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绪视角看 教师如何与青少年高效沟通

    张瑜

    〔摘要〕教师是一个有多重角色的职位:一方面是学生的科任老师,另一方面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管理职责。同时,每个老师都需要面对整个班级的学生,而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跟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加复杂多样。青春期学生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情绪容易波动。高效的沟通不仅可以让老师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更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本文从情绪视角分析青少年情绪化的原因,并结合这些原因以及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有效沟通的策略,希望能够给老师们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情绪;心理教师;沟通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6-0071-03

    在很多报道中,我们经常看到当代青少年被冠以“脆弱、情绪化”等形容词,为什么当代青少年好像越来越容易情绪波动呢?可能主要有三个因素。

    一、生理、心理原因

    青少年处于青春期阶段。青春期阶段的学生身体外形和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其比较敏感、在意自己的外貌,重视同伴关系、独立性开始增强、情绪两极化、心理上锁,心理向成熟过渡、行为容易冲动。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而12~18岁的青春期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阶段,他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思考我是谁、探索内部自我和外部世界、探索青春期、寻找自我。由于这些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容易产生情绪波动。

    二、大脑发育阶段所决定

    从大脑发育的视角来看,我们的情绪是由边缘系统控制,而抉择、自控等理性思考部分由大脑皮层特别是额叶控制。当理性和感性发生冲突时,边缘系统的信息往往可以更快到达生理,从而影响我们的决定。从出生开始,我们的边缘系统就已经发育完好,婴儿既有悲伤的情绪,比如大哭,以吸引照顾者的注意,也有开心的情绪对照顾者进行反馈。 因此,婴儿可以更好地生存下来。但是大脑额叶的发育一直到青春期才快速发展,直到青春期结束才基本发育完好,大约20~30岁才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个视角来看,青春期的孩子出现情绪化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大脑发育节奏决定的。理性上,青少年也想更好地自控,但是脑机制发育水平的因素导致他们有时候没办法自控而出现了情绪化。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的来临以及高科技产品的普及,虽然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也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我们对不适感的忍受能力。比如快餐文化兴起、外卖就餐方式的普及让我们在饥饿状态下可以很快地吃到食物,再也不需要等待两小时的做饭时间,这改变了我们在饥饿时对等待时间的期待,所以在外面吃饭等待上菜时,大家都显得有点焦虑不安,甚至需要通过耍手机转移注意力。我们手机里的app也在不断地传递一种信息:“这个世界很快,你可以很高效、很快地获得任何你想得到的东西。”人们已经开始更习惯写一些短的文字而不是通过一整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各种软件开发商也不断地通过短小的文字、甚至是视频来给我们心理暗示——“我们可以快速得到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一分钟就可以看完一部电影、五分钟就可以听完一本书、一分钟便可以看到一个图文并茂的笑话”等。由于这些原因,我们开始变得没有耐心,对不适感的忍受能力慢慢变弱,容易焦躁不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青少年就更加容易情绪化了。

    当老师们从认知上理解了青少年容易情绪化的原因后,可能能够减少对自己的自责、否定和“超人情结”,或许可以用更加轻松的心态面对情绪化的学生。

    针对以上几点原因以及个人的工作经验,我提出了以下八点建议。

    1. 照顾、安放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可以让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处于理性的一面,而不被情绪化的学生影响。另外,情绪是可以传染的,一个焦虑的老师可能会引起整个班级的学生焦虑。从主观角度来看,照顾、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也是一种自我探索和爱自己的表现。

    那么我们如何去处理和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呢?

    我们可以试着接纳自己的情绪。虽然我们希望自己可以理性、冷静地去管理班级和教学,但我们不是超人,我们有着自己不同的成长、教育背景和人生经历,就是会出现不同的情绪。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而自责。可以在情绪当下深呼吸,或者倒数数字,让自己先冷静下来。萨提亚在人际沟通这个话题上提出了“冰山模型”,她认为情绪感受的背后有我们的期待、在意以及恐惧等。当我们冷静下来后,可以做以下几点思考:

    (1)我当下的感受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描述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梳理自己的原始情绪,而不会因为原来的第一层情绪而产生焦虑、自责、愤怒等第二层情绪。同时描述情绪本身也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有一定的缓解情绪的作用。

    (2)我产生这个情緒时的想法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自己情绪背后的逻辑,同时找出自己在意和期待的部分。

    (3)我的期待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引导我们看到自己情绪背后的需要。或许当看到需要后,我们会变得更加理性一些。比如,很多新老师对学生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感到十分生气。他们生气背后的想法(逻辑)是“学生破坏了课堂纪律,代表着学生对我不尊敬,所以我很生气;我生气还因为学生破坏课堂也可能说明我管理水平不够好,而我已经尽力了”。所以老师把学生破坏课堂的行为跟自己的教学能力联系起来了。这个逻辑不一定是正确的。继续思考第三个问题“我的期待是什么”,这个老师的期待是“我希望学生可以遵守纪律,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希望自己的教学和管理能力有所进步,得到学生的肯定”,当我们思考到这一步后,就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的生气。

