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的学习型城市建设

    【摘要】在简要梳理上海推动学习型城市发展15年经验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法,可厘清当前温州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可在比较和借鉴的视野中就温州未来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治理结构、制度设计、文化生态环境、城市群体学习资源和学习共同体培育等方面做以探讨。

    【关键词】比较视野;学习型城市;SWOT; 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4)10-0066-04

    【收稿日期】2014-06-14

    【基金项目】2013年度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的温州学习型城市建设”,项目编号为13JD08

    【作者简介】毛丽萍(1976-),女,浙江瑞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终身教育、社区教育、比较教育。一、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上海范式

    (一) 定位有高度

    1999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把上海建成适应新时代的学习型城市”的号召。2001年,上海市教委在“十五”规划中明确“要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学习型城市”。2006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加快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框架”。2010年,《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实施市民终身学习促进工程”,“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二) 组织有保障

    党委政府统筹,成立了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党政部门联合,承担行政推动具体任务,上海市教委和市文明办联合组建了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学习办),学习办设在市教委,上海市教委专门设立了终身教育处;强化业务指导,依托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建立了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

    (三)层级有分工

    上海市教委和市文明办(学习办)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本市社区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区县级社区学院作为地方社区教育综合平台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展。市级层面基本形成了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区县社区学院——街镇社区学校——村居委教学点的四级网络体系。

    (四)制度有力度

    2011年,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了《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并重新组建成立了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三年行动计划》。

    (五)实践有成效

    从2001年起,闸北、嘉定、浦东等十五个区先后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而闸北、徐汇、嘉定、浦东以及静安、普陀、长宁、杨浦等又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如今,上海已经建成17所社区学院、200余所社区学校、5300余所市民学校(教学点)。2012年,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了面向全体市民的“上海开放大学”。二、温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

    (一) 温州创建学习型城市的优势(S)

    1.区域经济发展为创建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年来,温州市提出了“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发展战略目标,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上述情况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同时,温州历史悠久,发展至今积淀了丰厚浓郁的文化资源,市域内各级各类学校、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资源,也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2.多群体的学习需求扩大了发展空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满足,学习成为其追求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另外,民营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转为市民的农民、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老年群体等,也都存在着通过学习提升职业技能、增加自身文化修养的需求。

    3.开放大学体系建立提供了智力支撑

    2012年,市委市政府在温州电大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国内第一所专事于市民终身教育的地方性开放型大学——温州城市大学,在县(市、区)设立城市学院、街道(乡镇)设立社区教育中心学校、社区(村)设立教学点,构建了城市大学—城市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学点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

    4.终身学习平台集聚了开放、共享的学习资源

    依托温州城市大学的远程教育优势,以“温州学习网”和“温州老年学习网”为载体,整合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建成了多个全市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其中,温州学习网已建有23万个终身教育数字化课件,全市110所等级社区学校、46所合法培训学校、19个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入驻“温州学习网”(含国内35所知名高校),参与数字化学习的社区达到110个,社区居民注册人数达115万人,开展在线学习312万人次,切实成为了市民进行终身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5.终身学习品牌活动营造了终身学习文化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类社区教育机构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实验,打造了一批“百姓大讲坛”、“城市大学堂”、“四点钟学校”、“新居民学堂”、“社区大学老年学习苑”、“终身学习活动周”等富有温州区域特色的终身学习品牌,为积极营造终身学习文化、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新鲜而宝贵的经验。(二)温州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劣势(W)

    1.政府关注度不高,尚无制度安排

    在温州推进城乡统筹、金融改革、六城联创等一系列的重要工作中,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建设较难找到结合点。由于服务社会经济的作用不直接,使该项工作的关注度、美誉度不高,难以进入政府中心工作和视野,相关的文件或制度鲜有出台。党委的宣传口和政府的教育、民政部门虽然阶段性地抓该项工作,但工作缺乏合力机制,各部门的工作角度、重心不同,目标、措施也不尽一致。

    2.群众学习意愿不强烈,认同度不高

    温州经济模式具有独特的区域商业文化,重商功利思想在温州根深蒂固,多数温州人有“重商轻文”的价值取向,学习自觉性不强,全民学习、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等概念的民间观念不强,认同度不高。

    (三)温州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机遇(O)

    1.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

    2013年8月,温州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创新型城市。温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内涵就是实现温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要求把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从单纯的资源、资本、劳动力投入转变成为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使得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成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成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而学习,则是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根本途径。

    2.和谐温州建设的需要

    温州社情复杂,社会结构多元化在全省乃至全国表现突出,诸多情况导致温州意识形态宣传工作难度高,社会维稳压力大。从表面上看,加强舆论宣传和维稳管控可以在短时之内有效,但深而思之,基层终身教育理念的推广和学习型社会的实践,有必要上升为温州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予以推进。只有不断深化终身教育的成效,扩大终身教育的受益面,让广大市民都能共享终身教育成果,就能逐步根除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因素,从而推进和谐温州建设。

    3.温州城市转型的需要

    当前,温州社会经济进入了新的转型阶段。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首先依托于人的转型,而人的转型必然需要思想转变和知识更新。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到全日制大学教育)早已被“终身学习”的教育实践所替代。满足多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人这个最积极的因素更有效地服务城市发展,正成为国内外城市转型期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温州而言,这种需求,需要正视并解决、满足并借助。

