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的实践探索

    刘新蕊 徐昌 王喆

    一、“学院制”软笔书法课程共享的实施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近年来,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在2014年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1]。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首次以专题形式阐述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中央文件。该文件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2]。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和应用,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动笔书写”的机会减少,接触“软笔书法”的机会变得更少,书写能力有所削弱。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13年出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特别强调了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3]。开展书法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和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北京市东城区(以下简称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汇聚着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2019年召开的东城区教育大会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与特色,坚持“五育并举”,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书法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途径之一,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自2011年起,书法课程已经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必修课程,但实际调研发现,东城区师生对于书法提升类课程依然有较大需求。这一方面归因于东城区师生对于书法这类传统文化课程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则归因于现实中这类课程资源存在的不均衡、不充足等问题。不均衡主要体现为师资、教材的不均衡,不充足则主要体现为有些学校存在课程数量相对不足的情况。在学校课程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一些家长为了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不得不选择给孩子报校外培训班。

    基于上述背景,东城区依托“学院制”课程,设置了软笔书法提升课程,并在区域内共享。该课程的实施不以营利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课程供给不足的问题,满足了学生、家長对特长培养的需求。

    二、“学院制”软笔书法课程共享的探索实践

    1.课程共享主体

    为解决区域优质课程资源供给不均衡、学校课程供给不充分、学校课程建设能力不足等问题,东城区自2010年起实施了“学院制”综合改革,通过“区域统筹、资源集成、课程共享、学生自选”等举措,面向区域内全体学校、学生提供丰富可选择的课程资源,形成了区域联盟式育人新局面,为教育供需对接提供了区域解决方案。为整体统筹“学院制”课程建设,东城区成立了青少年教育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运行,现已形成了“1+N+8+X”的“学院制”课程供给主体。其中,“1”是指东城区青少年教育学院总院;“N”是指依托东城区校外及直属单位成立的N个专业学院;“8”是指依托东城区职业院校成立的八个学区分院;“X”是指依托部分中小学及社会资源单位(即教育系统之外的教育单位,如故宫博物院等,也包括教育机构等)成立的若干个课程基地。

    基于上述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供给模式,东城区青少年教育学院得以充分整合利用各供给主体的资源,并通过遵循教育资源课程化、课程资源优质化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一系列丰富而优质的“学院制”课程,并进一步将这些课程输出给学校和有特定需求的学生。这一创新模式的实践探索打破了传统的校际壁垒和教育系统内外壁垒,通过将优质课程资源在区域内共享,促进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本文提到的软笔书法课程便是东城区青少年教育学院统筹、输出的“学院制”课程之一,由其联合课程基地校、社会资源单位组织实施。

    2.课程共享对象

    本着教育公平公正原则,东城区青少年教育学院总院面向本区内全体学校进行招生。招生对象为热爱软笔书法、在书法方面学有所长且有强烈学习需求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一部分人曾接受过相关训练,甚至在比赛中获得过奖项。开设此课程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需求,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开辟新的通路。目前,区域内已有一百余名学生参加了“学院制”软笔书法课程学习。

    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应当发挥普及和引领作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皆强调,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基于此,东城区青少年教育学院在面向区域内中小学生共享优质课程资源的同时,还面向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共享课程,开设了教师“学院制”软笔书法课程。目前,区域内已有来自三十余所中小学的四十余位教师参加了“学院制”软笔书法课程学习,主要涉及书法、美术等学科教师。

    3.课程共享路径

    (1)基于课程需求开发课程资源

    东城区青少年教育学院总院在前期进行了需求调研,基于学校和学生需求及课程总体发展目标定位课程需求。一方面,总院面向专业学院、学区分院、课程基地校征集课程,由这些单位进行课程申报,然后总院组织有关专家对课程进行评审,保证课程质量过关;另一方面,总院积极开发、引进教育系统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于东城师生。在此过程中,东城区青少年教育学院对外来社会教育单位的教育资质进行了充分调研、把关,确保课程质量的优质性。

    当前的“学院制”软笔书法课程由课程基地校之一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申报,该校为区域内学生提供基础性的软笔书法课程。总院在充分调研社会相关教育机构的基础上,选择了北京市明德书院作为软笔书法课程的校外教育资源单位,为区域内学生提供高阶软笔书法课程,同时为区域内教师提供相关培训。因此,“学院制”软笔书法课程是整合系统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结果。

    (2)将课程资源与学校(学生、教师)充分对接

    东城区青少年教育学院总院将申报、审核通过的课程纳入“学院制”课程目录,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面向全区中小学校发布课程,由学校和学生根据个性化需求选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线上”是通过东城区青少年教育学院课程平台发布课程,或以发布通知的形式,通过东城区教委办公网告知学校相关课程信息,面向的是东城区教育系统全体中小学;“线下”主要是通过调研,对接学校、教师、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其提供精准的课程资源,通常面向的是特定的学校和学生。

