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自主课堂构建研究

    卢涛

    

    [摘? ?要]高中语文自主课堂应该具备“自学、互动、生成、有效”四个要素。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疑、品、比、迁”四模块构建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有利于学生语文读写能力提高的自主课堂。通过自读质疑、聚焦对话、比较鉴赏、迁移体验四个模块,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品质,达到教学共进、师生共进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主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 G633.3?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20)13-0001-05

    柳州高中一直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目标。1998年,柳州高中就进行了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探索,2011年提出了以“自学·互动·生成·有效”为主要要素的“自主课堂”教学理念。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结合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笔者构建了集“疑、品、比、迁”四模块于一体的自主课堂。现粗略介绍如下。

    一、 问题的缘起

    (一) 课程改革的要求

    语文课程改革追求的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相互融合,其强调把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成为解读作品的主体,使他们在课堂上有愉悦的体验与丰富的收获。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课堂很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因此自主课堂的构建则提上了日程。

    (二) 信息时代的要求

    如今已进入信息化2.0时代,而信息时代有着丰富的“自主土壤”。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不是垄断者。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师生关系需要由单向式转向多向式。在海量而繁复的网络信息面前,人人是平等的。网络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只要拥有一定的终端设备,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搜寻自己想要的资料。在网络时代中,高中语文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权威弱化甚至淡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自主思考、自主讨论、自主发言的共享平台与环境,这便是要构建自主课堂的原因。

    (三) 學生自主发展的要求

    从根本上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而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便是要学会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需要一个适合的平台,这个平台应是自主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所有的教学设计要能够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要求语文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能够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坚持学。语文自主课堂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品质,从而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期望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目标。

    二、 自主课堂的内涵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自主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根本、以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为目标的课堂。在自主课堂中,教师以宏观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交流。自主课堂始终贯穿“自学、互动、生成、有效”四个要素;而这四个要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

    (一) 自学

    自学,指自主学习。自主是一种学习主体意识,学习是一种客观行为方式。这里强调的自主,不是自由,不是放任,而是一种能够使学生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控、自我促进的学习思维品质。高中语文自主课堂中的自学指,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去进行的自主探究学习。

    (二) 互动

    互动,是指师生、生生、生本等在课堂教学中相互作用。自主课堂的互动应呈现出宽松、自由、平等、开放的状态。教师要努力构建有利于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氛围。构建自主课堂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要有自发主动学习的学习者。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所有学生自发地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互动中,而非让他们处在旁观者的角度,且在互动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动机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自主课堂。要强调的是,互动是要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碰撞。

    (三) 生成

    生成,是与预设相对的课堂要素。基于学生的学情,教师要做好教学预设。同时,要在师生互动或者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依据个人特有的审美情趣、个性爱好、生活经历等,在原有的教学预设基础上,生成新的认知、体验、感悟。在自主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设计,让课堂生成超出原有的教学预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进而可以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写作,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 有效

    有效,是检测自主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标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策略是否有效、教学评价体系是否有效等。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进行积极评价,有效反馈,要做好有效的测评设计。提倡一课一练,一课一测。课堂测试的内容要与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相关联,要有针对性。

    三、关于 “疑、品、比、迁”四模块的基本解读

    集“疑、品、比、迁”四模块于一体的自主课堂是基于柳州高中语文自主课堂的理念而构建的。在自主课堂中,教师会创设平等、和谐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品读、思辨、分享、体验、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品质。

    现具体分析构建自主课堂的“疑、品、比、迁”四个模块(见图1)。“疑”是自读质疑,是思维的起点;“品”重在互动对话,聚焦思维;“比”重在思维审辩,比较鉴赏;“迁”关注思维拓展,迁移应用,有效检测。

    (一) 疑——自读质疑

    发现问题是学习的开始,是思维的起点。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学会发问、学会质疑,让学生的思维“自我卷入”,从而得以进行独立思考。高中语文自主课堂的第一个模块是“疑”。

    1.时间节点

    自读质疑建议在课前完成,时间约为20分钟。

    2.实施要点

    教师或者学习小组中的组织者,明确自读任务,在正式上课之前,告知学生自学要点,要做到自读内容明确、自读方法清晰、自读时间限定、自读检测有法。教师要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和原理,提高学生发问、质疑的能力。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应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归纳。这样学生便能够带着自己思考的成果走进课堂。自读可分为个人自读与集体自读。集体自读可以在课前利用学习小组的集体研读时间完成,个人自读可以在课前借助学案或者微课完成。

    师生都要有问题意识。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多用批判性思维来阅读作品。教师在课前要充分挖掘“质疑点”,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要有充分而周全地预设,这样才能科学高效地进行教学。

    比如在教授《合欢树》之前,笔者先通过一个5分钟的微课,把象征类散文的总体特点“托物言志”介绍给学生,明确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并且列出一个象征类散文专题阅读书单,让学生提前阅读,进而对象征类散文的总体特点产生感性认识。同时,给学生布置了“请你结合原文,在情景关系方面,提出一个自己感觉迷惑的问题”这一课前自主学习任务。

