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学前教研共同体机制建设的实践研究

    陈静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了各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数量大幅增加,学前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与此同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出现了新老问题叠加的现象,如教师队伍断层、专业素养及保教质量参差不齐,教研机制不健全,教研成效不高,等等。这些问题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拦路虎,亟待解决。2019年11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教研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再次强调了教研对幼儿教师成长、幼儿园发展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教研工作要求,我区从2015年开始实施区域教研,不断建构完善区域学前教研共同体,以共同体的形式深入推动教科研,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推动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一、建立健全区域教研管理体制,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

    2015年,郑东新区配备了幼教专职教研员,统筹负责全区幼儿园教科研工作,旨在深入推动全区幼儿园园本教研和区域教研,引领带动全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2018年,在充分摸排全区幼儿园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优质公办园为核心,区教育局和教研室联合成立了6个区域教研共同体,分别以6所省市级示范园为组长单位,每组配有能力较强的幼儿园作为副组长单位,涵盖公办园、民办园、农村园、城市园,各个区域共同体内优势互补、责任分担。

    二、明确区域教研共同体职责,制订共同体教研制度

    为了保障区域教研共同体教研成效,我们制订了《幼儿园园本教研制度》《学科中心组职责》《区域教研共同体教研制度》等,明确目标、细化分工、强化措施、规范要求。各个区域教研共同体内组成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是由区域内各个幼儿园业务园长构成,并设立1名组长和1名副组长,领导小组的成员积极协助组长做好组内各项工作。各个区域教研共同体按照市、区教研室工作计划开展各项教研工作,以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教研机制为突破口,创新园本教研工作方法,在园际间共享教育智慧和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全区幼儿教育均衡发展。教研室幼教教研员及学科中心组负责引领、指导教研共同体开展工作。

    三、创新教研形式,探索区域教研共同体有效运行机制

    规章制度先行有效地保障了区域教研共同体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区域教研共同体不断创新教研形式,推动园本教研深入开展,并探索出了多种有效教研机制。

    (一)自运行开展机制

    学期初,区域教研共同体根据区教研计划制订学期教研共同体活动方案,商议本学期教研活动内容、时间、承办单位等,并以表格的形式发送到区域教研共同体群内,上报到区教研室,使区域内各个园业务负责人明确教研活动开展时间、内容和形式,据此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保证了区域活动顺利展开。如此,各个区域教研共同体形成了良好的自运行机制。

    教研活动之后,参与人员进行交流总结,填写活动反馈表,承办园所将活动总结以微信新闻的形式发布,推广教研成果,进一步激发大家参与教研的热情。在此过程中,各个区域教研共同体中的很多承办园总结出,课例研讨教研应该选择班级较多的幼儿园开展,经验交流活动能给小型民办园带来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幼儿园可通过承办教研活动获得提高。

    (二)交叉式小组教研机制

    区域教研共同体内的教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的教研活动能够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有的教研活动以经验交流、课例研讨、集体备课等为主要形式,还有的教研形式以分园筹备、同台展示、个人反思等为主要交流手段,充分调动了区域共同体内幼儿园教师的参与热情。在组织实施教研活动中,各个区域教研共同体做到了关注过程,强化实效内容,贴近教师和幼儿园发展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教研共同体又探索出交叉式小组教研活动机制。所谓交叉式小组教研活动,就是在围绕每月常规教研主题之外,融合创新总结出教研活动形式。具体表现流程为:组长示范教研—一分小组教研—一总结汇报。

    例如,2019年上学期,全区教研工作的重点是“区角游戏活动研讨”。围绕这个主题,各个区域共同体内先是组长单位园所组织本组成员观摩,其他区域共同体成员可以预约报名的形式参与学习;然后区域教研共同体内部分成两三个小组进行相关教研,这是小组交叉式教研的关键所在,小组内部的教研活动采取轮流主持的形式,并且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组织一次高质量的区角教研活动。如此,小组成员单位可以观摩多个幼儿园区角活动,学习他人之长,既提高了效率,又开阔了视野。最后,每个园所进行总结汇报,梳理组织教研与观摩收获,思考自身优势与不足,不断改进。

