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朗读在小组合作模式教学中的有效性

    王晓亚

    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好处

    1.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学识渊博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以我十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来看,要让学生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确实应当如此!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活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活动,从而加强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继而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朗读的重视。 它不仅指出读书需要满足一定的量,还强调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的语文教材重大改动之一在于强化诵读,明确地增加了背诵的数量。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

    2.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好处

    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朗读文学作品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过程,朗读可以把情绪最广泛地调动起来,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朗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

    长期坚持朗读,就会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去体验、去占有名篇佳作的精髓,主动地消化和吸收;长期坚持朗读,就能养成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的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朗读在小组合作模式教学中的运用

    小组合作模式教學,是当前我校参与课改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由老师引导,让学生自主组织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老师而言,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备课的质量,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展示空间;对于学生而言,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组织能力,从而使教学活动有效并且高效地开展。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无论是在小组合作的初始形成阶段,还是在课堂学习的提高阶段,亦或是在学期末的复习巩固阶段。

    在小组合作初始形成阶段,朗读作为一种游戏的形式展开。以小组为单位,训练方式有:齐读、大声读、小组接龙读、男女分开读等。训练方式根据朗读内容来定,例如:散文可以齐读、男女分开读;诗歌可以小组接龙读也可以齐读;词语可以大声读,比比谁的声音响亮,也可以接龙读,赛赛谁的反应最快。

    在课堂学习的提高阶段,朗读作为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而存在。小组合作朗读,组长组织,组员按照各自特长进行分配。速读、齐读课文,有利于学生初步把握课文整体内容;跳读、选读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和难点;精读、细读、反复读有利于品味文章语言内涵,体悟文章情感。

    在复习阶段,朗读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复习手段。熟读课文,温故知新;速读词语,熟能生巧;诵读诗歌,理解记忆;品读作文,集思广益。以小组为单位,分工明确,有序活动,有效复习。

    三、朗读在小组合作模式教学中的有效性

    正因为认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毅然坚持在小组合作模式中通过运用这一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经过这将近一年的小组合作教学实践,现将朗读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中的有效性总结如下:

    1.朗读可以增加小组合作的凝聚力

    由于小学的学习模式是以个人为单位的传统学习模式,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的学生个体意识较强,虽然在初中课堂围坐了起来,但依然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而普通的学生训练只能让学生形成一种合作的形式,或者是形成比较单薄的合作意识——例如以肢体活动为主的行为合作。此时,结合学科特色的学生训练就显得尤为关键。

    语文学科,拥有“听”“说”“读”“写”四大体系,我选择用朗读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例如在早读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派内容齐读;古诗文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朗读;复习课上,以小组为单位重难点内容连读等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无疑是最好的融合剂。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通过声音的融合来接受自己的同伴,无形中加强了友好的伙伴意识;在快慢节奏的协调中,形成了相互顾及的合作意识;在比赛竞争中,加强了和谐的团结意识和积极的竞争意识。这样一来,在小组形成的初阶段,就能让小组拥有团结合作的凝聚力,加快小组合作建设。

    2.朗读可以提高小组合作的普及率

    一个班级,学生有优有劣,参差不齐;一个学生,学科有好有差,各有长短。面对良莠不齐的学生,如何设定合适的难度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一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而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模式,也一直存在一个危险地带,那就是一不小心就可能演变成一种伪合作(即虽然挂着小组合作的名头,但实质上只有个别孩子参与进来,无法调动整组学生进行互动合作学习)。因此,在教学难度的设置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教师的选择尤为关键。