    班级学生在阅读后,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母亲为什么这么在意这棵树?”“为什么前六段只写了母亲,不写树?”“为什么要写那个孩子?”等。其中有75%的问题与作者对合欢树的态度有关。学生经过整合,将问题表述为:“作者很思念自己去世的母亲,而合欢树是母亲当年亲手种下的,我们常说睹物思人,可是为什么作者不去看那一棵树?”探究出作者对这棵树的态度,是解读文章主旨的关键,可以说学生是抓住了象征类散文的写作特点来进行阅读和思考的,因此能够聚焦到文章的核心。

    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自主质疑。他们有了问题意识,就能更好地在课堂中进行精读、品读。

    课堂上,笔者抓住这个学生在课前自学环节提出的最核心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答案,进而体会和感受作者复杂的心境。

    (二) 品——聚焦对话

    这里的“品”是指,在课堂上师生聚焦核心问题,进行有效对话,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

    1.时间节点

    聚焦对话主要在课中完成,时间约为20分钟。

    2.实施要点

    教师归纳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时提出的问题,厘清核心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探究。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学习项目让学生回到文本,回到语境并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

    教师要立足于文本,创设情境,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要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从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要充分挖掘“对话点”,要关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对话的形式以分享、讨论为主。对话的氛围应该是自由、平等的。教师要在学生进行分享之后及时组织个性化评价。

    笔者在教授《花未眠》的时候,整合了学生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川端康成对半夜盛开的海棠花所产生的复杂情感。部分课堂实录如下。

    师:大家刚刚提出“作者发现花未眠,为什么会大吃一惊?”这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你们如何理解?

    生1:他没有想到凌晨四点花还会开放,所以大吃一惊。

    师:这个同学关注到了作者产生这种心境的特殊时间,很好。凌晨四点,作者醒了,发现海棠花在开放,他大吃一惊。

    生1:这是意料之外的。

    师:真的是意料之外吗?大家再想想?

    生2:从后面的描述“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看来,作者其实是知道花是不眠的,只是他暂时忘记了。

    师:这个同学关注了前后文的联系,读出了作者的心理。他其实知道花不眠,只是他忘记了。

    生3:这其实是一种恍然大悟,我们往往会忘记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

    师:这么看来,作者的“大吃一惊”有意料之外,也有情理之中。作者的思考,是从“海棠花未眠”开始的。你要是看到了同样的情形,会怎样?

    生4:我会继续睡觉。(众生笑)

    师:是啊,大部分人看到这样的情形,会回去继续酣眠。可是作者却开始了对美及对自然的思考。这就是文学家,这就是与众不同的审美境界。

    再比如,品读到文中“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这一重点句时,首先,笔者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审美感受,进行自主讨论。学生领悟到了海棠花其实是美的象征、生命的象征。接着,笔者给学生补充讲解了川端康成“天涯孤儿”的不幸遭遇和二战后日本的境况。笔者运用图片和音乐营造了一种低迷忧伤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正是这些个人和时代的忧伤,让作者因为海棠花的绽放而产生“我要活下去”的念想。

    在课堂上,笔者给学生设置了项目式学习任务:“假如你要给此时的川端康成写一封信,你将向他介绍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哪一种美?”学生在分享中,谈到了放学后在教学楼阳台看到的一抹夕阳,谈到了运动场旁偶遇的一棵野草,谈到了自己老家小溪里自在畅游的小鱼,谈到了某天夜里抬头看到的浩瀚星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平等、真诚的交流,学生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主旨: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要不断地在生命过程中感受美。

    (三) 比——比较鉴赏

    高中語文自主课堂的第三个模块是“比”。

    比较是学生思维审辩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原文,寻找最佳“比较点”,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提升思维品质。

    1.时间节点

    比较鉴赏建议在课中完成,时间约为10分钟。

    2.实施要点

    在比较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从而获得新的解读与感悟。

    例如,笔者在教授《项羽之死》的时候,让学生发表对项羽“乌江拒渡”这个行为的看法,有学生认为项羽不过乌江是懦夫,他害怕失败,也有学生认为项羽的这一做法使他获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之后,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史记》中有关刘邦的一些记载并对比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差异。“汉王道逢得孝惠(儿子)、鲁元(女儿),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通过阅读,学生感受到了刘邦和项羽两人的性格特点对比鲜明。刘邦圆滑势利,忍辱负重,为达到目的甚至可以抛弃亲情;相比之下,项羽在乌江边的表现,就显得自尊不屈,他宁可死去,也不愿苟活。

    在对比中,师生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项羽在战争中是战败之将,但是从人格美学视角上看,他是毫无疑问的王者。他选择了有尊严地死去,这是符合他的价值取向的。在文学世界里评價历史人物,需要有辩证的立场和态度,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一概肯定。

