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振兴需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阮岳英

    摘 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当前,中国农村已形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农业和农村政策体系框架,形成支农惠农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开拓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本文就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方法措施进行初步分析讨论,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型农民;农村经济

    人才是一切行业发展的基础,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对于一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与作用。这一点放到农村经济发展中也很适用,只有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全面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才能带动农业生产力的快速提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现阶段,农民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致使农村产业结构不能及时作出调整,延误了新型农村的建设发展,进而使农村经济发展放缓。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满足建设新型农村的基本需要。与此同时,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正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建设发展的基础保障

    若想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就需要迎合市场发展规律,以带动农副产品打开销售路径,提高经济收益。其中对农村产业进行合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保证农业向现代化转变。当前,农业经济结构主要由粗放式的经营方式转变为集约式的经营方式,增长方式也由过去外延式数量上的扩张逐渐转化为内涵式质量的加强,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农业生产队伍中来,这使得各种农业生产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进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而这需要大量专业化人才加入到其中,他们会根据市场发展趋势,选择优先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农业产品,进而将农业生产方式推向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中去,进而起到扩大农村产业规模,提升农村产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减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人口流向主要趋向于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这直接导致农村常驻人口急剧下降。这间接导致农村教育资源短缺,农村人口无法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加上一些保守思想仍然盛行,致使农民综合總之普遍较低。农民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影响了农民理解和接受现代科技,更别提在农业领域运用现代科技提高劳动效率。没有优质人才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使农业生产技术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换代,致使农村生产力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要,这进一步拉大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民平均收入较低,又加重了农村人口的流失现象,形成了恶性循环。想要改变这一现象,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为农民创造经济收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使其掌握更多专业技术提升滋生优势是极为关键的。因此,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培训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重要举措,可以从根源上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开拓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中国的发展必须立足农村现实,农业稳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问题依旧存在,由于历史上所形成的制度与体制障碍,农村的落后与贫穷、愚昧和偏僻、偏执与保守,与城市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反差。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开拓发展的新途径,改变发展的新做法,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转变农民固有观念,使其能够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新模式,“三农”问题的真正解决才有希望。

    二、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一)组织方面的保障

    要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首先要有政策支持。应予以基本的政策保障承担起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领导、组织的工作责任。这项工作有着显著的公益性质,而公益性质的工作需要政府带头组织社会各界力量来做好,并推广下去。在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做好相关策划工作,组织实施,并将其纳入新型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当中,创建多样化、多层次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格局。其次,激发农民的主体性。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体,农民如果在思想上认识不清,“三农”问题便不能解决。要加强农民组织性,在农村发起相应民间组织,并给予发展空间。同时,加强对农民的专业指导,使其自发建立合作社,增强农民的抗风险能力。较为成熟的农村民间组织可以提升农民的组织性,也可以分担市场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这对新型农村建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物质方面的保障

    集体经济薄弱一直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犹为突出。微弱的集体经济难于支撑起农民自我教育的小伞。为此,在“三农”的投入上需要重视对农民教育的投入,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资金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才能促进新型农村建设能够快速积累新型农业人才,帮助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智力方面的保障

    利用好下乡大学生的智力优势,建立更加适合下乡大学生发展的工作环境,以此来吸引大学生来到农村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多的专业知识,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做好智力保障。在下乡大学生的队伍中尤其要关注返乡大学生群体,政府部门要鼓励农村大学生返乡,利用科学文化知识为家乡做出贡献。上文提到农村常驻人口流失严重,一部分原因就是农村青壮年通过高考走出农村,使自己从农村人变为城里人,自此不再回到农村。长久以来农村涌向城市的青年学子越来越多,在接受优质教育后,很少有人会返回家乡,参与家乡建设。这就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停滞,农民生活水平无法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许多年轻人因生活压力过大,选择回乡发展,在这种趋势下,各地乡镇政府要积极做好乡村环境建设工作,为返乡学子的发展做好基础保障,使其投身于家乡的建设发展工作中。另外,各地乡镇政府也要与本地在城市中工作的人建立一定的联系,借助其在城市工作的优势,为本地发展带来一丝新的生机。总之,各地乡镇政府需要想方设法将优质人才引入到新型农村建设中来,依次加快工作推进进程。

    (四)培訓方面的保障

    1、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培育规划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也是一个涉及多个主管部门、多类培训机构的框架体系。为了保证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能够有效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必须由上层组织向下兼容。在顶层制度设计方面各级政府需要根据实际发展需要来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做好中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之间的衔接。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中可以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发达国家的许多成功案例都是在由政府主导、农业学院为培训主体,社会培训机构以及相关农业推广机构作为辅助的培训体系下出色的完成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基于此,我国在制定顶层设计与培训规划工作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各级政府需要根据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自身规模,制定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现状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计划与制度,以此来保障培训的效果。二是各级政府需要合理配置培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以专业职业教育机构为主,社会培训机构为辅的培训体系,合理布局,按照当地农业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培训计划,促进各类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源充分互补。

    2、明确培育对象,完善培育内容和方法

    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在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过程中,农民是主体也是受益者。因此结合战略实施要求,在培训过程中需要对培训对象进行明确,针对不同对象完善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具体来说,培训机构在开展工作前需要对农民的实际需求展开广泛调研,在进行具体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以及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出符合农民需求的培训方针与培训内容,明确不同农民的培训目标。另外,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需要充分考虑新兴职业农民培训的普遍性与差异性,各类培训机构在师资配置方面,可以与农业院校、农业服务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合作,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满足不同农民的个性化要求。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是一切生产要素的基础,只有源源不断的流入新鲜血液才能使各个行业焕发活力,新型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同样适用这一道理,只有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充实农村优质人才基础才能使新型农村建设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就目前而言,新型农民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为之付出努力,为新型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吕莉敏,马建富,陈春霞.基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18(03):14-17.

    [2]闫宗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困境[J].甘肃农业,2020(12):112-113+119.

    [3]孔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6):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