于案头一角,获得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1 新媒体时代的“泛编辑”

    图书编辑、报刊编辑、策划编辑、网络编辑……无论是哪个行业的媒体编辑,都是对海量信息进行遴选、优化和加工,其本质都是一种智力劳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不同媒体相互融合,打破了行业之间的壁垒,出现了更多的编辑角色,并逐渐形成“泛编辑”概念。在这一概念中,编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将得以最大限度的锐化。

    1.1 编辑工作从线性到立体的嬗变

    过去,编辑的工作对象主要是纸媒,策划、组稿、排版、校对、印刷、营销等出版流程基本呈直线型;到了数字时代,多样化的终端媒体丰富了编辑的工作工具,也影响了编辑的思维方式。编辑所面对的出版平台,是一个集纸质、音频、视频及其他超链接等多媒体融合的内容空间,其工作方式也由线性变得立体。

    2020年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许多行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图书出版业也未能幸免。面对图书计划延期,出版周期拉长,编辑将工作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利用网络媒体的便捷性,开展线上组稿编辑工作,推出了各种防护知识读本、防护手册、心理自助手册等,免费为读者提供电子版疫情防控出版物。如1月23日,广东科技出版社率先出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2月2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1.0数字版上线,2月8日,该书的2.0版纸质版与数字出版同时上线……通過线上出版发力,不但助力了疫情防控,而且实现了出版突围。

    1.2 编辑角色由单一到复合的升级

    当出版环节进入多维视阈,编辑角色也将走向多元化。在不同的出版环节,编辑、作者、读者的角色可以相互转换,不再固化于单一的传播者或受众者。在这个过程中,具备多媒体整合能力对编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当下,视频直播带动了全民消费热潮。这对于传统出版行业来说,既是一个危机,更是一个机遇。2019年,视频直播卖书成为“6·18”营销的新风潮。较之微信刚刚兴起时社群营销的语音直播,视频直播的受众范围扩大到了整个网络群体。编辑已不再是单一的幕后角色。如果说语音直播让编辑从案头走近读者,那么视频直播则是让编辑彻底“解放双手”。当编辑走到台前,通过视频直播面对所有读者时,出版真正进入到了读者时代。

    1.3 编辑意识由生产到生态的创新

    编辑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意识的创新。网媒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新媒体工具将供应方和需求方进行无缝连接,为出版供需关系提供了产需指导。如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手表非常普及,“两微一端”等社交网络十分发达,相继产生的快手视频、抖音视频等短视频App异常火爆,各平台的自媒体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网红”直播在引领了社会潮流的同时,也成为除京东、当当、亚马逊等知名电商之外的图书快销渠道。网媒的更新迭代,渠道的无限扩张,都要求编辑将信息解读和受众需求相结合,从关注内容生产转变为到关注内容价值的研判。其次,编辑还需要具备将出版产品建构成出版生态圈的改造能力,主要包括编辑力、创新力、经营力。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畅销图书“大中华寻宝系列”图书,依托头部产品——《大中华寻宝记》系列图书,从而孵化出《神兽发电站》系列图书、《恐龙寻宝记》系列图书以及同名动画片,充分运营出版资源,打通其上下游产业链。

    2 深度出版的“内容官”

    对于出版产业来说,编辑是内容生产的源头。“互联网+”让传统出版与不同的行业相融合,产生更多的可能性。编辑作为出版的“内容官”,如何让内容成为可运营的活资源,是打造深度出版的重要课题。

    2.1 构建“超文本结构”

    进入大数据时代,纯粹的文本内容已不能满足时下人们对于精神产品的高品质需求。这就使得给文本内容加上“超链接”——构建“超文本结构”,成为出版的另一种形态[1]。“超文本结构”的内容可以通过VR或AR等技术手段,为内容增加声音、图画、动画等多种形式,调动读者的多个感官,以期达到美妙愉悦的阅读体验。

    例如,AR技术的出现,让绘本不仅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而是通过读者的点击,为其提供身临其境的阅读惊喜。提供了形象互动的阅读方式。现代信息技术使出版打破了以文字为主的局限性,编辑只有了解和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才能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容特色,实现个性化的“按需出版”。

