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平台传播视阈下“私语广播”的观察与反思

    郭政

    【摘要】大众媒体应承担社会教化功能,在跨平台的传播视闽下,充分认识互联网环境下的受众需求,发挥渠道优势,满足听众良性需求,进一步将“私语广播”做大做强。在具体操盘策略上应进行辩证讨论,节目应实现个性尊重与舆论疏导的统一,实现分众与合众的统一;节目主持人要善于用故事吸引和陪伴听众,厘清角色定位;通过缩小传受主体关系的间性与听众交流反馈,引导正确的性价值观,抒写生命哲学。

    【关键词】私语广播两性节目跨平台传播需求层次性价值观

    受到传统文化和认识能力的限制,涉性话题一直是一个私密性很强的领域。以两性话题为线索搭建整个节目(或时段)内容框架的“私语广播”,在广播节目中是一种不可忽视但至今仍较少被讨论的节目类型。长期以来,这类节目处境相对尴尬,其编播制作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与反思甚至倍受争议。

    随着互联网播出平台不断涌现,“私语广播”类音频节目成为各网络平台上的主打推送对象。在新的传播格局下,应以怎样的价值维度考量“私语广播”,此类节目在不同传播生态下面临何种问题,如何实践有效的应对路径?笔者在此背景下,提出对“私语广播”的观察和思考。

    一、“私语广播”的昨天:一段简要的历史回顾

    “私语广播”是以内容形态为分类基础命名的一类音频节目。在我国大陆地区,涉及两性内容的“私语广播”节目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20余年的发展,此类节目在传统电台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1992年,我国首档以性教育话题为主的电台节目《悄悄话》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开播。随后,广州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了《零点一加一》,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今夜私语时》(原名《生命·生育·生活》),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了《午夜悄悄话》等节目,广播性教育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比较活跃的“私语广播”节目中,除了北京台的《今夜私语时》、山西台的《午夜悄悄话》等老牌节目,部分婚恋、涉性节目还涌现出黑龙江台的《叶文有话要说》、河北台的《幸福悄悄话》、杭州交通经济广播的《伊甸园信箱》等。整体上看,传统广播电台因其自身对导向意识和社会效益的追求,此类节目制作水平较高,数量相对有限,节目的选材与形式比较慎重。

    互联网迅猛发展,“无门槛”的网络环境似乎给“私语广播”节目提供了新的滋生土壤,但随着此类音频节目数量上的激增,也带来了内容良莠不齐、监管形势严峻等现实问题。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比较活跃的广播音频客户端(APP)中,大多设置有“两性”板块,且该板块多居于首页的显著位置。笔者对当今网络市场上的三家主要音频平台——听听FM、荔枝FM和蜻蜓.fm进行不完全统计发现,截至2016年9月,听听FM的“两性”板块下设“性爱课堂”“午夜密语”“恋爱顾问”等6个二级菜单,“精选推荐”中共有167个相关栏目;荔枝FM的“两性”板块共包含219个栏目;而蜻蜓.fm的两性内容音频节目位于“情感”板块的“两性私房话”二级菜单中,共19个栏目。这三个音频客户端中,每个栏目都有几期至几十期不等的音频节目。节目点击量大多过万次,有的甚至超过百万次。

    对传统电台与网络电台中的“私语节目”观察和比较,让我们得到以下结论:传统广播电台中“私语广播”节目数量有限,内容与形式不够丰富,但节目质量较高;就目前的市场调查投入,很难对其市场规模和听众形象做定量描述。而网络客户端上,“私语广播”节目数量庞大,内容与形式不拘一格,由于监管标准不统一,节目质量参差不齐,用户规模庞大,用户的基本特征基于注册情况可以被测控。在特定的媒介发展历史阶段和跨平台传播视阈下,如何发挥渠道优势有效满足听众收听需求,制作播出高质量的“私语广播”节目,应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话题。

    二、“私语广播”的今天:基于价值论说的传播必要性观察

    国人的思维定势和礼仪传统使得我国在性教育和性关怀领域存在结构性短板——未成年人获得性知识的渠道不甚畅通,学校或媒体无法切实有效地满足他们对性知识的需求;成年人的性需求不被社会重视,难以通过媒体获得足够的性关怀。从媒体的天然使命出发,广播理应发挥其声音优势,在跨媒体、跨平台传播环境中,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为满足受众的良性需求提供有效的内容产品。可以说,“私语广播”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和市场开发空间的。