    小组交叉式教研有示范引领,有实战参与,有总结梳理,每个园都参与其中,老师们称之为贴地而行,这种共同教研方式主題明确、形式丰富、效果显著。

    (三)项目式辅助机制

    郑东新区幼教学科中心组在区域教研共同体中起着引领作用。学科中心组成员经学校推荐、区选拔产生,定期轮换。区教研室制订了学科中心组成员参与活动成效评析准入与退出机制,将每一位学科中心组成员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教研、组织活动、开展培训情况作为任用和退出的标准,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将会被退出。我们结合每一位学科中心组成员的优势和特长,对学科中心组进行优化分工,强化学科中心组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主要做法是“集体与分组相结合”。

    1.集体教研。学科中心组隔周二开展一次固定教研观摩活动,主要针对个别园所进行专业引领,尤其以市一级以下幼儿园为主要教研指导对象,帮助薄弱幼儿园发现、解决问题,提高保教质量。此活动为公开教研活动,中心组观摩指导,其他园所预约参与。

    2.分组活动。根据学科中心组成员的特长和优势进行组合,分为课程、教研、课题三个项目组,分小组制订学期活动计划。例如,课题组每学期组织一次课题开题报告会和一次中期活动,教研组对教研活动进行规划、方案研制、优秀教研案例统计评选,课程组开展课程研究方面的引领,充分发挥学科中心组与教研共同体的优势互补作用。

    (四)“互联网+”线上交流分享机制

    区域教研共同体内部每周三至周五利用多媒体推送不同主题的先进教育理念,更新老师的理念,推动共同体内部相互学习。具体为:周三进行教研方面的分享,发送如何进行教研活动的相关文章;周四进行课题分享,择取科研专家的文章、博文等;周五进行幼儿园课程方面的推送,指导幼儿教师如何进行课程建设。每一期的推送会附上上期回顾,这样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分享为区域内教师提供了优质资源和帮助,有利于培养学科骨干教师。

    四、实践检验,完善区域教研共同体评价制度

    (一)打开门来做教研:“推磨式”教研评价制度

    起初,区域教研共同体是“关起门来做教研”,学科中心组老师参与指导。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了两个弊端,一是各园主动性不强,二是学科中心组老师每月组织一次教研活动频次过高,影响正常工作。发现问题之后,我们“打开门来做教研”,采用“推磨式”评价,第一组业务领导给下一组当评委,以此类推,增进共同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心组成员分到具体小组,一学期跟随一组进行教研,每学期一调整。“推磨式”教研评价制度开阔了教师的眼界,打开了思路,激发了竞争意识,促进了共同体教研质量的提升。

    (二)赋予组内评价考核的权利:小组评价考核制度

    每一个共同体对学期参加教研活动进行记录、统计,包括组内开展多少次教研活动,有多少幼儿园参加,参加情况如何,等等。组长单位具有考核评价的权利,对优秀单位进行激励,对落后单位进行鞭策。例如,通过活动反馈表、参与频次等评价幼儿园开展教研活动的质量,组内在优质资源分配方面进行合理调配。当有需要人数限制的外出学习活动时,组内有分配权,先进单位优先参加。在进行201 9年度期末教研总结时,区域内第四教研共同体创造性地使用考核权利,对学期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组内表彰奖励,共同体所有幼儿园园长在奖励证书上盖章,这对各园参与教研的教师来说既是鼓励又是荣耀,进一步激励更多教师参与教研。

    (三)敞开心扉梳理反思的义务:学期教研自评制度

    针对教研工作的成效,以自评制度为主,由幼儿园业务负责人对照评价量表来量化评价幼儿园学期教研活动。自评表分为五个部分,即学期教研计划、典型案例、学期教研总结、学期教研成效、简要评议。各园业务负责人组织本园教师对照评价表全面梳理学期教研工作,通过自评促使全園教师对幼儿园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及成效进行反思评价。自评后,各组推荐优秀教研成果在区域内进行经验交流和成果推广,教研成果的推广则通过他评、众评等方式辅助产生。

    教研共同体是促进区域教研质量提升的有效方式,创新区域教研共同体运行机制,因地制宜做好教研共同体机制建设,可以促进区域教研共同体有序运行,使区域内各幼儿园都纳入网格化教研中,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区域内教研全覆盖。囝

    本文系河南省教科规划一般课题《区域学前教育教研共同体机制建设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91-JKGHYB-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