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吴经提梁》壶的人文艺术品位

    王尧辉

    摘 要:紫砂壶艺继承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汇着文人文化的情感,包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超越了实用功能的束缚,获取了生命的永恒。紫砂壶具有质朴、古雅、耐看、不俗不腻的欣赏效果,是艺术和技术高度统一的结晶。它既是物质产物,又是精神产品。

    关键词:紫砂;吴经提梁壶;造型文化

    1 前言

    紫砂工艺历史悠久,在陶瓷工艺领域也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宜兴紫砂更是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紫砂壶是中华文明的独特产物,千余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独具匠心的壶艺家孜孜以求,使其从煮水冲茶的实用功能进入文人雅赏、世人珍藏的艺术殿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2 紫砂《吴经提梁》壶的人文艺术品位

    紫砂艺术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具有与众不同的性能、用途和艺术风格,是一种实用和美相得益彰而又妙不可言的特殊手工艺品。紫砂艺术的历史发展及演变,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每个时代涌现的紫砂领军人物,其艺术风格却不尽相同,可谓百品竞妍,流派纷呈。

    紫砂文化,从广义上说,是紫砂陶创作过程中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地域文化、工艺文化、历史文化、师从文化、工具文化、材质文化、名人文化、装饰文化、造型文化等;从狭义方面说,集中反映在紫砂的典籍、题咏和壶名壶铭、印章款识等方面。

    历史上,文人与紫砂结缘,有直接参与的,即自己设计壶样交艺人制作,或请艺人到家中定制茗壶,或在茗壶上撰写题铭、篆刻书画的,其中最有成就者莫过于清代文人陈曼生及“曼生壶”;也有文人为紫砂著书,为艺人立传,从而提高紫砂陶的文化内涵,奠定了紫砂陶在中国艺术文化中的地位。

    吴经是明代武宗皇帝朱厚照宠信的宦官,嘉靖十二年死后葬于南京,生前敛财无数,大多为世间宝物,紫砂提梁壶是其中之一。这件提梁紫砂壶“质地近似缸胎,但较缸胎为细”,呈赤褐色,惟因胚土中铁质不均匀和烧成时的氧化气氛不同,壶身表面就出现了深浅不同的颜色,深处像一圈白晕。又因为与缸器同窑烧成,所以壶的肩部黏附上黑红色的釉滴,其表涩手,且有砂眼。壶身作球形,壶身上有短颈,是先做好一个圆圈,再镶接到壶身上去的。手工镶接处的痕迹,从壶内可以用手摸到的。肩上捏接台门式提梁,提梁内侧掇有一个系壶用的小环。由于提梁低矮,壶盖处理为平盖,盖上有艿芋状的高钮。壶盖的戳口是条形十字架。壶嘴的做法是塞进壶身上事先钻好的小孔内。可能是为了弥补塞进的痕迹或装饰点缀,便在壶嘴与壶身的衔接处贴一柿形片用来遮盖。这件紫砂提梁壶是1966年在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大定坊油坊桥明朝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现收藏在南京市博物馆内。可见吴经应该是喜欢喝茶的,否则不会至死都把紫砂壶带着,如今看去,此壶虽在制作工艺上略显粗糙,在烧制上受当时技术的影响,颜色不一,粘有釉泪,但整体看去,此壶造型丰满,腹提得起来,底收得有力,提梁高度适宜。

    《吴经提梁》壶古风淋漓,新貌隐现,造型丰满。倭角式海棠形提梁,比例协调、简洁有力,像极了明式家具里的罗锅杖。壶身轮廓造型与提梁求同存异,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此壶巧妙的营造出简劲优雅的明代审美境界,这样一件工艺繁复的作品,体现着制壶者锲而不舍的耐心,更显示出一种举重若轻的功力。

    3 结语

    紫砂壶艺继承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汇着文人文化的情感,包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超越了实用功能的束缚,获取了生命的永恒。紫砂壶具有质朴、古雅、耐看、不俗不腻的欣赏效果,是艺术和技术高度统一的结晶。它既是物质产物,又是精神产品。它将诗书画铭吸纳交融,使其充盈着文化味和书卷气,在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与鉴赏需求的同时,又恰当地将人们的思想情感尽情展露。紫砂壶艺的形成,是历代陶工和民间艺人世代相承的结果,是人们利用紫砂泥特有的性能,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