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反腐倡廉问题

    张玉芬

    摘要:腐败被称为“政治之癌”,是人类社会健康肌体上的毒瘤。从古至今如何有效地遏制腐败都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已经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反腐,可以说反腐的高压态势依旧猛烈,可腐败案件依旧层出不穷,启发我们对腐败执行力度的探索,以及开辟新的思路整治反腐这个重头戏。

    关键词:廉政;反腐倡廉;体制;对策

    在我国的反腐败实践中,最经常使用的廉政措施主要包括社会运动类措施、思想说服教育和法律制度强制约束三种方式。廉政措施方式不同,效果也不一样。总之,建立起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的繁衍滋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只有按照党中央部署,踏踏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够实现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目标,把消极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

    一、中国廉政措施演变

    (一)社会运动类措施

    社会运动类措施,是指通过大规模的媒体参与调动群众,防止腐败的发生,同时对贪污受贿腐败人员惩罚。上个世纪中期后,我国曾多次此开展反腐败群众运动,比如“四清”、“五清”、“三反”、“五反”、“整风运动”等,在不长的时间段内成效显著,使一大部分腐败分子暴露在阳光下,以此抑制腐败的滋生和蔓延。物极必反,随着社会运动的扩大化,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破坏人民内部关系,以至于分不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逢人只说三句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这种廉政措施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二)思想政治教育类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政治观点、道德约束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即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由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构成,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除此之外,社会风气等因素还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微观环境主要指家庭、学校和工作环境。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给人们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人生活在环境之中,都会受到所在环境的直接影响。换句话说,如果良好的意识形态教育发挥作用,纵然存在制度的缺陷,大部分官员依然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廉洁从政。自共产党成立党以来,就一直非常重视意识形态教育,通过严格规范党规党纪,定期在党内开展整风教育,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优秀模范先锋学习,进行廉政思想教育,让腐败失去滋生的沃土。

    (三)法律制度强制性控制类措施

    无可争议,当道德从伦理学和心理学方面来约束人们达不到其应有的效果时,人们对制度对法律的依赖逐渐增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在心理过程,人的“利己”动机是不可根除的,此时通过法律的强制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正确的指导人们有个可以参照的准则,某种程度上稳定其行为动机,进而起到限制官员滥用公共权利的目的。法律制度强制性控制包括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惩罚三种。事前预防通常是防范于未然,从法律制度的建立,对腐败行为严惩不贷,规范官员执政方式。事中监督是指官员在其工作过程中政务透明公开,并接受检查监督机关、媒体或社会大众的监督。事后惩罚应用于对腐败堕落出卖党和国家利益的人进行严厉的惩处,毫不懈怠。廉政问题层出不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然我们探究一下。

    二、腐败问题常见两种表现

    (一)常言道,拔出萝卜带出泥

    若一个萝卜好不容易被拔了出来,竟然光溜溜一丝不挂,一丁点泥巴也不带,事情可就有些奇怪了。“萝卜”好不容易被拔出来了,一度多少有些惶惶不安的“泥巴们”,眼见红日照常升起,外界依旧太平,心理悬着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4]这种结果无数次证明“萝卜包装术”之有效:“萝卜”作为“形象代表”即便被连根拔起,但“泥巴”是出资人,是“经济基础”,第一要保全,第二还要发展,因此他们还要“化悲愤为力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新的“形象代表”,培养新的“萝卜”,把为害一方鱼肉百姓的事业进行到底。诚如最近有人概括的,现在腐败已经 “上了轨道”,一个“萝卜”被拔出了,很快就会有新的萝卜粉墨登场,盖因“泥巴”原封未动,土壤日渐肥沃,俨然已铺就一条腐败轨道,那么忍痛“牺牲”一两个雷政富,即做出了“动真格”“敢拔大萝卜”的姿态,又保全了一大片土壤的繁荣昌盛,岂不是皆大欢喜的一件美事?为什么不把他们彻底清除,要么是担心打击面太大,对“土壤”造成根本性破坏,危害一个地方的“安定团结”;要么是敏锐的觉察到上面有更大的“萝卜”和更坚实的“土壤”,自己如果不识时务,出风头办案,到头来只怕自身难保;究其缘由,要么自己此前曾参与对“萝卜”的包装,自己就是泥巴的一部分,追究下去无异于自取灭亡。笔者认为拔出一两个“萝卜”,带起了一两块“泥巴”,已经远远不够了,该换“泥”了。