    东城区青少年教育学院实施的“学院制”软笔书法课程,一方面通过东城区教委办公网发布课程信息,由各学校推荐适合的学生和教师参与学习;另一方面,也吸纳有特定学习基础和较强学习需求的学生参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课程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师生群体中产生了良好的“口碑效应”,吸引了更多师生参与课程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青少年教育学院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

    (3)延续“教师-学生”课程共享的路径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其知识储备和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学院制”软笔书法课程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书法传承的“种子”作用。书法专业的教师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回到所在学校后能够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更多人受益;其他学科教师通过学习也掌握了部分书法写作知识与技巧,提升了自身文化素养。王文静教授在《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好老师”》一文中强调了对教师进行优秀文化熏陶的重要意义[4]。通过学习,教师也会根据对所学知识的所思所感,使情感得到升华,影响更多学生。这也是当前课程共享的一种延伸。

    4.课程共享内容

    (1)环境共享

    首先,书法教育属于艺术教育范畴,对学习环境的要求与传统科目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营造生动的书法课堂[5]。“学院制”软笔书法课程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和北京市明德书院开设,前者是一所美术特色学校,后者是以书院形式存在的传统文化教育单位,两个单位都具备浓厚的艺术教育气氛,墨香四溢,能给予学生环境熏染,使其沉浸于“笔墨纸砚”的氛围之中。

    (2)师资共享

    在师资构成方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基于学校自身特色和定位,配有专业的书法教师,能够为来自东城区各中小学校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服务。北京市明德书院作为书法家赵普老师的工作室所在地,也拥有得天独厚的书法教育师资。一方面,赵普老师及其弟子会亲自指导来此学习的师生;另一方面,书院聘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参与教学。可以说,在师资方面,“学院制”软笔书法课程实现了优质和共享的双重目标。

    (3)课程内容共享

    由于学校教育受到课时、师资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学生在软笔书法课程上学到的内容有限,教师参与相关学习的机会也很少。借助“学院制”软笔书法课程平台,师生可以接触到较为系统、专业的软笔书法训练。课程内容包括书法基本技能教授,使师生通过临习《乙瑛碑》等碑帖,习得传统士人书法执笔、写字(入、运、收笔)、用墨等方面的技巧,同时树立对书法的正确认知和理解,培养对这项文化的热爱之情。此外,在教师课程中还增加了有关《书论》内容的讲解,对书法学习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5.课程共享效果

    为了解“学院制”软笔书法课程实施效果,东城区青少年教育学院通过发放问卷、访谈等形式对部分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21人)、学生家长(12人)及教师(11人)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100%的学生“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课程学习使其自身艺术素养得到了提升;85.7%和9.5%的学生“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课程学习使其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得到了提升;81.0%和9.5%的学生“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课程学习使其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在参与调查的12名家长中,100%的家长“非常同意”课程有利于提高孩子的个人素养,并表示对课程的开设很满意;100%的家长“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课程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在参与调查的11名教师中,90.9%的教师认为书法培训很有意义,并表示想继续参加课程学习。

    在访谈中,有学生表示:“书法课程学习使我收获了许多,提高了我的审美素养,丰富了我的书法知识,提高了我的书写水平。我希望以后能继续练习书法。”也有学生表示:“以前我只会写欧楷字体,参加了‘学院制软笔书法课程后,我学习了隶书,懂得了隶书笔画的奇妙。”有家长表示:“通过学习‘学院制软笔书法课程,孩子学会了静心、踏实,比之前更能够认真对待学习了。”参与课程学习的教师也纷纷表示,通过学习“学院制”软笔书法课程,个人业务水平及文化修养都得到了提升。有位书法教师表示:“课程设置让来自各个学校的老师们相互交流、学习,在分享书写和教学经验的过程中得到了共同成长。”

    三、关于“学院制”软笔书法课程共享的思考

    北京市东城区“学院制”改革通过整合、共享区域优质课程资源,为推进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范式,并且促进了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应运而生的“学院制”课程,作为共享的载体,正在惠及全区越来越多的学校、学生和教师。其中,“学院制”软笔书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对国家日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背景的响应,是东城区“学区制”改革、发挥区域特色与资源优势的成果,亦是通过精准对接师生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有效路径。这种课程共享实践模式可为其他地区课程共享的实践探索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2014-03-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2]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EB/OL].[2013-01-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301/t20130125_ 147389.html.

    [4]王文静.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好老师”[N].中国教师报,2016-09-14.

    [5]胡启伟.高职院校书法欣赏教学案例分析——书法教学中情感教学的思考[J].才智,2012(20):265-266.

    (责任编辑? ?姚力宁)

    作者简介:刘新蕊,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教育学院教师、研修员,E-mail:1750988510@qq.com(北京,100062)

    徐昌,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研修员,E-mail:xcahnu@163.com(北京,100062)

    王喆,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教育学院教师、研修员,E-mail:wangzheicc@163.com(北京,100062)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青年专项课题“区域均衡发展视角下学校课程共享问题研究”(课题编号:CDCA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