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画片的写实色彩与构建之力

    刘伟

    CG技术迅速发展,动画影片表达形式日趋多元,手绘动画影片愈发难得一见。《养家之人》作为一部手绘动画影片,与备受关注的《寻梦环游记》同时入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一举拿下动画领域最高荣誉之一的安妮奖最佳动画长片奖,足以证明该部影片的优良水准。《养家之人》与《寻梦环游记》主题相仿,都是讲述孩子、梦想与亲情,只不过后者通过音乐连接生死两个世界,寻梦线和亲情线交相辉映;而前者通过童话故事解释家庭与责任,沉重的现实和童话世界交织融合,将现实关怀楔入动画题材中,强调影片社会价值。

    《养家之人》改编自加拿大同名畅销小说,由爱尔兰卡通沙龙动画公司制作。影片讲述的是在塔利班严酷统治下的阿富汗,11岁的女孩帕尔瓦娜在父亲无故入狱之后,女扮男装打工挣钱养家并救父亲出狱的故事。本文将从该部影片的艺术风格、精神内核以及叙事手法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动画影片如何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糅合的同时,利用新颖的叙事手法呈现积极的价值取向。

    一、 以童为镜——儿童视角下的现实关怀

    在动画影片多元的艺术语言中,最常见的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观念。浪漫主义元素横向拓宽动画影片的广度,使作品内容丰富且独具艺术气质;现实主义元素则纵向挖掘动画影片的深度,使作品饱含深意且充满人文关怀。而影片《养家之人》将两种制作观念糅杂到一起,实现完美契合。

    首先,本片的浪漫主义元素集中体现在其手绘艺术处理方式。扁平化的剪纸绘画艺术风格,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赋予导演独特的电影艺术风格。大量反透视的画面在为作品内容服务的同时,也让观影者享受到丰富的美感体验。《养家之人》与爱尔兰卡通沙龙公司制作的其他优秀影片一样保持了一贯的动画风格,如《海洋之歌》《凯尔经的秘密》的主要内容均是由大量平面几何图形和线条构成。在动画表达形式日趋丰富,CG技术盛行的创作时代,依旧坚持原生态动画制作方式,体现了动画人不忘初心的创作理念。

    其次,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理念贯穿影片。纵观整部影片,从未直观刻画任何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但战争的阴影却无处不在。帕尔瓦娜的父亲本是个教师,却因为战争变成了瘸腿的残疾人;帕尔瓦娜的哥哥本是个充满光明未来的少年,却因为误拾炸弹而永别家人;帮助了帕尔瓦娜的大叔本和美丽的妻子幸福生活,却在探亲途中不幸踩中地雷终与爱人天人永隔……这种种苦难的根源,皆是战争。战争不仅导致社会秩序出现混乱,更直接威胁到了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战斗机划过城市上空的场面证实战争从未停止,不安的氛围弥漫整座城市。在影片《养家之人》中,出现了大量应用红色的场面,讲述历史更迭时是红色的君王,描述象王时是红色的双眼,追逐男孩苏莱曼的怪物也是一团红色,这些穿插在影片中的红色仿佛战火的象征,灼热刺目,让人心生绝望与恐惧。色彩的运用是导演艺术语言的重要部分,这种基于人道主义的评判语言传达出作者批判战争的现实主义创作意图。

    最后,动画的第一主角选定孩子,使得整部影片角色的外在设计及行为语言都与影片基调高度契合,为影片的文本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较于成人视角,儿童视角的选用使影片具有了特殊的张力,这一弱势群体在影片中的存在可谓增加了表达的强度,使影片更具感染力。影片中,诸如帕尔瓦娜的父亲等成年男子都刻画为肩背宽阔的伟岸身形,与孩子们单薄的体态形成强烈对比,塑造了隐忍沉稳的角色性格,定格其父爱如山的感情基调。而帕尔瓦娜和得利瓦虽未着艳服,做男装打扮,但那明亮的大眼睛与轻盈敏捷的身姿都散发出活泼明快的少女气息。这些造型设计与角色性格高度匹配,在略微夸张化处理的同时,又不流为符号化,达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效平衡,避免了角色过度类型化,增加了作品的合理性。

