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宝菱壶》的君子风范

    芮国良

    摘 要:紫砂《宝菱壶》追求“形外之形”的思想,整体造型方圆结合,象征向内寻求“至善”和向外普施“兼爱”的思想,具有包容性和博大的人生哲学;壶身线条流畅而富有张力,收与放、静与动,看似柔软而实则内力刚劲,气韵生动,达到“力”、“气”、“韵”三者的统一,体现“宝菱”的艺术意境。

    关键词:宝菱壶;茶器;手工成型;传统文化

    1 前言

    紫砂陶没有瓷的惊艳,没有玉的富贵。不见软玉浮香,不聆瑟瑟琵琶。它质地古朴淳厚,有三分清高文人气质,风雅之士或撰壶铭,或书款识,刻之花卉,印盖钤章,托物寓意,匠心独运。紫砂壶在茶的滋养和呵护下,通体散发着一种高贵与祥和的亚光色,表现出“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的状态,壶茶相依,人壶融合。

    2 紫砂《宝菱壶》的君子风范

    紫砂如人生,历经岁月的洗礼,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和情趣。简洁优美的曲线和光滑润泽的壶体展示出清新自然的气息,那具有节奏感的曲线装饰,让向来沉静的紫砂壶,具有无限的活力。整个壶体具有舒适纯净的现代艺术风范。

    紫砂要养,手抚茶润,年月愈久远,越存精气神。其遍身散发的茶香,正是紫砂的灵性所在,这就是壶茶合一,壶人合一。融紫砂与书画,镌刻于一炉,把紫砂艺术推向高峰。

    有人认为认为“一部中国茶器流变史,就是一部饮茶生活文化全史的缩影。无茶器的文化,即无饮茶的文化,反之亦然。”的确,自古以来,茶具始终是茶文化发展的重心之一,茶具无时无刻不围绕着茶,例如唐代陆羽所推崇的越窑青瓷碗,宋人独钟的建阳和吉州黑盏,以及明代的定窑白盏及宜兴紫砂壶,早就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和宋代以来,因行煮茶法与点茶法,所以饮茶用的茶碗是此时茶艺的重心。但是到了明代泡茶法大行以后,茶器的重心慢慢地转向茶壶,近四百年以来,茶器的重心始终集中在茶壶身上,未曾离开。

    笔者的《宝菱壶》壶身丰腴润泽,腹鼓饱满,富有张力,显得气势不俗。壶盖上菱花造型构思精巧,纹饰精美,精细处凸显自然,更显卓尔不群的艺术特色。深蕴的文化美,丰富的艺术美,清灵的自然美,让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宝菱壶》追求“形外之形”的思想,整体造型方圆结合,象征向内寻求“至善”和向外普施“兼爱”的思想,具有包容性和博大的人生哲学;壶身线条流畅而富有张力,收与放、静与动,看似柔软而实则内力刚劲,气韵生动,达到“力”、“气”、“韵”三者的统一,体现“宝菱”的艺术意境。盈盈一把紫砂壶,孑然一身天地间,千百年来它虽然无言无语且无形,只静静的独守一遇,但它却不失时机地影响着人的素质,陶冶着人的情趣,扩充着人的幸福。除此之外,它用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用一种内涵的精神诉求告诉人们:除了世间的人,世间的物也同样存在着大美!

    《宝菱壶》具有平衡性而不失活泼,雄健中又见清奇,简约的遗风洗练朗润,静谧空明,有着传统美学中静态的书卷气,在吸纳现代美学的理念时,心随简密,形象不惑,形体灵动而又有霸气。

    《宝菱壶》是作者全手工制作而成。紫砂打身筒和泥片镶接成型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的独创。这种成型技法更能体现紫砂壶创作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艺人们在紫砂土的捏筑和片接中可以随意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欲望,塑出人生的美好,以紫砂壶的多种款式和品种,去满足预期的希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十分注重倡导和平、和谐。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孔子的两句话,一是说“和而不同”;一是说“和为贵”。中华文化所说的“和”,绝不是不讲差异和矛盾的调和。而是指存在着差异性和多样性后的贯通融合。这种贯通融合才是最为可贵的。

    3 结语

    人与壶可共语时,天地间的灵物紫砂,便绽放了生命的高贵高雅,展现尽内心的精灵,紫砂壶延续自己生命的魅力和绝唱。其器形、泥色儒雅。所谓形非一式,圆不一相,变化无穷。唯有那些走遍大地深谙世情的人,才可读出紫砂的大器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