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史洪刚 曹亚楠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0-197

    一、研究背景

    经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近年来有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引入到职业院校美育实践中来,但针对兵团本土化美育渗透的实践研究少有系统的整理、筛选呈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它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文化乃至课程应该更加接地气,与本地兵团文化、兵团精神相结合,而并非照搬照抄。取其精华,利用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促进大、中专院校美育提升、培养工匠精神的精华部分进行有效的利用,剥离不适应学校、学生发展的相关内容,建立筛选机制,从而有效的遴选与本地兵团文化更有契合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美育实践。

    同学们经过每一次精益求精的操作训练,每一次美育实践,都是职业技能提升与工匠精神的契合。因此笔者想针对兵团本土化职业教育的需要,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特性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行实践研究。

    兵团多数院校都面对南北疆招生,为南、北疆的建设、发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笔者所在单位石河子师范学校有来自疆内各地州、各民族的学生,对兵团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少有了解。因此更加推动了笔者进行本项研究的迫切愿望。

    二、研究价值及重要性

    从宏观上来讲:

    1、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兵团本土化美育渗透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助于兵团向南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动南疆文化出现有利于长治久安的结构性变化。

    兵团大、中专职业院校常年为新疆各地区输送大量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学生来自南、北疆各地州、各民族。起初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南北疆人员单纯的流动,也是人文思想交流、交融的开始。在专业技能教育中,进行兵团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技能的美育渗透。同学们经过兵团文化的熏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洗礼。经过3—5年的专业学习后,有很大一批同学返乡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南北疆人员再次流动。但这次流动具有非常深远、重要的思想文化传播意义。

    从而形成了从人员流动到人文思想、知识文化、专业技能交流、交融的转变。经过传播,扩大影响分子,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团结的人文思想植入南疆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家庭,润物无声的深入人心。

    2、中华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匠精神,是兵团建设、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兵团发展的过程中,兵团职业院校担当起培养兵团发展尤其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技能的实践与学习能够让同学们更深入的理解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形成精益求精的学习习惯、工作习惯、生活习惯,推动兵团的建设与发展。

    从微观上来讲:

    1、对于兵团职业院校特色办学来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兵团本土化实践研究是打造地域特色教育的有效途径。创立学校特色教育品牌,促进有地域特色、有文化内涵、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的生成。

    2、对于兵团建设中职业院校的教师来讲,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会对职业院校美育教学、美术资源利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兵团本土化开发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思考与建议,能够为兵团职业院校教师提供经典的案例。

    3、对于新颖的教学模式与理念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兵团地域文化进行融合的实践教学研究,探索适合兵团地区职业院校美育实践教学可行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方式。为新层次的教学模式的开启付以绵薄之力。

    4、对于本课题的最终受众学生来讲,本课题的研究可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对国家、对兵团的热爱。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推动对工匠精神、兵团文化的传承。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加强专业技能的基本功,拓宽知识领域,同时能够更深层次的加深对中华傳统文化、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第一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兵团职业院校美育实践课程渗透的重要性研究。主要分三个维度进行研究论述。一、对受益者学生本身来讲,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实践课程的学习,工匠精神的培养,推动学生自身发生变化,重新塑造生活、职业观念。二、对人文思想交流、交融来讲,将兵团精神、兵团文化以传统手工艺为载体的形式进行传播,有助于兵团精神与地区本土文化的交流、交融。三、经过技艺的传承,文化的传播使民族团结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部分主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兵团本土化美育实践课程资源的搜集与整理。建立筛选机制,将适合兵团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进行美育课程内容的提炼研究。

    第三部分主要针对掐丝珐琅艺术、烙画艺术、剪纸艺术、彩泥艺术、花折伞艺术等典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兵团职业院校本土化美育实践研究。在进行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与兵团精神相结合,运用传统手工艺的表现形式为媒介进行兵团题材内容的艺术创作。

    第四部分主要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兵团本土化职业院校美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的反思。并进行研究总结。

    四、本课题实践意义与推广价值

    1、从宏观上来讲,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助于兵团向南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动南疆文化出现有利于长治久安的结构性变化。

    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匠精神,是兵团建设、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

    3、促进兵团职业院校美育实践课程多元化发展。

    4、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院校美育课程开发奠定实践基础。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兵团本土化研究,拓宽兵团题材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奠定艺术创作形式的研究基础。

    课题成果:

    2020兵团职业院校一般课题26《职业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兵团本土化美育渗透的实践研究 》,重点课题02《兵团职业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模式及路径研究》,一般课题25《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第一作者信息:

    史洪刚,1990年2月,男,汉、新疆石河子,石河子大学美术教育硕士研究生,现任教于新疆石河子师范学校一级教师,美术教研组组长。

    地址:新疆石河子市师范学校西环路155号,邮编832000

    电话:19909933566邮箱:1213097810@qq.com

    第二作者信息:

    曹亚楠,1995年12月,女,汉、新疆石河子,石河子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本科,现任教于新疆石河子师范学校美术教师。

    地址:新疆石河子市师范学校西环路155号,邮编832000

    电话:131799301676邮箱:15846420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