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过程评估与调节思考

    卢璐

    

    〔摘要〕本文对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简单的概念介绍后,阐述对其过程评估与调节的四点思考,即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不能采用学科课程的评估方式,需“以学生为主体、以游戏为载体”,注重“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感受性。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在于辅导后的分享与反思,可参考戴伊团体工作的评估模式,采用多元方式进行评估。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过程评估;评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6-0020-02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心理环境下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以班级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和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调试能力,以预防或者解决心理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心理辅导过程。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优于个体辅导的地方在于其受众面大,且通过同辈的力量相互影响;优于一般团体心理辅导的地方在于班级成员相对稳定,团体建设更容易一些。但同時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因为班级成员固定、大家需要辅导的问题以及深浅度不一致而有其局限性。现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广泛应用于中小学团体,但究竟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辅导过程,我们应该怎样评价与调整辅导的效果?本文就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不同于学科教学,不能采用学科课程的评估方式

    对学生参加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评价不能像学科课程一样用分数来衡量。心理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以一次或几次辅导的表现来计分。心理的改变与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如果学生通过辅导活动对某个问题有所领悟,改变了某些错误的认知方式或者行为方式,或者受到感染,那么这次或者这几次的辅导就是有成效的,而这种成效是不能用分数衡量的。也正因为如此,对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心理辅导老师的评价是一个长期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游戏环节,尤其是设计对抗性、竞争性环节时,不应过分强调输赢,而应该引导学生意识到重要的不是比赛而是参与,一起体验“我们是团队”的感受,分享一起游戏的快乐多强调团体合作精神、游戏中成员的互动性、协作性以及共同面对问题的勇气。

    二、班级团体辅导课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游戏为载体”,注重“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感受性

    班级团体辅导不同于一般学科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以“体验式”教学为主,可以采用诸如小组讨论、情境体验、角色互换等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通过自己或者同辈力量解决问题,而非讲授型的教学模式。有时候教师容易在时间紧迫又缺少经验的情况下,以“讲”代“动”,因为这把东西“灌”给学生是最省事的“捷径”,但这会大大影响活动的有效性与持续性,因为这是你“塞”给学生的,而非他们自己总结出来的。教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引导学生相互沟通上。第一,在操作上,体现“情境性”要考虑模拟生活场景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同感,比如,对于任何一个新生年级(一年级)学生,可根据他们的生活实际需求,设计一节“适应性”方面的主题。第二,要注意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呈现问题,不能泛泛而谈。比如,不能将“调节情绪”作为辅导目标,而应具体化,“调节不良情绪”可以细化为“认识不良情绪对自己生活、学习带来的危害,寻找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增强对情绪的调控能力”。第三,角色扮演或情景展示要有情节及适当的道具,尽可能生动有趣,使学生兴味盎然,专注投入。引导学生关注“动”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作为参与者、观察者和组织者的感受,以及在“动”的过程中他留意到的种种问题和有意思的现象,然后通过分享、讨论获得“答案”。因为“动”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有参与才会有收获。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留意这个过程中“冲突”问题的解决。至于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这涉及团队安全感与规则的建立、课堂的导入等环节。对于感受性的评估,可以让学生在活动前给自己的状态打一个分值,在活动后再打一次。比如,不良情绪调节这节课,可以在做活动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状态,以0分是十分不满意、10分是十分满意为维度打分。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后再以此为标准打一次分,如果分值有变化,说明这节课对该学生是有效果的。

    三、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有效性在于辅导后的分享与反思

    一节沉闷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一定是失败的,但是一节“热火朝天”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却不一定是成功的。因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设计的游戏与活动仅仅是一种辅导手段,而不是辅导的目的,活动与游戏只是起到催化的作用,活动后的分享才是最重要的。有些教师担心学生“不分享”或者“乱分享”,就在时间安排上倾向于活动环节,用于分享的时间则很短。事实上,分享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探索思想与情感,能够使学生开放自己、表达自己,使其他同学了解自己,也能使学生获得反馈信息,得到其他同学的理解与支持,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自省。如果害怕学生“不分享”或者“乱分享”,可以将分享题目具体化,笼统的一句“谈谈活动后的体会”,常常使学生无从谈起。比如经典游戏“价值观大拍卖”,老师给予每个学生等量的虚拟货币,拿出几样东西进行“拍卖”,交代完拍卖规则后进行拍卖。活动后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思考:1.你是否买到自己认为最需要的价值观项目?(1)如果是,买到时心情如何?(2)如果不是,因何故没有买到?没买到的心情如何?(3)你最想买的其实是什么?其背后隐含的价值观是什么?为什么它对你而言很重要?2.有没有同学什么都没有买?为什么?3.你是否后悔得到你所买的东西?为什么?等等。将分享的问题具体化,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因为有些游戏可以用于几个主题,而一次辅导只解决一个问题,如果分享的题目太笼统,学生容易发散到其他方面,影响辅导过程(这又涉及辅导过程中“跟”与“领”的问题)。比如,一分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拍手游戏,可以用于“意志力”“时间概念”等主题,辅导者可以根据辅导主题分享题目具体化设计。

    四、可参考戴伊团体工作的评估模式,采用多元方式评估

    如上表所示,评价可以采取评价表、问卷、座谈、听课记录的方式,也可以在团体辅导前后使用心理量表。从评估执行者的角度而言,评价者组成应该包括团体的组织者、观察者、督导员、学生组员等。比如以组织者即辅导老师为例,其作为班级团体辅导课的执教者,本身的教学风格、精神面貌以及课堂用语至关重要。组织者在课堂上要保护好每个发言者,不做道德评价。比如在关于“人的价值”的课程设计上,或者在做“诺亚方舟”体验活动时,可能有些学生最后会把“钱”留下,这时请尊重他的选择,不要进行道德评判。教师的道德评判会伤害到学生,同时也会让其他学生“闭嘴”。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评价的作用就体现在它可以促进整个团体的发展,保持团体旺盛的生命力,帮助团体主办者评估每个成员和整个团体的达标情况,并帮助指导老师了解所带组的状况和程序设计的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重庆,4080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