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民间体育游戏资源有效开展音乐游戏

    翁雯燕

    一、选择适合开展音乐游戏教学的民间体育游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风俗习惯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民间体育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时代和地方的局限性。那么,幼儿园应如何选择适合开展音乐游戏教学的民间体育游戏呢?对比,我们进行了精心的筛选和整理,并积累了许多适宜本园、本地区幼儿开展的民间体育游戏。

    (一)从幼儿的生活与兴趣出发,有目的地选择

    民间体育游戏是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根据生活经验积累创编而成的,游戏中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且游戏中配有的儿歌一般是本地区方言。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幼儿更容易产生真实的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实践。例如,“丢手绢”游戏是提高幼儿快速反应能力的追逐类游戏,幼儿在活动中利用小小的手绢当道具,欢快地开展你追我赶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内容是积极健康的,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幼儿百玩不厌,乐在其中。

    (二)从音乐游戏教学与民间体育游戏的“相似”处甄选

    在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中,教师所教授的动作往往較为简单,适宜大多数幼儿掌握,因此其价值取向就在于让幼儿快乐学习。民间体育游戏的独特之处在于,从游戏的选择、角色的分配、材料的准备到游戏情节的发展等整个活动过程,都由孩子自己组织并完成,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例如,音乐游戏教学“猫儿的饼屋”中C段情节的创作思路就来源于民间体育游戏“贴烧饼”。

    (三)筛选既能助长正向行为又能抑制负向行为的民间体育游戏

    民间体育游戏既具有合作性,又富有竞争性。而音乐游戏教学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幼儿通过这些简单的音乐游戏,能够体验与自己、他人、自然的和谐共鸣。因此,在游戏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有意识地筛选有益于培养幼儿正向行为的游戏。例如,民间体育游戏“抢椅子”需要多名幼儿共同完成,大家围着椅子边按逆时针行走边做相应动作,听到信号后立刻抢到椅子并坐下。这样的游戏本身就需要大家共同配合,方向一致,幼儿通过协调的动作和协同活动,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此外,教师在筛选民间体育游戏时,还应注意到游戏的科学性、趣味性和教育性,选择一些积极健康的、寓教于乐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民间体育游戏。

    二、音乐游戏教学中民间体育游戏资源的运用

    在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充分整合、生成和发展幼儿的游戏活动。对此,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游戏活动目标和本班特点,对民间体育游戏资源进行改编、重组、嫁接,使幼儿的音乐游戏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一)游戏队形的整合

    民间体育游戏大多在户外进行,幼儿或分散,或集中,或有队形变化,对此,教师可以将这些游戏队形运用到音乐游戏教学中。例如,音乐游戏“开锁”是在单圈上进行的,教师可以将民间体育游戏“荷花荷花几月开”中的圆圈队形及手拉手逆时针走动的队形融入其中,帮助幼儿快速把握空间方位,为下一步动作学习奠定基础。

    (二)游戏玩法的整合

    每一种民间体育游戏都有一定的玩法,这些玩法经过时代的传承已经深受幼儿的喜爱。例如,民间体育游戏“丢手绢”是幼儿百玩不厌的追逐类游戏,教师在音乐游戏“顽皮熊”中贯穿“丢手绢”游戏的完整玩法,可以使音乐游戏教学充满情境与乐趣。

    (三)游戏情节的整合

    民间游戏从内容上看包含了方方面面,有的游戏中还设计了情节,以更好地提高幼儿的参与性。例如,民间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中的老狼在突然回头抓小动物之前,幼儿所扮演的小动物要保持不动,这—有趣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幼儿。因此,我们选取幼儿最喜爱的部分情节,匹配进入音乐游戏教学“喜羊羊和灰太狼”的A段情节部分,很快便取得了幼儿的共鸣。

    三、优化教学策略,有效开展音乐游戏教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幼儿的潜能。那么,在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支持幼儿的发展呢?

