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法”课程开出“健康”之花

    孙丽丽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系统性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具有积极作用。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产生协同效应,起到良好的效果。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需要从把握目标、挖掘教材、设计教学、拓展实践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设计。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2-0071-02

    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集思想性、教育性、人文性、社会性于一体的课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近年来,学生自伤、他伤事件不断出现,并呈现低龄化趋势。究其原因,除了部分学生道德水平低下、法律意识淡漠等因素外,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在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开设系统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情况下,道德与法治课便成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健全的人格,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教师应以不同阶段、不同个体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为基础,从把握目标、挖掘教材、设计教学、拓展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设计。

    一、精准把握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所在,精准把握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精准确定教学目标,既应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也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例如,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中“为父母分担”一课共有三个框题,分别是“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些事我来做”“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这三个框题间是层层递进关系,旨在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父母,培养学生感恩父母和为家庭承担责任的意识。

    現在的孩子大多在父母和祖辈的过度呵护下长大,对父母平日的辛劳习以为常,甚至视而不见。这种现象,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是道德感缺失,无视父母的付出,缺乏感恩之心;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们一直以来被家人捧在手心里,生活中习惯于被呵护、被照顾,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家庭责任感淡薄。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

    知识和能力层面:让学生了解哪些事情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初步掌握相关技能;

    情感和道德层面:让学生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劳,学会换位思考,激发感恩父母的意识和情感;

    价值观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承担起自己的家庭责任;认识到管理好自己、帮父母做事就是爱父母的表现。

    在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建设能力。

    二、充分挖掘教材

    小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经过修订,新增了许多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我们班 他们班”一课,共三个框题,分别是“走进他们班”“增进班级间的合作”“为他班喝彩”,三部分内容层层递进,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正确看待班级之间的竞争,克服狭隘的小团体主义;学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其他班集体,与他人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班级间的健康互动是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必须要学习的课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两方面的认识:一是不同群体之间既要互相竞争,又要互相关爱、合作共赢;二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彼此之间更多是共生共存的关系,社会关系从竞争为主转为以合作为主。因此,作为班级的一员,既要形成对本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努力为班级争得荣誉,又要学会尊重和欣赏其他班级,能够看到其他群体的优点并为之喝彩。

    综上,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共情他人、为他人喝彩的美好品质。

    三、用心设计教学

    以往我们过多关注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课堂成为教师一人的“独角戏”。事实上,道德教育更多不是教的问题,而是学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那些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或者结合本班本年级的实际情况,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念,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活动,如角色扮演、小游戏等,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自然地习得某种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不是把某种价值观灌输给他们,然后让他们通过活动去验证。

    例如,五年级上册“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这一单元包括三部分,分别是“正确对待不同看法”“真诚坦率很重要”“与人沟通讲方法”。在教授“正确对待不同看法”一课时,教师可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如“读卡小游戏”,出示写有P、6、U、O的四张卡片,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结果不一样,引出“角度不同则答案不同”的结论,使学生懂得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是因为所站角度不同。在教授“真诚坦率很重要”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如果我是匹诺曹”,让学生轮流扮演匹诺曹,体验匹诺曹说谎时的心理状态,了解撒谎的不良后果,认识到真诚坦率的重要性。在教授“与人沟通讲方法”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创编情景剧《理性对待分歧》,使学生在创编的过程中加深体验,认识到大家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只一味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考虑他人,会产生矛盾冲突,应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他人角度看待问题,巧妙化解矛盾。

    四、巧妙拓展实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使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和社会、国家、世界的关系”。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是现实生活,道德的产生也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应设计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实践类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体验。

    例如,在教授小学五年级上册“地球——我们的家园”一单元中“我们共同的责任”一课时,可以设计一个“我们在行动”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思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并布置任务: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在生活中进行垃圾分类,低碳出行,争做节水小卫士、环保志愿者等,真正为保护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类似的拓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锻炼和成长。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全体教师的重要任务。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尚未系统性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情况下,应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途径。教师应从精准把握目标,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充分挖掘教材,探寻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用心设计教学,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巧妙拓展实践,强化心理体验四个方面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设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世纪小学,威海,264300)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