    (二)房产开发,一开就发

    据测算,北京市目前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畸高,有的已超过了100%,而香港是10%-12%,在世界上要算很高的了,澳大利亚的悉尼仅为6%,新加坡是5%,日本则普遍只有2%。专家指出,北京市的房地产回报率如此之高,固然与销售兴旺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政府没有参与土地一级市场的开发,而是直接出让土地或毛地,只能得到10%的土地出让金,而60%的土地增值费就活生生的被开发商给拿走了……大量事实证明,在一些地方房地产开发的热潮中,几乎每一个项目都存在者“猫腻”。几乎每一个开发商都与政府部门的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的开发商通过种种“公关”行为与某些要员打得火热,有的开发商是某些要员的七大姑八大姨,有的开发商则是某些要员的直系亲属,甚至要员自己干脆就是该开发项目背后的“董事长”!

    综观上面的几件事,我们不禁疑虑,从建国至今我们一直反腐,为何却越反越腐?那么多的教训为何还是让那么多人“义无反顾”的跳火坑?中国怎么了,我们该如何去拯救那些腐败分子,挽回国家财产?

    三、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

    2010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原则》,是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反腐倡廉制度重在执行,说到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谈谈深圳市原市长许宗衡。经中央纪委调查,许利用职务之便,收受巨额贿赂,为其亲属从事经营活动谋取利益。人们发现,他有一个特点:当面讲“反腐败”,背后却违反制度规定搞腐败。在近年来的反腐败斗争中,类似许宗衡这样的“双面贪官”落马的已不是个案。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反腐倡廉制度约束的重点是领导干部,而掌握和行使权利的主要是领导干部,也就是说,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各项反腐倡廉制度。论语中有句话,叫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拓宽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渠道,发挥网络的有利作用应对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网络用户使用量逐年增加,十八大以来通过网络实名举报落网的官员一大批,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网上发表个人意见。“之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4]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社情民意窗口的作用,把它作为重要渠道。互联网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公开透明。

    四、让廉洁成为一种文化力量

    所谓廉政文化,使人们关于廉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方法和社会评价。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廉政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民众对于“廉价政府”与“廉洁政府”的共识与追求。[5]廉政制度是外在约束使人“不敢贪,不敢奢”,而廉政文化是内在约束使人“不想奢,不愿贪”。文化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处不在,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瑞典、挪威、芬兰等北欧国家腐败案件发生率低,其中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是重视崇廉尚廉社会风尚的培育。古语说的好,“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故其本”。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都告诉我们,制度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建立在人们理性之上的自律意识确实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一道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道德和文化防线。

    反腐败是一项艰苦工作,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场激烈斗争。而且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长期的文化争夺和复杂的心理较量。反腐败工作非常艰巨、艰苦、艰难;反腐败斗争及其尖锐、复杂、激烈,甚至是你死我活,要流血牺牲。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腐败与反腐败这场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生死较量。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4月10日,警告全党: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经济犯罪,就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1989年邓小平同志提醒全党:“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6]陈云同志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执政党的党风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7]江泽民同志指出,反腐败是一场政治斗争。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在中纪委第五次重要会议上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如果不坚决反对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听任腐败现象在党内滋生蔓延,就不可能取得政权,即使取得政权后也不可能保持政权稳定。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的指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党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这使我们党和国家及每个党员干部面临严峻考验,能不能经受住这场生死存亡考验,关键在于能不能消除腐败,搞好党的自身建设,永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倪星.试论中国反腐败方略的系统设计[J].政治学研 究,2003,(4).

    [2]《反腐倡廉10个热点问题》读后感百度文库互联网 文档资.(http://wenku.baidu.c)2012-11-21.

    [3]孔子.论语.子路篇[M].

    [4]王充.论衡[M].

    [5]黄存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度反腐探析[J]. 大连干部学刊,2010,(11).

    [6]孙粤文.邓小平政治发展思想内涵分析[J].北京工业 大学学报,2005,(9).

    [7]石毅.执政党的党风问题论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J].2005.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