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型课堂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

    刘源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认识到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为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奠定基础。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角度,分析了在新型课堂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1-

    引言:即便是进行了新课改,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依然比较重视对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重视,这也导致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运算反应比较缓慢,思维条理性较差,很容易出现一些纰漏。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明显降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在新型课堂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设计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创设的教学情境联系起来,方便学生理解,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和应用。而情境的创设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像、音像、影像等展示一些数学内容,也可以利用一些教学道具设计学习场景,让学生通过眼、手、耳获得实践感受,激发学生的“五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从而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不断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小学数学一年级关于“认识图形一”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认清一些图形的特征,仅仅靠教材上的图画是无法达到学生对于图形知识的认知体验的,小学数学教师便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视频情境,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几何体,加深学生对于几何体的认知,学会辨别简单的图形。之后,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有趣的拼搭”,利用几何体学具(一些基础几何体积木)创设一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进行游戏。第一个环节“摸一摸”,一个学生闭上眼睛随机摸出一个道具,并通过触感猜出是什么图形道具,回答错误,两个学生位置交替;第二个环节“拼一拼,搭一搭”,每组的学生自己拿着图形道具进行搭建,比较谁搭建的“小建筑”更牢固,更高;第三个环节“数一数”,让每组的学生分别说一说对方第二环节搭建的“小建筑”中含有几个球、几个长方体、几个正方体、几个圆柱体。学生通过在情境中的眼、脑、手并用,提升了对于图形的认知,培养了数学思维。

    2有效提出问题,诱发学生批判性数学思维

    问题导学能够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可以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让学生通过思考学习数学理论知识。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在问题中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表示自己的疑惑,诱发学生的批判性数学思维。教师在具体的问题中,多设计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发挥主动学习意识,通过辩驳、分析问题,让学生陷入激烈的批判性数学思维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问题教学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达到良好的交流沟通,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特点,促使下次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的合理性。

    例如,在小学数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图形面积的含义及单位、周长”等知识,再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长6cm、宽2cm的长方形,按照宽分为第一行,第二行。提问学生:“长方形第一行面积可以铺设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格子?第二行呢?”学生经过讨论、思考、比较,得出第一、二行分别可以铺设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格子。教师再次提問:“那每一行面积是多少?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分析后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为6+6=12平方厘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长6厘米,宽2厘米,长方形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吗?”学生有的回答有关系,有的提出质疑,认为是巧合。教师为了让部分提出质疑的学生消解疑惑,展示4厘米长、3厘米宽的长方形,让学生以同样的方法计算面积,看看是否等于12平方厘米。学生经过分析、思考,验证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长乘宽。之后的正方形面积可以以同样方法进行教学。总之,这样教学能提升学生在问题中的数学批判性思维。

    3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往往认知水平不高,没有很好的逻辑概况能力,老师数学生活化教学中,通过数学知识点和生活知识点的结合来挖掘教学内容,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学生能直观感受的具体情境,往往更能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好奇,促进提高学习数学的效果。一是从生活中引导学生关注平时不太注意的知识。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的教学中,老师要考虑到小学生对抽象知识理解上的难度,利用周边的素材,帮助学生掌握米和厘米单位的概念。

    老师:同学们,你们能帮我解决一个难题吗?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才能准确测量出课桌的长度和宽度呢。

    学生甲:可以张开手掌,用手掌来测量;

    学生乙:可以握紧自己的拳头,用拳头来测量;

    学生丙:可以用自己手臂前面这一段来进行测量。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古代人们在没有尺子的时候也是用手掌上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来进行测量,这被称之为“柞”。后来尺子也是在这个标准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那大家都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测量一下吧,看一看谁测量的更接近准确值。

    二是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教材中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点内容。生活中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比如学生体检时测量身高,之后相互比谁长高了的过程,就是进行了长度比较学习。老师要在生活中多发现和教学内容相对应的问题,帮助学生对学生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

    结论:通过多种具体教学措施,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灵活地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验证数学理论,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数学能力,实现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庆华.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4):161-162.

    [2]张红芳.数学史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求知导刊,2021(11):59-60.

    [3]杨拾拾.高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家长,2021(08):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