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王淑艳

    摘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 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持久的精神动力。新形势下在高校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如何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深入开展,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从此层面出发探讨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种有效途径,即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校园环境、广泛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网络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9-0043-02

    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是汲取文化知识的重要群体,正处于可塑性极强的价值观过渡阶段。要使他们道德实践在学习生活中良性运转,价值观发展秩序在社会中得以维护,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进步的潮流,能够符合国家壮大、民族兴旺的需求,还需要对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诸多因素进行合理的重塑。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过程应致力于价值观的整合与重塑,形成顺应社会导向的引领机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化。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网络的引导作用等几种途径。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公共课、必修课,是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大学生思想观念,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是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途径。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及学科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整体规划和修订完善。其次,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时效性和感染力。广泛应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辅以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增强教学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紧密结合,增加青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在高校校园物质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把高校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把精神文化建设与物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建设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彰显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的影响和塑造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要重视校园美化、改善文化设施条件等硬环境建设,努力建设环境优美、规划科学、布局合理,适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现代化校园,使高校师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在校园文化艺术标志性建筑中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隐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要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更要重视校风、学风等软环境建设,将大学校园建设成学风优良、文化气氛浓厚的学术殿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思潮、凝聚全体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当代大学生,以优秀的作品感染大学生,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感知意义、体验崇高、增进认同,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广泛共识。要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板报、广播、报刊、电视和网络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中,努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塑造高素质人才、促进学校发展进而推动高校改革。

    三、广泛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习近平同志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一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社会实践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现实依据,也是检验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效的根本标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参与人数最多、时间最长、对其影响最为深远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而且还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主要窗口。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深化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大学生认同和接受,必须注重教育实践环节。要结合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系统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红色旅游、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形式,使大学生加深对国情党情和社会实情的了解,将实现自我价值与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统一起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活动的辐射范围广,形式不受年级与专业的限制,相比于课堂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同时,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程度深,学生可以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环境,面对并解决书本以外的问题,直接接受社会的教育。因此,社会实践活动的在高校的广泛开展,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功构建提供了非常现实的有效途径。

    四、发挥网络的引导作用

    大学阶段正是构建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尚有欠缺,对网络世界的认识也不够充分,对一些信息的真假性辨识并不明确,非常容易受到色情、暴力、淫秽内容的迫害,并逐渐侵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不断完善大学生网络精神家园,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牢牢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运用网络工具宣扬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意义,加强对网络内容方面的管理,把网络提升为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媒介,成为高校当前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让他们合理的使用网络,提高自身网络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时时刻刻自我监督、互相监督,抵制不良信息,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网络世界,使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学习平台。同时,不可否认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辨识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监督。首先,高校可以通过讲座、汇报演出等形式来教育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将其优点最大化,还要教会他们鉴别网站的可靠性,避免网站的不良影响。还要加大红色网站的开辟力度,及时的将有关国家命运、民族文化、历史地理等有关新闻上传,使大学生能及时了解,便于浏览。其次,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软件开发、拍摄微电影、知识竞赛等,使其从网游、视频等方面转到对知识本领等方面来。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订本[M].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2003.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 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陈大勇,刘清才.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4]王志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 育人[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