    2.2 形成多向互动传播

    在出版的生产环节中,编辑就可借助网络媒体,对图书出版进行预热。如当下较为热门的云讲座、短视频直播、新书预售等,都是探索多向出版的新模式。其中,网络直播的宣传方式最为直接,现已成为继作者签售、名家讲座、新书发布等之后的图书推广手段。在直播的过程中,读者可以通过编辑深层次的整合和挖掘,了解一本书的“前世今生”。且相对于纸质出版物的平面传播——“窄播”,网络面向的是所有读者,人数呈几何级指数上升,属于多向互动上的“广播”。

    3 迭代浪潮的“掌舵者”

    美国资深编辑科蒂斯曾说:“编辑是出版业的核心灵魂,在新的改革浪潮中,编辑还是必不可少的掌舵手,一切都需要编辑的指引”。

    3.1 发挥出版优势,强化编辑主体

    网媒时代,编辑的工作范围已不限于纸质报刊、广播、音像电子产品等领域,覆盖至数字出版、移动终端、网络传播等更为广泛的领域。这一切都彰显了编辑主体的出版核心地位以及综合协同能力。出版活动不同于一般文化活动,有着特有的竞争优势——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及积淀深厚的内容版权,这是编辑对于文化的选择、传承和创造以及不断累积叠加的过程。

    在喜马拉雅App上,畅销少儿图书《米小圈上學记》的收听次数高达25亿次。无名家光环加持,是什么让这部作品从默默无闻进入畅销书排行榜的呢?其责编明琴这样说道:“如果将作品比作一个人,那么怎样把这个人打扮得符合他的性格,让他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爱,就是编辑的工作[2]。”每部作品都是一块天然布料,其意义和价值能否得到体现,需要编辑的剪裁与创造。从微观上看,编辑对于出版文化有着直接的影响;从宏观上看,编辑主体对社会文化生态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掌握传播趋势,促进编辑跨越

    智能媒体趋势下,立体传播调动着受众的所有感官:多重感官相互交织带给了受众除了视觉审美之外的感知刺激。读者在阅读一本书时,往往需要透过优美的文字,去想象书里的味道。但新媒体技术可以把味道直接搬到书里,如乐乐趣童书出版的《妙妙香味书——来,闻闻大自然的味道》,通过嗅觉刺激帮助幼儿认知自然。

    3.3 利用智能技术,优化编辑结构

    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在网媒时代并不是舍我其谁的恶性竞争,而是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出版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各出版环节仍需依赖大量人力投入,智能技术的革新掀起了一场“新内容革命”[3]。如,2016年,在日本“星新一文学奖”的初选作品中,有四部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还有目前出版行业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智能校对软件——“黑马校对”等。

    编辑是否会被机器人写手所取代?电子书是否会代替纸质书?越来越多的声音在编辑的周围充斥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促使编辑建立科学的出版价值体系,优化自身结构,实现向智能编辑的创新与发展而过渡。人工智能虽然在时效性与便捷性上表现卓越,但作为单调的编码程序以及毫无温度的机器,无法代替编辑与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情感维系,而其灵活性和创新性也会受到技术的制约。

    综上所述,无论时代的浪潮如何更迭,真正能让编辑立于不败之地的是掌握传播趋势和自主创新意识。出版既不是“夕阳产业”,更不会逐渐消亡,它会随着时代的阅读思维转变而不断升级。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出版添加了更多“超链接”功能。出版,不止于阅读;阅读,不止于纸书。阅读不止,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刘东风.浅谈超链接在出版中的运用[J].出版发行研究,2012(12):39-41.

    [2]朱胜龙.C位优势:编辑含量还有多大的提升空间?[EB/OL].(2019-4-19)[2020-06-15].http://www.cptoday.cn/news/detail/7389.

    [3]彭兰.智能时代的新内容革命[J].国际新闻界,2018(6):88-109.

    (责编: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