    (一)国内性教育和性关怀领域现存结构性短板

    近年来,随着国人视野的不断开放,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对涉性话题有了更大的包容度,但相比西方成熟社会,国内的性教育和性关怀还是相对滞后的。对于满足广大群众基本的知识需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国内性教育发展水平与现实需求的发展不同步

    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于2016年初发布《2015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将这一报告的调查结果与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设定的性教育目标进行比对可以发现,我国的性教育是严重滞后于客观现实的,这导致了青少年在性经历上的“无知无畏”,甚至引发若干社会问题。而与联合国2009年发布的最新版《国际性教育指导》手册中给12-15岁青少年设定的性教育目标相比,中国版的性健康教育目标更多涉及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极少涉及安全意识和防范方法等内容。中国在性健康教育上更多注重知識教育,而如何让知识转化为性安全意识,仍需时日。其实,不论是性知识还是性安全意识和方法,都是“私语广播”节目中应特别注重的题材。以此作为节目内容的主要价值定位,有助于弥补青少年性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

    2.对老年人的性关怀存在结构性短板

    医疗条件与生活质量改善、空巢老人增多,都使得老年人的个人生活备受关注。然而,当社会对老年性需求避而不谈,摆出一副“性是年轻人的专利”的模样时,老年人的性权益也就被一点点剥夺了。因此,从合理满足听众收听需求出发,对中老年听众的合法性权益给予适当关怀,是“私语广播”理应肩负起的社会职责。

    (二)大众媒体承担教化功能,锚定教育和帮助的价值定位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大众媒体已成为现代教育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扮演着特殊的“教育者”角色。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知识高速更新,大众媒体对各种信息的交互传播使得人的观念不断进步。大众媒体将更多承担起对社会人群的教化功能,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大众媒体的教化功能体现在对受众的教育与引导上,而“私语广播”的特殊性,要求从业者应更加严格地恪守职业道德、遵从职业操守,将节目的开发与制作严格锚定教育和帮助听众的价值定位。

    (三)“私语广播”契合听众的需求层次

    讨论“私语广播”节目的传播必要性,还可以从人的需求层次和互联网思维等维度加以考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涉及两性话题的节目定位于人类较低层次需求,这是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是其发展的必然性。现在的广播节目被越来越多地开发成为艺术作品,将自我实现、尊重、爱与归属作为选题标准,反而忽略了底层生理与安全的人类需求。生理、安全需求等层次的信息真空,恰恰为“私语广播”提供互联网时代成长的空间。“私语广播”有效契合互联网思维,其节目特质与互联网环境中“自下而上”“以多传多”的涟漪式传播方式完全吻合。

    (四)广播的“私语”特征是两性节目生长的天然土壤

    广播的私密性、陪伴性、类群化特征是声音媒介与“私语广播”节目能够较好契合的主要原因。如此特征也让声音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优质“私语广播”节目成长的温床。

    广播作为声音媒体,具有认知通道的单向度性和单维度性,其伴随式的信息传播形式,持续占用受众的听觉认知通道并激发听众想象,在一定程度解决了两性内容以视觉信号传播的尺度把握问题,使得内容的可控性更高。然而,也正是由于广播的非视觉传播特征,大量超越底线的性细节描述、性药广告等内容流入节目中,此类问题应格外警惕。

    三、“私语广播”的明天:关于节目操盘策略的反思和建议

    不论是传统电台,还是跨平台、多渠道的互联网传播,“私语广播”在节目制作、品牌发展的过程中都应以明确的价值观和稳定的评价体系作为节目开发、制作的基础或蓝图。面对日趋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日渐开放的受众心理以及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爆炸式传播,“私语广播”在内容尺度和语境选择方面都面临着挑战。如何让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与舆论环境的健康稳定相统一;如何在节目中做到观点的适当表达,情节的适度描述;如何有效地引导受众正确的性价值观,这都是在跨平台传播视阈下“私语广播”亟待讨论的“明天”。