    教师要充分挖掘“比较点”,这样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核心问题,避免一味地说教与灌输。

    再比如,笔者让学生阅读莫言的《会唱歌的墙》和余华的《医院里的童年》,并讨论两位作家的语言风格。学生分为了“挺莫派”和“挺余派”,津津有味地展开讨论。有学生认为莫言善用修辞,他的用语乡土气息浓厚,又有一种魔幻式的华丽。有学生认为余华的语言精准简练,引人深思。对比阅读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学生在自主课堂上通过交流阅读心得,分享写作感悟,能够让彼此的思想互相交锋与碰撞。教师与学生一起品读,一起探讨,是高中语文自主课堂的一种理想境界。

    (四) 迁——迁移应用

    高中语文自主课堂的最后一个模块是“迁”。

    教师要立足原文,引导学生完成顺应迁移和同化迁移,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时间节点

    迁移应用应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在课中,占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要创设情境,加强方法指导,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可以利用一课一测的形式,灵活多变地设计测试内容和形式,以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

    二是在课外。学生可以在课外尽情地进行迁移阅读和具有自我意识的文学创造活动,以实现语文知识的自主应用,提升主动学习能力。

    2.实施要点

    应用知识的前提是学生要能够内化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具有实践性质的语文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主要可以分为知识迁移活动、阅读迁移活动、体验迁移活动。

    教师要注意知识迁移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注意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特点,因人定题,充分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

    在阅读迁移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体裁、主题、风格等,探究文本的特点,让学生在关注经典名著的同时,也要关注网络流行文学。

    在体验迁移活动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自然,不生硬。

    比如笔者和学生一起品读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都感受到了这首小令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的特点。然后,笔者让学生仿照《天净沙·秋思》的格式,自创一首小令。

    学生创作的小令,虽然稚嫩,但充满了真情实感。

    ①缠绵春水轻吟,水南小道徐行。一树余香暗沁,独赏花阴。漫城云水紫荆。

    ②稠雾瘦风冷露,折枝败蕊荒埠。斜阳流蓬孤墓,一目茫然。谁知燕啼何处。

    ③孤雁斜阳飞沙,西风卷帘凋花。冷雨蓑衣竹马,生死无话。雾眼遮了蒹葭。

    学生的这些作品,笔者上传到了班级的微信公众号。这一做法引起了学生的创作兴趣。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几乎每一天都有学生通过微信把他们原创的作品发给笔者,并且作品的文体不仅仅是曲,还涉及诗与词等。学生自主创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得益于自主课堂的“迁移”模块。

    立足课堂,又不拘泥于课堂,利用各种可能为学生搭建迁移应用的平台,发展学生迁移应用的能力,这就是自主课堂“迁”这个模块的教育价值。

    四、辅助手段

    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自主课堂的构建与推进。有效利用慕课、微课、多媒体课件、在线学习平台等都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改变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技术都应该为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不能本末倒置。学生的所有反馈,包括阅读成果、写作成果等,呈现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笔者所在学校就使用了“柳高云大数据平台”“柳高在线学习平台”“柳高互动教学平台”等教育信息化平台来辅助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获得及时的反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最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师生无缝沟通。

    五、 初获的成效

    带着对高中语文自主课堂“疑、品、比、迁”四模块的思考,笔者开始了十多年的教学探索。现对构建这一语文自主课堂后初获的成效总结如下。

    (一) 尊重学生主体,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生成平台

    在自主课堂中,学生是带着自我探寻的意识去进行学习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中领悟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因为有了对话、有了分享、有了互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无话不谈,兴趣盎然。他们常常就某些核心问题开展辩论,从而激活思维,启发智慧,促进了自身语文鉴赏能力的提高。在自主课堂中,学生不再只是进行浅层次的泛读,而是在分享对话的基础上进行精读。

    (二) 重视学生实践,提升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习得,还要注重知识运用。在自主课堂中,学生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从而可以更好地去观察生活、了解世界、品味作品。

    陶行知先生强调“知行合一”,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知”与“行”的高度统一。通过语文自主课堂教学,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且更加热爱语文并对阅读、写作保持浓厚的兴趣。这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 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树立了终生学习意识

    自主课堂中的“疑、品、比、迁”四个模块,都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性,营造平等、互动、和谐、自由的读写环境。这样会使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喜欢上阅读、喜欢上写作、喜欢上语文。在自主课堂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中华民族语言的独有魅力,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自豪感。

    文学是人学,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及品德。通过运用四段式教学法,可以科学高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发展自己,形成不怕挫折、敢于怀疑、勇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健全自己的人格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这样,学生便能够获得全面发展。

    笔者始终相信,高考固然重要,但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更为重要。教师应激活学生的思维,优化他们的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语文教师应该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多一点“诗”和“远方”。

    教育是发展人的事业。高中语文自主课堂应该立足发展人、塑造人的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和品质,为学生的未来奠基。笔者愿与所有同仁在探索的路上一起努力!

    (责任编辑? ?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