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快乐教育”的误区

    郭亮

    【摘要】读过斯宾塞《快乐教育》一书的读者都知道,斯宾塞对于“快乐教育”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应该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简单来讲就是:快乐是手段,目的是学习。而现在一些媒体以及家长所鼓吹的“快乐教育”,则完全背离了教育的目的,走入了误区。

    【关键词】快乐;教育;素质教育;廉价

    曾经在上班的路上听过一个广播,一位母亲为了让女儿成材,要求非常严格,给她报各种的辅导班,导致母女关系緊张,虽然女儿最后也考上了大学,但却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为报复自己的母亲,她毕业后也不找工作,只是四处摆摊为生。对于这一教育特例,电台请来的教育专家对这位母亲的做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同时对当前中国的教育现状大肆抨击。他认为应该学习国外素质教育的方法,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认为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孩子应该为了自己而活,而不是为了父母。相信很多听了这位专家见解的家长朋友们,可能“幡然醒悟”:原来我以前逼孩子学习是错误的,应该让孩子“快乐学习”。从此以后,孩子写作业写到12点,太辛苦了,家长索性帮他写;孩子说画画太无聊、跳舞太累,便不让他学了……凡此种种,把孩子的快乐放在了第一位,至于学习,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对于这位专家的观点,我是不敢苟同的,虽然这位母亲的做法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如果一个家庭真的按照这位专家的说法,不逼孩子学习,支持孩子的所有爱好,一切以孩子的快乐为出发点,那么这个孩子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呢?

    我想,按照正常发展趋势,这个孩子大概率将一事无成,碌碌无为。当然,凡事有例外,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真的很有天赋,父母善于引导培养,因材施教,坚定不移地支持孩子,同时家庭经济负担得起,可能也会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人才,比如郎朗、丁俊晖等。但例外终归是例外,具有不可重复性。了解过郎朗、丁俊晖成名过程的朋友们都知道,郎朗和丁俊晖的父亲为了培养孩子,一个放弃了自己的公务员职位,带着郎朗到北京四处拜师学艺,同时不惜倾家荡产来赌儿子会成功;一个放弃自己的生意,耗费巨资带着11岁的丁俊晖四处比赛,他也坚信儿子是个天才。这两个天才的成功历程,有多少家庭可以做到呢?我们更多的父母为了生计,连陪伴身边,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都办不到,又怎么去发现孩子的天赋在哪里?就算发现了孩子的天赋,又有多少家庭有经济条件去培养孩子的天赋,直到孩子成材呢?

    无条件地支持孩子的所有爱好,而把学习放到了次要位置,不是明智之举。多少父母,把所谓“快乐教育”奉为圭臬,对孩子百依百顺,只要孩子喜欢的都满足,快乐成长最重要。结果就是,文化课嫌枯燥辛苦学不好,兴趣班倒是上了不少,吉他、架子鼓、小号、舞蹈、国际象棋、主持人、游泳、网球……也算是文武双全,可没一个能深入的。总是学一段时间没兴趣了,就换一项。父母总觉得孩子没有兴趣强迫他学也学不好,学习还是要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导,再说孩子学了这么多技能,总有一样能养活自己。不过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残酷的,爱好广泛的孩子,很多往往是心血来潮的性格,没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常有畏难情绪。所以,一路下来是广泛涉猎,毫无造诣。唯一的成果就是,五花八门的乐器、教材、装备搁在家里落灰。表面上是尊重了孩子的意愿,实际上是纵容了孩子的惰性。很显然,浮于表面的“伪快乐教育”除了给了孩子一个轻松的童年,同时也带给了他们伴随终身的恶习:逆商低、易放弃……

    这样的“快乐教育”,只带给了孩子廉价的快乐,却没有告诉孩子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后者,恰恰决定了孩子未来是否快乐。

    哪有什么一夜成名,不过是百炼成钢。不要相信爱好能成就一个人的事业,虽然有,但不值得赌。还是让孩子踏踏实实学习,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则未来可期。在学习这件事上,成绩不会骗人,努力也不会骗人。

    参考文献:

    [1]潮浙鲤.如果一个家庭真的不逼孩子学习,支持他的所有爱好,这个孩子的未来会怎么样?今日头条,2020

    [2]李鑫.“快乐教育”,是一场巨大的骗局. 早安新东方第392期,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