    2. 接纳学生的情绪。接纳不是认同,需要保持原则和底线。从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大脑的发育阶段来看,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就是比较容易情绪化,这是他们这个阶段的特点之一,所以我们可以正视学生的情绪化,试着去接纳。但是接纳不代表认同,我们还是需要保持自己的管理原则和班级规则。比如,当学生哭泣或者生气时,可以留给学生一个表达情绪的空间,不批判学生的情绪。

    3. 不与情绪状态下的学生讲道理。大脑的发育规律是当我们的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前额叶同时运作时,边缘系统的信息会更快达到大脑,所以我们都会感性化,特别是容易情绪化、前额叶还没发育成熟的青少年,当他们处于情绪化状态时,是没有办法调动前额叶理性思考的,这个时候的沟通就会无效,我们可以在学生情绪稍微平静之后再做理性的讨论和引导。

    4. 从整个社会环境引起的焦虑来说,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延迟满足能力、提高对不适感的承受能力。随着信息化和科技的普及,加上观念的变化,我们对不适感的承受能力越来越脆弱,所以出现了“好像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脆弱”的现象。我们可以试着在管理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延迟满足能力,提高学生对不适感的承受能力和心理韧性。

    5.? 试着听到学生行为/情绪背后的故事和需求。每种情绪背后都有需要、期待以及恐惧,我们可以试着引导学生去看到这一点,或者在处理事情时试着看到这一点,而不只是针对事情的最外层处理。比如一个对老师座位安排极度愤怒的同学,可能在意的不是座位的安排,而是对学习的担忧,担心座位没有安排好会影响学习,如果继续沟通一下,可能了解到这个学生近期某个科目的成绩一直在退步,虽然他学习非常努力,但是没有进步,所以非常焦虑。如果我们可以跟学生沟通到这里,就可以理解学生的情绪,并且能够去处理学生的焦虑,疏导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不是仅仅处理位置问题。

    6. 从表达情绪到表达感受。每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些需要和期待,当我们带着愤怒或者悲伤跟学生沟通时,很容易变成情绪的宣泄和感性的争执,而不是理性的交流。我们要做的是试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讨论要沟通的事情。“愤怒地对学生讲班级规则”只会引起学生的叛逆,因为学生会觉得如果遵守规则了好像就在这场争执中输了。我们可以试着说“你刚才的行为让我有些生气,我感觉有点不被尊重”,当然在表达的过程中注意对事不对人。

    7. 从表达要求到表达需要。 从“你不应该”到“我希望”。当我们跟学生表达规则时,用“你应该六点到学校、你不应该上课传纸条、你应该好好学习”这类句子时,学生会感觉好像自己不知道这些道理,需要听从老师们的说教一样,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因为他们如果按照我们的建议做了好像就是服从了我们。当我们说“你应该早起”,学生内心想的可能是“凭什么,很多没有早起的人也很优秀”。换一种方式变成“我希望你可以学习进步,以后早起一点多一点时间”,当我们用“我需要”句型时,是在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期待而不是表达要求,这种方式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和回旋的余地,所以学生选择听从我们的建议时看起来不是被动服从而是自己自主决定的。

    8. 避免陷入回顾错误的怪圈,试着引导学生到憧憬希望,“从为什么不”到“为什么要”。当学生破坏规则或者犯错时,我们经常性的第一句话是 “你为什么这样做呢?”。比如,当一个学生在校园打架,如果我们问“你为什么会动手打人呢?”,学生可能回答“他一直骂我,骂了很多天,语言恶劣,最后实在受不了,想给他一个教训”,我们继续问“那你为什么不用语言的方式跟他沟通一下或者跟老师沟通一下呢?”学生可能回答“我跟他溝通过,但是没有效果,老师的办公室距离我们班级太远了,沟通太麻烦了”。学生把这些原因又讲一次就是把自己打架的原因又回顾、强化了一遍,而我们要强化的是让学生看到不破坏规则带来的积极面,而不是破坏规则的理由。如果我们换个方式——“我看你最近跟同学们动手打架的次数有点多,老师好奇地问一下,在动手前有没有想过用语言沟通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回答“想过啊”,继续追问“我还挺惊讶的,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有这个想法”,学生可能说“其实我也不想打架,动手打架让同学们都讨厌我”,继续追问“我看你也有一群的朋友啊”,学生回答“其实欺负同学后,自己的情绪也不好”。这个时候,学生的回顾是破坏规则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强化了他内心对破坏规则行为后的负面后果,后面再跟学生讲规则和道理,学生可能更容易听进去。

    我相信,当我们用平和的心态和少许沟通策略跟青少年沟通,以表达我们的关心和爱,学生接收到的也一定是满满的关心和爱,这样,师生的距离会更近、沟通也将更加高效。

    注: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2017年度课题《教育精准扶贫与巩固教育精准扶贫成果的研究》(FHB170578)和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2017年度课题《中学生人际交往危机以及应对策略研究》(编号:174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美]维吉尼亚·萨提亚.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第二版)[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3][美]克里斯汀·洛贝格.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修订版)[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4.

    (单位:福建省厦门实验中学,厦门,3611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