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敦煌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传承和创新

    杜星星 张红燕

    摘要:本文以文旅融合为背景,探讨敦煌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现实意义,分析了文旅融合背景下敦煌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传承和创新进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旅融合;敦煌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1-0031-02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为文旅融合背景下敦煌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传承和创新指明了方向。推动敦煌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对于促进敦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敦煌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1文旅融合背景下敦煌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现实意义

    1.1文旅融合背景下适宜开发的敦煌元素

    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文化艺术,保留着丰富完整的民族文化记忆,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艺术。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敦煌文化艺术需要走出洞窟,走进现实生活。因此,盘活敦煌文化艺术,开发应用敦煌文化元素从根本上很有必要。其中,敦煌图案、敦煌色彩等能够为现代文创提供丰富的素材,不仅能进入人们的生活,美化人们的生活,同时还可以让古代优秀匠人的智慧结晶、妙手神笔以另外一种形式得到再现和传承,为文创注入新鲜的活力。

    1.2文旅融合背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智慧的体现,随着外界宏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为促进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夯实了基础。同时,在不断的传承与演化中形成了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并且个性鲜明的群体和团体,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保护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1]。敦煌是多民族文化融汇和撞击的交叉点,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始终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不能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它是“活”的文化,“活”的显现,需要依托人的力量而存在,需要人的身口相传而发展传承。

    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敦煌市也是国家文化部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试点城市,敦煌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始终在路上。物质的丰富使得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人们开始关注民族文化、民族技艺、民族艺术,关注更丰富的内心。推进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改良也是对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传承和保护。

    1.3文旅融合背景下敦煌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

    在产业中传承,从传承中创新。文旅产业的发展可以为敦煌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融合提供保障。而敦煌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需要以敦煌元素为依托,创新设计理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主体和客体融入文旅产品中,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宣传敦煌,推动敦煌文化旅游业的持续不断繁荣,进而“活化”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敦煌文化。

    2文旅融合背景下敦煌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面临的挑战

    2.1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平衡

    敦煌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能够促进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为敦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伴随的也可能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因此,敦煌旅游业的发展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统筹兼顾。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一旦遭到破坏便很难复原;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难得的经济资源,可以为敦煌旅游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文旅融合背景下,我们需要充分挖掘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使其成为敦煌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也成为敦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反过来我们可以利用其获得的经济收入来更好地保护其传承和发展。

    2.2生态保护与传承创新的平衡

    “文化生态学”把自然、文化和社会视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人为了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而创造生产了各种各样不同种类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造就了不同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培育了土壤,同时文化又影响制约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不同的文化形态下的经济、社会发生变化时,依存于旧有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保持生命活力,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以维持各因素间的平衡。因此,在不断变更的新时代,我们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新文化相融合,在保持传统文化原有特色和本质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血液,赢得可持续发展机会,以保持区域生态平衡和世界文化生态平衡。

    文旅融合背景下,敦煌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需要保持敦煌传统文化的本质,同时不断寻求敦煌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现代文化以及现代人类需求间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永葆继承发展敦煌传统文化的初心,时刻牢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感知时代需求,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创新[2]。

    2.3文旅融入与文旅融合的全面转换

    融入者,一个人或一个群组从思想上或形式上融入了另一个群组,成为一个更大的群组;融合者,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文旅融合者,绝不是文化逐渐偏向旅游化或者旅游完全文化式,而是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各自独立又汇聚一体。融入是前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需要打破常规,改变以往的内部专业人员的专业单一的保护传承,要逐步融合旅游文化,融入文旅同向发展的未来趋势中,慢慢走向融合,最终实现文旅相互转化、相互支撑,合二为一。

    敦煌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需要逐步完成“文旅融入”到“文旅融合”的渐次过渡,敦煌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双向的融合,是文旅融合背景下产生的能够良性互动的全新态势。

    2.4专业人员带动全民参与传承创新

    文旅融合背景下,敦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充分挖掘和阐释敦煌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与基因,使敦煌优秀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把民族的敦煌、世界的敦煌充分激活,激发创造符合现代价值的文化,以推动其创造性轉化、创新性发展。敦煌文化的传承绝不仅仅是个别专家学者的工作,而应该成为全民参与的工作。敦煌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需要更长远的眼光,更宽广的格局,充分挖掘适宜的敦煌元素,创造更丰富多样又内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助力敦煌旅游文化的创新发展,带动越来越多的敦煌文化热爱者参与到文化的传承创新中,而不仅仅是作为旅游的纪念品或旅游文化的见证者[3]。

    3文旅融合背景下敦煌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对策建议

    3.1优化外部环境

    首先,旅游环境的稳定是文旅融合稳步推进的必要条件,因此,保证旅游环境的稳定是推进文旅融合及敦煌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重要工作。第一,在发展旅游业,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保護好敦煌的原生环境,确保敦煌旅游自然环境的稳定;第二,在充分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维护好敦煌的社会治安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卫生环境等,以保证敦煌旅游人文环境的稳定[4];第三,在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做到对旅游资源的关注和研究,尤其是敦煌莫高窟这样容易遭到破坏的旅游资源,以达到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开发利用。

    其次,政府的态度和政策是影响旅游业繁荣和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政府的影响和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敦煌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应当充分抓住这个机遇,更好地推进敦煌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

    3.2深挖内部资源

    敦煌文化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保护和传承需要采取多样化方式,而充分利用文旅融合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实现敦煌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便是有效路径:首先,实现敦煌旅游、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整合,持续推动以文化旅游为中心的产业升级;其次,充分利用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敦煌壁画元素、图案元素、色彩元素等,设计多样化的旅游产品[5];最后,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文化资源的时空延展。

    3.3创新融合机制

    创新融合机制推进敦煌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促进敦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首先,落实上级政策,完善敦煌地方规划措施,创新融合机制,实现敦煌旅游业和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坚持文化与产业相融合,借助敦煌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生命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传承;再次,提升人的体验感和参与感,让群众参与到敦煌文化旅游的建设中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6];最后,加强文旅融合与人才队伍的建设,带动文化旅游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孙丽萍.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入新阶段[J].现代交际,2019(22):59-60.

    [2]肖怀德.传承和弘扬敦煌文化的当代价值与路径探索[J].敦煌研究,2014(2):82-87.

    [3]程曦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探微:以甘肃省敦煌艺术为例[J].艺术品鉴,2018(20):100-101.

    [4]王国宏.敦煌元素旅游产品研发[J].美术教育研究,2016(1):70-71.

    [5]蒲利利.文化生态视角下的敦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6]江帅.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J].文化产业,2019(24):35-36.

    (责编:王锦)

    基金项目:2020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敦煌文化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传承与创新》(2020A-180)

    作者简介:杜星星(1985—),女,甘肃陇西人,在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