    策略一:多通道参与(适合小、中、大班幼儿)

    幼儿的学习参与往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和交叉运用,并通过动作、语言、音乐等多通道形式,调动各种感官感知、理解和熟悉音乐,充分体验音乐,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应支持幼儿调动多种感官主动充分地体验音乐。

    1.音乐感受。从音乐的某一要素(如节奏、旋律、乐段、乐句等)开始感受。例如,音乐游戏“公鸡头母鸡头”就是以感受歌词导入的,幼儿根据图片的提示感受、理解和记忆歌词,进而轻松愉快地学习歌曲,开展游戏。再如,音乐游戏“喜羊羊和灰太狼”就是从感受乐句入手的,表现了小羊行走、吃草、躲藏的游戏情节。

    2.动作表征。音乐游戏往往采用动作学习的方法,以符合幼儿艺术感受、想象和体验的特点。随着新的刺激与挑战的逐层加入,这种方法不仅能使游戏的组织富有变化,还有助于幼儿积累丰富的动作表达语汇,发展迁移、探索、创编等基本学习能力。首先,幼儿认真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观察实物、教具、动画作品中的各种动作;其次,幼儿尝试并倾听教师的反馈,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共同分析、整理动作探索的规律;最后,幼儿根据教师引入的具体线索大胆创造。

    策略二:情境体验(适合小班幼儿)

    小班幼儿的主要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教学情境的实质是幼儿的“学习情境”。例如,在音乐游戏“找小猫”中,调皮的小猫趁猫妈妈睡着的时候偷偷地躲起来了,幼儿很快就把自己当作小猫融入情境中,激发了自身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再如,在音乐游戏“老鹰捉小鸡”中,当老鹰来找小鸡时,扮演小鸡的幼儿就会变成一朵花、一块石头或一根小草,一动也不动,游戏规则已悄然融入了轻松的游戏情境中。

    策略三:模仿学习(适合中、大班幼儿)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同伴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在音乐游戏教学中,同伴的表情、语言、动作等可以较好地支持幼儿的发展。例如,在中班音乐游戏“开锁”中,教师邀请大班幼儿示范正确的游戏玩法,帮助中班的弟弟妹妹明确什么时候开锁和什么时候跑。再如,在中班音乐游戏“莎莎”中,有的幼儿能够跟随音乐和同伴合作游戏,有的幼儿尚存在一些困难。于是,教师邀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做示范,用语言描述并再现自己的动作,为能力较弱的幼儿的发展提供支持。

    策略四:认知迁移(适合中、大班幼儿)

    迁移是指先行掌握的基本动作经验和学习后果对后继学习产生影响。多数研究和事实都表明,中、大班幼儿的前学习有可能且有必要进行迁移。

    1.生活经验的迁移。例如,音乐游戏“有趣的洗衣机”迁移了日常生活中洗衣机洗衣服的程序设计经验,音乐游戏“逛公园”则迁移了全家人共同逛公园的生活经验。

    2.已有知识技能的迁移。第一,其他音乐活动队形经验的迁移。例如,音乐游戏“猫儿的餅屋”中单双圈经验的巩固,形成统一的、有节奏的、有结构的合作动作;音乐游戏“库乞乞”“开锁”则迁移了单圈游戏上逆时针行进的经验;等等。第二,规则的迁移。例如,音乐游戏“莎莎”迁移了民间游戏“顶指顶锅”的活动规则,音乐游戏“库乞乞”迁移了体育游戏“抢椅子”的活动规则,等等。

    策略五:自我调控(适合小、中、大班幼儿)

    自我调控强调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进行监察、评价、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在音乐游戏教学中,我们观察到幼儿主要有两点可能的发展方向:

    1.自我调控动作幅度。幼儿借助教师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提示,与他人共享空间,保障活动空间的舒适状态。当音乐发生转换时,幼儿根据教师的体态提示变换动作,自我调控身体动作幅度,与同伴进行情感交流。

    2.自我调控情绪情感。我们可以音乐游戏“猫捉老鼠”试教过程中出现的“兴奋扩散”现象为例,探讨情绪调整的策略。在散点运动状态下,教师组织幼儿创编小老鼠走路、吃食的动作,幼儿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沉浸在一片蹲下吃食并咂嘴的“啧啧啧”声中,无法自控。针对幼儿的这一情绪状态,教师在游戏中做了一些调整。首先,教师在幼儿感受音乐后,请幼儿回到座位上做小老鼠悄悄走、吃食的动作,在相对安静的状态下分辨乐句的动作结构。其次,在散点站位游戏环节,教师在转换动作时可用夸张的动作暗示幼儿做好准备。如此,不仅帮助幼儿丰富了动作语汇,而且有效地避免了幼儿出现“兴奋扩散”等情绪状态。

    一年来,笔者在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中引进了民间体育游戏资源进行整合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要想组织好一个音乐活动,需要教师时时刻刻从“幼儿发展为本”的角度去思考自身教育行为和教学策略,更要明确这些策略的使用不是为了帮助幼儿扫除学习中的障碍,而是为了帮助幼儿吸收教学策略,并逐步内化为学习策略,为幼儿今后迁移该策略积累经验,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秩序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