    一个正常的学生,从开始学会认字就开始了“读”书生涯。朗读可谓是起点最早、难度最低的学习方式了。所以,朗读可以轻易做到全民参与。哪怕最差的学生,也可以混在全班朗读中发光发热。更何况,朗读水平与学习成绩并不一定挂钩。有的学生语文成绩虽不出色,但朗读能力很好。例如笔者今年所带的一个班上就有一位男生,学习成绩很差,但是声音嘹亮、音色清脆、咬字清晰,成了小组朗读的实力担当。这样一来,在课堂的朗读环节中,他找到了自己在小组中的存在价值,一旦有了存在价值,他就有了参与的兴趣,一旦有了参与的兴趣,就会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即使是不怎么会朗读的差生,他们的突出表现就是不会大声读课文,大声读不好课文,那就从小组大声齐读开始训练,大多数差生都能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改变自卑,且形成一定的理解力和思考力。

    所以,笔者在朗读这一环节的设置上,首先要求声音响亮,因为心齐才能声响,而只有每个人都参与进去,才能真正做到心齐;其次要求加入朗读技巧,因为要给不同特长的学生展示的空间,让一些学生在展示中刷出存在感从而拥有自信,继而更好地投入到其他的学习方面。因此,朗读能广泛地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模式中的学习热情,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普及率。

    3.朗读可以促进小组合作的协调性

    有人这样说过:“真诚的合作,可以丰富彼此的心智,挑战极限;可以壮大势力,昂首阔步地前行;可以相惜相依,风雨同舟;可以多一双有力的手,力挽波澜;可以多一个宽大的翅膀,结实可靠。”然而对于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模式而言,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彼此相依的合作意识,还要有团结协作的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的协调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协调;二是学习任务分派的协调。

    首先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来看。学生间的相处虽简单却也符合一定的社会规则,有时候难免会有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被排斥而受冷遇。朗读,一方面为这类不擅表现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刷存在感的机会,让他们能够自然地融入小组中,获得组员们的认可;另一方面,组长为了更好地安排朗读任务,会比普通同学更关注自己的组员,从而挖掘甚至培养他们在朗读方面的闪光点,这样也能有效促进同学之间的和谐关系。

    其次从组长对于学习任务分派的协调性来看。因为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组长对于组员的任务安排也是多种多样的。组长可以定位好组员的角色,根据组员的自身情况来安排朗读;也可以听从组员的意见,给予组员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活动,促进了组员之间的合作协调,提高了组长的领导组织能力,有效地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朗读,可以使小组成员更好地了解彼此、关怀彼此,也可以使语文的课堂学习组织地更有序,从而使课堂更为高效。

    4.朗读可以培养小组合作的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贵在“会读”。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在“以读为本”的教学主线下,在“多读”的总原则下,把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看作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在量变的基础上促成质变,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由知识水平向能力素质的积极转化。在小组合作模式的课堂上,朗读能够帮助我们初步实现这一目标。

    朗读多样化的形式能使组长进行多种组织方式,展现小组个性的同时,也体现了小组合作过程中对于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在小组个性化的朗读处理中,可以體现出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悟以及审美的培养;在朗读的细节处理中可以体现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笔者在《神奇的丝瓜》这节公开课的设计思路上,就设计了两次朗读:第一次朗读是要求学生能够迅速找到描写丝瓜成长过程的语句;第二次朗读是要求学生找出关于季老思考的内容。在第一个朗读环节中,学生热情而不失有序;第二个朗读环节中,很多学生在朗读时对一些关键词都做了恰当的处理,在朗读后又做出相应有效的分析,体现了很好的感悟和理解能力。这些都和平时注重朗读是分不开的。

    四、思考和疑问

    在不断地实践中,笔者也在不断的思考,想要把朗读运用到更为广阔的教学天地中,想把课堂上的朗读更高级地展现出来,因此,笔者经常想:如何才能在课堂上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如何分配朗读在课堂时间里的比例才能达到更佳的记忆效果?小组朗读的展示要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考和理解?希望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能一一找到答案。

    朗读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中的有效性是无疑的,它能增加小组合作的凝聚力,能提高小组合作的普及率,能促进小组合作的协调性,能培养小组合作的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希望这朗朗的读书声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构筑起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承托起莘莘学子充满自信的美好未来!

    [作者通联:江苏常熟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