    二、 陶熔鼓铸——传达普世价值观的精神内核

    在视觉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动画影片之所以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归因于影片传达的积极价值取向,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审美、教育等方面的心理需求,从而形成良性引导,为观影者塑造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譬如影片《寻梦环游记》票房一路飘红,除皮克斯成熟的电影产业链之外,另一重要原因即追求梦想,歌颂亲情的正面主题。总而言之,一部影片的精神内核对于影片质量至关重要。而影片《养家之人》围绕帕尔瓦娜女扮男装、养家救父的故事展开,创作者通过塑造这样的少女形象究竟是要传递一种怎样的价值取向?欲解答这个疑问,需从帕尔瓦娜剪去长发的动机着手剖析。

    莎士比亚曾在《哈姆莱特》的台词中写到:“弱者,你的名字叫女人!”影片中的故事背景极度抑制女性自由,剥奪女性权利,没有男性的家庭意味着无法出门打水,无法采购食物,无法赚钱,无法活下去。在亲眼目睹了母亲在棍棒下青紫的伤口,明白了女人在社会上就是寸步难行的窘迫境遇,帕尔瓦娜毅然决然地决定剪去长发。女扮男装与养家并非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帕尔瓦娜做出这个决定的勇气,来自于亲情与友情:对母亲的爱鼓舞她剪去长发,披上兄长的衣袍,挑起养家重担;对父亲的爱支撑她不断打探父亲所在并努力营救;对弟弟的爱激发她突破思想桎梏,用奇幻的童话战胜内心的恐惧,这些来自亲情的力量让帕尔瓦娜成长。

    片中扮成男孩的帕尔瓦娜遇到了另一个将自己变为男孩的女孩儿——德利瓦,两个人因相似的身份共享着彼此的秘密。男孩的身份让她们开始可以自由穿梭于之前不曾涉足的区域打零工挣钱,捡拾糖果,享受片刻的甜蜜。两个小姑娘在艰辛的打工之路上仍旧不忘互相鼓励,坐在坦克上谈论起梦想,谈论起那片自己从未见过的想象中的大海,而眼前除了荒芜的战场,唯一的那抹丽色就是她们手中那张印着大海的明信片。纯挚友谊指引帕尔瓦娜在现实迷途中遍寻出路,心向海洋。

    得益于动画创作者的艺术设计,观影者可以从一个家庭的凝聚力感知到亲情与友情,是爱与勇气的强大驱动力,而爱与勇气就是裂缝中的阳光、苦难里的救赎,极其珍贵。亲情与友情作为无论中外文化都恒久歌赞的全球性议题,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核具有强大的社会共性,能引发普遍共鸣。《养家之人》虽从边缘人物着手,却能获得各民族文化普遍关注,有两层原因。其一,是因为其歌颂亲情与友情的积极价值取向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共鸣;其二,是因为影片肯定知识的价值、教育的意义。影片结尾处曾出现如下内容:“话要说的更有道理,而不是提高音量。毕竟是雨水滋润花朵生长,而不是雷鸣。”帕尔瓦娜与环境抗争的前提是因为知识与文化,帕尔瓦娜的父亲是教师,母亲是作家,一家人都崇尚知识,坚持让女孩读书习字。帕尔瓦娜在逆境中,从习得的传说中汲取勇气,以识字的能力赚钱,通过替人读信结识狱卒,获得帮助,无一不在传达另一普世价值观——知识改变命运。

