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冀英学校素描校本课程规范的创编研究

    李杨 赵明涛

    摘 要:依据各级行政部门对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政策要求及相关理论指导,本文客观分析我校校本课程具体实施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素描校本课程规范的创编这一案例提出建议:推进校本课程的系统化、标准化;拓宽教师提高途径,保持校本课程先进性;建立多元化的监管、评价及反馈体系。

    关键词:校本课程; 规范; 创编

    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和最有效途径,始终都是教育界研究的重点方向。保定冀英学校办学二十余载,秉承“励志、求真、惜时、守信”的校训。多年教学沉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采用思维引领、科学传授、拓展实践并行的方式,开发出一系列独具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创编组织机构分析

    校本课程创编相关机构和组织是否健全,决定着在实践过程中的重大决策、相关条例、管理办法的颁布和对创编内容进行审查、改进以及督促落实实施等工作的进行,同时也为其在创编过程中的制度、设施、师资、时间及经费等方面提供保障。本文认为校本课程创编委员会的成员应包括主管校长、负责教学工作的人员、各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后勤保障人员及家长代表组成。依据分工的不同,可具体分为:一是课程评估委员会,起主导作用整体布局,进行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分析,并对课程的开展进行综合评估;二是课程改革委员会,保证课程理念、结构体系的先进性,紧随教育改革的方向;三是还需各学科委员會,以制定各学科的详细学习目标、教学计划并组织编写相关教学文件,以及具体实施课程教学和相关教研活动。三者在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共同完成校本课程的建设任务。

    二、素描校本课程规范的概念分析

    本文认为,校本课程主要依据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结合地域文化和本校特色,学校自主创编的内容丰富多样并且可供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进行选择学习的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规范则是校本课程从课程性质、培养任务、课程类别、修读方式、单元目标、课时计划、课时内容分配、课程教材教案、活动计划、考核方式方案、师生要求等各方面内容的整合升级,是对教学活动的进一步规范,以提高社会及广大师生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

    素描课程规范中对该课程有详细的简介,以素描与速写为主要绘画方式。选修学生范围限制在四至六年级,该课程属于第二课堂艺教风采课,采用自编艺教教材,教学周期为一学年32周64学时。规范中对教学计划、课时分配、具体课时教学进度、各教学单元所需学具以及师生课堂要求等各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和介绍,从而进一步规范课程的教学活动。我们强调学生从学会学习到提高修养,从学会技能到发现美好,从学会做人到树立正确价值观。包括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四个方面。

    三、校本课程规范创编的原则分析

    合格的校本课程规范,需要包含对具体课程的针对性和规范作用,即校本课程规范应具备“校本性”及“规范性”两方面的突出特征。其中“校本性”是要求分析本校的办学特色、育人目标、师资力量、学生需求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呈现出“从学校中发掘,为学校来服务”的理念,以此为依据,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规范性”是要求在创编时更加细化、量化,且具有严谨完整的结构体系,明确学生在各要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规范有明确的标准,便于教师严格遵守具体的教学规范。规范中的校本教材、教学计划、课时安排等要素以及实施过程与评价都应与教学目标对应一致,完成最终的育人任务。

    此外还须从教师的专业技能角度出发,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教师特长的发挥,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发展。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情况下,教师的课程设计和表述应该贴近生活和幽默诙谐,选择的故事生动形象,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发展其创造的天性,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多才多艺展风采,百花齐放在冀英”。

    四、校本课程规范创编的建议

    1.推进校本课程的系统化、标准化

    学校立足于地区教育实际现状,借鉴同类学校相关学科的优秀案例,创新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校本课程规范的有效编写标准。在创编过程中注重手段的多样化和科学化,牢记师生的主体地位,将师生摆在首位,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教师大胆提出想法,共同谨慎验证,避免形式主义发生。要不断调整规范创编的标准和实际操作性,做到结构的系统化、严谨化。

    2.拓宽教师提高途径,保持校本课程先进性

    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开展的效果,教学生涯中必须不断与时俱进,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新知识的需求,胜任快速发展的教学工作。这需要学校秉承开放的培养态度,促进教师的成长,以教师实际需求为导向邀请专家学者来我校进行宣讲和指导。还要积极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参加校内外教研和观摩等活动,鼓励教师发表教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制定长期发展计划,积极开展教学反思相关活动,将反思做到日常。“先进性”指课程在主题选材、内容挖掘、实施过程及教学反馈等方面及时更新,紧随课程改革步伐,在严谨化的同时保持课程的先进性。

    3.建立多元化的监管、评价及反馈体系

    在校本课程规范评价体系中让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成为家长、学生、教师间共同的热点及话题,为多方建立起积极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方式。将评价标准进一步量化细化,使其清晰可读,便于执行。完善课程评估委员会、课程改革委员会和各学科委员会的人员、制度、规则等内容的建设,加强学校层面对校本课程规范的评价和监督。

    参考文献:

    [1]张露.小学校本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17

    [2]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课改深化的标志[J]人民教育,2016(19)

    [3]刘国飞,冯虹.核心素养视角下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