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的危害与防治

    鄂美芳

    摘要:简要介绍了羊痘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羊痘;危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11-0016-01

    羊痘又被称为“羊天花”,是由痘病毒科羊痘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临床表现为羊体温升高,腹股沟、会阴等部位出现结节和丘疹,患病羊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且极易在羊群中相互传染。养殖区一旦出现羊痘感染往往会造成羊群的大范围死亡,在短时间内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4家规模养殖场的部分羊只的嘴唇、鼻子以及眼睛周围出现不同程度的丘疹,其体温明显高于正常羊群,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经过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调查最终诊断为羊痘,在确诊后采取了积极的防治措施,病情得到控制。

    1 流行病学

    羊痘是一种嗜皮肤性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其病毒的粒子外层构造形式为层管状。病毒大量存在于痘丘疹的内部,同时在血液和乳汁当中也可见。羊痘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而饲养不善、营养不良以及饲料缺乏等都可能会引起发病,其主要传染方式为呼吸道传染。羊痘的危害性较大,特别是对羊羔和怀孕的母羊危害更大。羊痘几乎分布在世界的各个地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4户养羊户中有340只羊出现羊痘感染现象,由最初几只羊发病,在一周之内大范围传染,经过观察发现羊羔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给4户养羊户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2 临床症状与病现剖检变化

    2.1 临床症状

    经过观察发现感染病症的羊有6~8 d的潜伏期,发病周期为1~2周,在初期时羊的体温上升到41 ℃,最高可达到42 ℃,食欲不振,全身发抖,脉搏和呼吸加快,鼻黏膜有出血现象、眼结膜潮红并且伴随有咳嗽现象。在羊的眼睛周围、口唇、鼻翼以及乳房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斑点。随着病情的恶化,斑点处会出现化脓和水泡而且有黄色液体和脓汁,一旦痘疹破裂随之会出现结痂脱落。发病严重的羊会出现呼吸急促以及直接影响到哺乳和采食,导致其病情进一步恶化,增加了死亡率。表现严重的还可能出现眼瞎、体弱以及弓背等现象,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导致死亡。

    2.2 病理剖检变化

    对以上病死羊进行解剖,发现其皮肤上有典型的痘疹,在鼻腔、气管和支气管也都发现了痘状颗粒物。皮下组织干燥,出现胶冻状浸润,淋巴结肿大且还伴有出血性炎症。肺脏呈紫红色,表面和内部散布着痘状结节。胃肠黏膜有一定的硬干,心包膜部分出血。在显微镜下可以明显看到病变皮肤组织增生,大部分细胞出现水肿变形,肺组织出血,有凝固性坏死。

    2.3 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确定以上病例为羊痘。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建立健全疫情测报网络

    对于羊痘的防治最主要的是预防,要想做好羊痘的预防,一定要对疫情进行定期的普查,确定疫情的实际发生范围以及危害程度。对于已经出现疫情的区域时刻进行跟踪调查,做到实时了解疫情发展的情况,建立疫情监测报告制度,为防治该病提供指导。

    3.2 加强饲养管理与消毒

    对已经发生疫情的区域要进行彻底消毒,主要采用消毒王、消毒灵以及其他消毒药品进行消毒。要进一步加强羊群的管理,每年秋季要对羊群注射羊痘疫苗,尤其对于断奶羊羔以及新购进的羊要进行重点预防注射。新购进的羊要给予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确认没有任何病症后才可以与整个羊群合群饲养。在进行疫苗接种时,采取皮内注射,每次注射疫苗0.5 mL, 4~6 d产生免疫力,要注意的是已经怀孕的母羊不能注射疫苗,防止出现流产现象。

    3.3 患病羊只的治疗

    对于已经发病的羊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首先处理羊嘴唇以及鼻子附近的结痂,对伤口用0.1%的高锰酸钾进行冲洗,然后再涂上碘甘油。用冰硼散对患病羊口腔进行治疗,每天早晚清洗两次,除外部防止交叉感染外,还需要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注射治疗,如奇林多效药物,用板蓝根稀释液稀释后按照0.05 mg/kg体重注射,每天一次,持续3~5 d。

    4 小结

    羊痘是目前威胁我国养羊业的主要疫情,其传染性较强、发病、死亡率较高,区域内一旦发生羊痘疫情会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防治羊痘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前期的有效预防,防止外界疫情传入,同时对内部进行检测和控制。一旦发现疫情要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防止疫情扩大和蔓延,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对于已经感染的病羊要采取隔离治疗,对于已经死亡的病羊要深度掩埋,防止出现再次感染现象。本次调查中的4户养羊户由于及时采取了有效和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区域内疫情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发展,在短时间内疫情得到了控制,除部分病情严重的羊羔出现死亡,其他羊经过治疗后均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