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发展路径

    【摘要】“新文科”建设是为适应时代发展而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提出的新理念、新思维、新路径。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英语专业建设既要注重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又需考虑专业的拓围和学科协同发展。“新文科”的“新”应贯穿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这一系列过程,从而真正培养出既具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专业基础扎实、人文素养厚重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英语专业;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张伶俐(1982.12-),女,土家族,湖北利川人,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2019年度科研课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民办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探究——以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为例”(项目编号:KY201904)的研究成果。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中提出2020年全力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11项工作举措,其中第一项举措(全面推进“四新”建设)中专门提到了“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是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新举措,反映出传统文科在人才培养的某些方面已经跟不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应以时代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背景,突破传统教学的思维限制,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坚持以守正创新为原则,重新定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努力助推传统英语专业的更新升级,培养出既具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专业基础扎实、人文素养厚重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

    一、地方院校传统英语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供需错位。随着近些年“英语热”的持续升温,英语专业似乎成为各高校的必开专业,目前很多本科学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而且无论是国家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院校,在英语专业建设上趋同化较为严重。尤其是地方院校,盲目跟风一流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忽略了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脱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陷入千校一面的窘境,进而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正如曾健坤所说:“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大大压缩了地方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地方院校无论是在办学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方面,都无法与部属高校或一流高校比肩,而且培养对象的基础也不在同一水平层次,地方院校忽略这些实际情况,片面追随部属高校的培养模式,导致同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和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导致与部属或一流高校的毕业生同台竞技毫无优势可言,甚至劣势竞争让地方院校毕业生心灰意冷,而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毕业生又不能很好地为当地用人单位吸收接纳。究本溯源,还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所致。

    2.偏科严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直备受学生和家长追捧的英语专业却意外被爆红灯,连续几年就业率持续走低,沦为就业红牌专业,在有些省份甚至被列为本科预警专业。真的是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已经饱和的缘故吗?可很多用人单位又抱怨一才难求,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学生的“一职难求”与用人单位的“一才难得”这对矛盾的根源还在于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格与市场发展不吻合,用人单位要的是既懂语言技术又有人文情怀的毕业生,而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工具者。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饱受只懂语言不懂文化的纯工具性专业的诟病。用人单位抱怨英语专业毕业生往往只在语言层面有优势,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行业相关的专业背景,偏科严重。“人文教育才是外语教育的本质,重视心智训练和情感陶冶的价值。而外语技能则是该专业的基本功,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外语,理解它所承载的文学、历史、社会、政治、文化和精神。”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既要工具性兼顾人文性,又要专业性兼顾通识性。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与教育。

    二、“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发展路径

    “新文科”建设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暗示了新时代背景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维、新理念、新路径,英语专业这场内急外需的革命势在必行。

    1.“学校+”模式。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基地,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输送到社会各个需求部门,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走出校园,放眼市场,尤其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了解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不是要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人文社会科学,而在于改革现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落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在当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应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利用地方区位优势和当地资源条件,主动邀请当地企事业单位参与人才培养的研讨,认真听取其对英语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和企业要在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上达成共识,共同谋划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学中干、干中学的长期育人目标,构建学校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上共制共建共育的责任互锁模式。拉近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事业单位用工要求之间的差距,避免供需错位的现象。此外,地方院校应立足地方,放眼国际,跳出狭隘的“地域思维”和学科偏见,将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和院校发展融为一体,形成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扎根地方经济发展办教育、扎根院校特色发展办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能够为国家所用、为地方所用的综合性人才。

    2.“专业+”模式。《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强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市场对纯语言专业学生的需求日渐缩减,而垂青于拥有一定行业背景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因此英语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原来的单一培养模式向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通过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拓宽就业口径,增加就业渠道。“传统文科重视专业培养,专业划分清晰,学科任务导致学科间产生壁垒,相互隔离,人才培养难以博通,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新文科”给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举措,强调学科专业建设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拓展。当前,地方院校受传统文科思维的影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专业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偏科”较严重。推动“新文科”建设,我们首先应解放思想,根据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育对象的变化特征,加强院系间合作,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有机融合。但在拓展相关行业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坚持“英语”的主体地位和核心特征,要在原有英语专业基础上,重新定位其学科专业内涵。在充分考虑和尊重当地发展所需的基础上研讨“专业+”的发展模式,如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学前教育等。“地方本科院校应紧跟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努力探索符合本地区实情的与英语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形成自己独有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英语专业在强化专业基础课的同时,还应广开通识课,尤其是中外文化课程,形成专业基础课与通识素养课相辅相成,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领域相关专业背景的復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成拥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既红又专之人。

    3.“课堂+”模式。“新文科”背景下,课堂也面临着一场教学模式的革命。我们当前的教育对象是在视频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他们对知识的诉求和获取方式有更高需求和要求,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将互联网、融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教学中,有效开展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支撑引领知识能力提升的意识。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依托教室,开展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加強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便于教师适时开展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进度的调整;但也存在诸如知识传授效率低、信息分享手段弱、能力提升效果差等局限弊端。传统教学模式很容易误导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占有者,成为课堂的主宰者,于是教学陷入你讲我听、你说我做的错觉。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为更好地支撑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模式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原则。“引进来”即主动将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中,如OBE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扭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这种错误的局面,强调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能力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从而把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教师扮演好教学主导角色,有助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走出去”则强调利用互联网、融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将讲台延伸到其他线上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或者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打造学校教学的“三新”局面:新平台、新手段、新模式,充分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与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相结合,有效助推教学的高效开展和质量的大幅提升。

    三、结论

    “新文科”不是对传统文科建设的否定,是对人文学科内涵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学科专业发展更应注重内涵,提升教育质量,而不是简单粗放型增加专业学科或简单强调英语专业的横向发展,也不是要求培养的英语专业学生面面俱到,而是在注重英语专业知识精通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强调专业知识的迁移性,强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学校各级教育管理者都应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体系,提升人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真正意义上实现英语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这对传统英语专业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创新,既是传统英语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赋予英语专业的新使命、新担当。

    参考文献:

    [1]曾健坤.地方院校英语专业的危机症候反思及其转型发展[J].大学教育科学,2015(4):50.

    [2]王义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究竟靠什么[J].高等教育研究,2011 (1):3.

    [3]王军哲.新文科背景下外语类院校一流本科建设探索与实践[J].外语教学,2020(1):4.

    [4]周杰,林伟川.地方院校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掣肘及路径[J].教育评论,2019(8):63-64.

    [5]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

    [6]陈鹏.“新文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N].光明日报,2019-05-20(8).

    [7]王秀琴.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以河南省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