    (一)分众·合众——个性尊重与舆论疏导的辩证统一

    基于互联网思维和新的传播模式,“私语广播”节目应做到听众的细分和内容的细分,并充分尊重分众后的受众群体个性。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个体都参与传播过程,个体既是受者也是传者。受者将自己个性化认同的传播内容继续传递下去。社会媒介体系通过公众的交往和互动选择被重新组合,具有共同价值认同的个体逐步聚集,让特定的信息被循环传递呈现指数型的输出和积累。最终,舆论环境形成了分众结果,呈现出各种个性化特质和趋势,这也使得整个社会媒介體系中个体间的平等和自由成为可能。因此,节目选题可以遵循需求层次维度进行细分,划分为“生理健康”“两性生活”“两性心理”“两性情感”等板块。比如:《今夜私语时》的周播编排为:周一为两性热点话题和与恋爱、婚姻相关的“爱情课堂”;周二为两性心理,邀请心理咨询师解答典型案例与问题;周三为两性情感,请嘉宾解答和咨询听众情感问题;周四、六、日为两性健康,邀请医生解答生理卫生与两性保健等问题;周五为大学生版,讨论青少年的涉性问题。网络音频客户端中的《和100个人谈性》节目,涉及面广,包括性少数者、性癖好者、泛性恋者、同性恋者、性瘾者、变性者、被性侵者、性咨询师、性治疗师、性器具师等特殊人群代表的访谈,满足了受众细分后的群体需求。

    另外,“私语广播”节目应坚持群众观点,并严格修正、过滤不良内容,坚持舆论引导,传播正能量。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受众的个性化认同和选择所表现出的“共性”仅仅局限在一个数量有限的群体内部。这个“有限群体”存在于“新熟人”和“渐熟人”所构成的具有共同兴趣、爱好或是共同稳定价值观的共性网格与共性环境中。一旦此共性环境生态失控,就可能在某一节点或环节出现持续累积的恶性后果,并因为共性环境中个体的共同偏好而积累成新的舆论环境。如果不予以有效的干预调控,失控的风险会越来越大。私语广播中,大多数分众话题敏感而尖锐,且有争议性,所以,节目制作者应坚持以合众的力量对分众中的某些不良言论进行修正,形成具有正向力量的舆论场。

    (二)情节·观点——用故事吸引和陪伴听众

    笔者认为,“私语广播”中主持人定位和表达方式非常关键,轻观点、重情节,不说教、为听众讲故事,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对听众温婉的陪伴。这将决定节目是否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和帮助听众的价值目标。

    首先,对于主持人而言,更应注重情节的恰当表述,表达观点尤其要慎重。如果主持人的观点表达太过明显甚至强硬,其结果或使听众认为说教色彩太浓,或使节目过于迎合小众而产生不良的舆论效果。当然,如果内容太过文艺而愈发“行云流水”,缺乏思考,又会沦为“宣扬享受”的怪谈,达不到教育和引导的目的。两性广播节目不能简单迎合听众,温婉陪伴中更要见深度。

    其次,“私语广播”应适当设计矛盾冲突,激活收听参与。“私语广播”往往在深夜或睡前时段播出,此时段听众可以较为专心地聆听节目,有声信息更能激发收听想象。因此,尝试让故事变得有波澜、有起伏,用矛盾冲突去引发听众想象和思考,恰可让节目内容不流于表面而富于深度。除了创设故事中的矛盾冲突,主持人稳定而富于特色的角色定位也可以是节目中矛盾冲突的激发点。主持人和嘉宾可以分别设定角色,根据不同的角色关系,在节目中代表不同听众群的立场进行合理表达,以此引发不同观点的共鸣,达到引导目的。

    (三)语境·价值——回归生活本质,抒写生命哲学

    “私语广播”对性的探讨,应回归到真实的生活语境中。性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和权利,是生活的必要元素。因此,涉性话题的讨论应该建立在对不同声音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真实、客观的表达。回归到真实的生活语境的探讨,是让两性话题引发思考、引起共鸣的必要条件。不假设、不极端、不主观想象,是对探讨者的保护。主持人、专家、嘉宾等发语人作为传者,应尽量缩小传受关系的主体间性,从说教本位转变到交流本位,与受众平等交流,即时互动、及时反馈。

    “私语广播”从业者应当站在生命哲学的高度审视性价值观念。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性的功能认识已经不再停留于繁衍层面。性文化、性科学、性观念必然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公开谈性,不再是禁忌。性学家也系统地研究性学、引进国外理论,建立对性进行评价的价值尺度、理论体系。因此,涉及两性内容的“私语广播”应该从科学、文化、观念等角度,以尊重生活、敬畏生命的高度建立起正确的性价值观,进而影响听众。我们更应站在生命哲学的高度,回归生活语境,去迎接“私语广播”崭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