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写作教学的桥梁

    张桂霞

    叶圣陶先生说过:“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也。”要达到此境界,非一日之寒,需要不断探索。在教學中,我不断地摸索,对作文教学与文本结合有所感悟、反思,在课堂上构建起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共享空间。

    一、生成性模仿

    冰心说:“模仿是最大的喜爱。”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初中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在写作方面最大的困难是不会运用贴切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首先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文章中找到模仿的“范本”,然后在“范本”与生活体验之间产生思想上的交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表达。其次要让学生与作品对话,让学生尝试写课文的同题作文。

    二、运用多样化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驰骋想象参与创作,凭借学生自己的智慧填补艺术的空白,学生的兴趣提升了,创造性思维也大大活跃,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1.续写

    在学完《我的叔叔于勒》之后,我让学生尝试写一片段,“如果有一天,于勒又回来找菲利普他们了,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描绘当时的场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马上跃跃欲试。学生因为分析了人物形象,了解了人物的性格,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果然写出的文字既深入理解文章又非常生动。有的学生想象于勒发了财回来,菲利普夫妇态度恭敬有加,奴颜婢膝;有的学生想象于勒衣衫褴褛地回来,菲利普夫妇避之不及后破口大骂。

    2.局部补写

    名篇佳作大都语言精练、意境悠远,但是任何文章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往往在内容上或者形式上留下一些空白。这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局部补写,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三、搭建心的桥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在生活中不是缺少体验,而是缺少深刻的感触。中考作文试题讲求全面对接中学生的生活,强调表达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怀,真正做到“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在学完《羚羊木雕》后,我让学生围绕爸爸妈妈和“我”谁是谁非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中自然明白了问题的产生源于缺少沟通,双方都有不足。我让学生再写一写在生活中和家长的一些矛盾,充分体验父母和孩子双方的立场、情感。学生自然觉得有话可说。

    四、艺术的熏陶

    调动学习写作的激情,在课堂中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

    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花图”一段时设计了两个问题:(1)让学生当一名摄影师,把眼前的美景拍摄下来。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场景,朱自清笔下的美景自然浮现在他们的眼前。(2)结合自己生活中看到春天的美丽景色写一段话。学生由作品联系到自己的生活感受,笔下的文字春意盎然。

    我还让学生及时捕捉读完文章后的感动。在上《伟大的悲剧》一课时,当学生沉浸在为伟大的事业而献身的悲壮当中时,我设计了问题:文中的美是一种什么样的美?课文最打动人心的是什么?课堂上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当天我就布置学生把读后感写出来。

    把语文课堂作为依托,读懂课文并揣摩文中特色,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从模仿到创新思维,这样,学生逐渐喜欢上了写作。阅读是一种享受,写作是一种情感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