    一是新温州人技能更新的需求。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吸引了396万外来务工人员(其中大约53万左右为16周岁以下的外来二代)来温谋生。这些新居民绝大多数文化水平低、缺乏职业技能,需要建立一个能满足新温州人提高素质、促进就业、贴近企业的职业培训体系。一方面,应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新温州人劳动技能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通过学习,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求。随着温州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数以万计的农民从农田和渔村解放出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都迫在眉睫。同时,农村变社区,农民转市民。农民市民化不仅是身份的转变,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必须通过学习教化及提高素质来实现。

    三是老年群体闲暇教育的需求。温州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到2015年,全市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将从现在的10076万增长到12689万;户籍老年人口将从11078万增长到13524万,年均增长397%。目前,温州老年大学出现“连夜排队,一票难求”的现象,老年人渴望更新知识、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空前高涨。

    四是社会公民意识提升的需求。温州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已经或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许多社会成员从原来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和“社区人”,他们越来越依赖于社区这个生活的聚集点和支撑点,急需在社区这个平台上接受教育与培训。

    (四)温州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挑战(T)

    1.工作合力难以形成

    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缺乏相应的统筹与合力机制,党委口的学习型社会的活动类载体多由宣传部推出,政府口的社区教育的实质性工作多由市教育局实施,不同部门的工作重心、角度不尽相同,工作合力难以形成。由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缺乏有效的推动机制,导致各类终身教育与社会资源共享不足,资源分散凌乱、利用率低,未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2.保障措施难以到位

    目前,上海、杭州等地已将学习型城市建设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比之下,温州缺乏经费投入的相关机制和必要保障。另外,温州市还未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和志愿者队伍,队伍总量的不足、已有师资缺乏专业知识等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深入开展。

    3.学习活动难以开展

    近些年,农村劳动力快速集聚至城市中心,这些富余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温州社会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但大规模、无序的人口流动也给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并直接影响了城市整体文明素质的提升。他们一方面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学习意愿不强烈,不利于城市学习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综合素质不高,法制意识淡薄,遇事往往不付诸法律,而采取极端手段,影响了城市的社会治安和市容市貌。

    三、比较视野下的温州学习型城市发展前瞻(一)以理念为引领,促进市民终身发展与城市发展和谐统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上海早在上世纪末就提出率全国之先创建成为学习型城市的美好愿景,并以“关注每个市民终身发展”为理念推进创建工作。笔者以为,温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终极价值在于市民终身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和谐统一,要把实现这一价值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指引。学习,从来就是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历史时期,学习在温州理应有新的责任和担当,温州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也应担纲其时代责任。

    (二)以制度设计为前提,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顶层架构和法治进程

    学习型城市建设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和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没有坚定的政治意愿与健全的领导与管理体制,学习型城市建设将成为一句口号。温州建设学习型城市,首先不能忽视制度的顶层设计和规划的预先编制。借鉴上海做法,建立跨部门的终身教育领导体制,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法制进程,完善终身教育的网络阵地架构,保障终身教育政策措施等等,无疑都是温州建设学习型城市必需的组织保障。

    (三)以共享协作为机制,建构合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治理结构

    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管是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还是温州这样的中小城市,不同的城市社会资源分布在不同的系统内,不同的学习人群也分别归属于不同的体系与部门,据此,单单依靠哪个职能部门、机构等单一的力量,都难以实现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的成效。只有实现党政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教育支撑和城市民众主体力的跨界合作,有机整合各类社会学习资源,形成强大的共享合力机制,才能赢得较好的终身教育事业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局面。

    (四)以学习需求为导向,营造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学习型城市,实质上就是培养城市群体创新能力的大学校、大熔炉。创新驱动背景下的温州,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更加迫切。要架构适应当前需求的终身教育和学习服务体系,发展多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不仅有利于城市群体的知识更新,而且通过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还能吸引和集聚人才精英。此外,转型时期的温州,还应当探索适合新温州人、新市民、老年群体、特殊群体等不同层次人群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等机制,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学习服务机制,建设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五)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集聚开放、共享、智慧的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正积极推动着人们的生存、学习方式的革命。人们能否以最快的方式、最好的手段、最佳的效果获取知识和信息,无不依赖于信息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据《温州市互联网发展报告(2012年度)》显示,温州市上网用户总人数达5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6513%。温州应在现有终身学习平台、开放学习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在学习资源和环境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加大地方性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力度,增强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集聚效应,提高优质学习资源的集聚能力,不断完善开放、共享、便捷的信息服务网络,营造更加智慧的学习环境。

    (六)以学习共同体为基础,培育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生动力

    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人们渴求一种广泛存在、自由放松、平等交流的学习方式,一种能从团体学习中改善思维方式、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方式,而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正符合这样的需要。像上海一样,温州前些年在创建学习型组织方面有过探索,但缺乏理论的指引和实践的创新、持续。因此,下一步应积极深化各类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不断扩大包括学习型政府(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学习型社区(社团)、学习型家庭(个人)等各类学习型组织的覆盖面,把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广泛激发市民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愿望,培育共同学习、快乐学习的终身学习文化,形成学习型城市建设强大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庄俭.发展终身教育 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J].继续教育,2012,(11):5-7.

    [2]高志敏.城市化进程中学习型城市建设再探讨[N].文汇报,2013-06-27.

    [3]熊月林.福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43-46.

    [4]叶忠海.构建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探讨[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3,(3):4-7.

    [5]袁雯.为了每个市民的终身发展:上海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3(04).

    [6]汪国新.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策略[J].职教论坛,2012,(3):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