    三、 虚实相生——举重若轻的双线叙事手法

    动画影片相较于常规真人电影在本质上具有显著区别。常规电影着重于客观现实,而动画影片具有假定性,不受实景拍摄限制,可以迅速流畅地实现空间转换,大大延展了创作者的表现空间,具备充沛想象力的特质。这种假定性的前提,赋予动画影片非线性、非常规、非逻辑的叙述特征。而动画影片《养家之人》正是充分利用假定性前提,采用套层结构叙事的非线性叙事手法,在戏中插入一段戏中童话,形成戏中戏的叙事结构。并且两个故事发生的空间维度不同,帕尔瓦娜是现实世界中的故事,情节更符合社会经验,而苏莱曼显然处于童话世界的维度,经历更具奇幻色彩。两个维度的故事同时进行,相互照应,形成了独特的双线叙事结构。

    该片中以帕尔瓦娜一家的遭遇为现实主线,以帕尔瓦娜讲述给弟弟的童话故事中小男孩的经历为浪漫主义副线,情节交错展开,配合充满民族特色的手绘剪纸绘风,实现极富魅力的艺术效果。现实主线中,生活的困境接踵而至,而童话线中的剧情也以吻合主线剧情进展及心理状态的起伏而逐步推进。帕尔瓦娜的父亲无故入狱,对应童话中象王劫掠村民的种子。帕尔瓦娜剪发扮男装肩负养家重担,对应童话中苏莱曼挺身而出去挑战象王找回种子。帕尔瓦娜救父过程中的惊险经历,对应童话中苏莱曼历尽艰险筹集三件法宝挑战象王。影片结尾处,帕尔瓦娜在监狱外焦灼等待,对应童话中苏莱曼对战象王时的惊心动魄。每一次副线的剪纸绘风出现,都是绝望情绪蔓延的时刻,童话里苏莱曼的恐惧象征帕尔瓦娜内心的恐惧。凡此种种对应与呼应,为影片谱写出和弦般的优美节奏,大大提高了影片的的观赏性及艺术性。两条蜿蜒进行的主线与副线,在结尾时达到高潮,汇总到最后的主题上:童话中的苏莱曼成功战胜象王,寻回种子,而帕尔瓦娜也克服内心恐惧,用勇气与担当精神成功营救出父亲,实现家人的团聚。

    美学家李斯托威尔曾有这样的观点:“……像原始人一样,儿童是极度的利己主义者、不自觉的唯我论者,他把现实与自己的梦境混淆在一起,把无生命的东西与他有生命的自我混淆在一起,把他对事物的命名与这些名称所指示的实际对象混淆在一起。”[1]片中帕尔瓦娜所讲童话中的男孩名叫苏莱曼,来自于她哥哥的姓名,这意味着当哥哥死去后,在帕尔瓦娜内心里早已把自己放在了替代哥哥的位置上,去承担照顾家人的责任。这一观点为《养家之人》的叙事逻辑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撑,为影片的文本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假定性的前提下提高了故事的合理性。影片中童话与现实并行不悖,合力揭示影片主旨:用童话精神战胜生活的苦难,举重若轻,直面困难,重建精神家园。纵使生活中荆棘密布,但人性中的真善美終将获胜。

    结语

    帕尔瓦娜的坚强与爱点亮了晦暗的现实,这个故事在激励观影者的同时,也引导大家探寻与关注社会边缘人群。这些人因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原因被排除于主流文化之外,通过电影等文体形式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其意义极其重要,这不仅反映了电影艺术对社会现实进行关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还将诸多社会问题呈现于荧幕以激发起“疗救”的注意,在现实与艺术之间打通了脉络。同时,《养家之人》将人文关怀融入动画影片,充分结合民族元素,并保持鲜明艺术特色,打造有深度的动画影片,为今后的动画影片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方向。在如今动画电影市场繁荣的景象下,如何制作出别具一格的动画艺术,使其凭借过硬的文本实力和技术水平脱颖而出,成为当下动画电影制作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众所周知,艺术不拘形式,本质是为了人性观察以及人文思索,动画影片的创作也应在文本构建上发力,激发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努力探讨社会现实,从而发挥文艺作品对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作用。希望今后的中国动画电影能汲取经验,迸发出饱含人文关怀并独具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英)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