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陈和景 劳家畅 蔡白连

    

    【摘要】目的 探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中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从我院挑选203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01,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应用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和观察组(n=102,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应用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血脂水平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發生情况。结果 和治疗前作比较,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均降低,观察组在治疗后各项血脂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应用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优于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改善了患者的血脂水平状态,但也会增大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所以建议在保证治疗效果的情况减少阿托伐他汀的使用量。

    【关键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冠心病;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1..02

    冠心病属于慢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是导致心绞痛的重要原因[1]。若采取治疗措施不及时,则可能导致患者病情持续发展,演变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导致患者猝死[2]。目前,对冠心病实施治疗时,多采用阿托伐他汀,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对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活性产生抑制[3]。然而,有关阿托伐他汀的具体用量的研究仍然较少,而为进一步明确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从我院挑选203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予以了探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从我院挑选203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01,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应用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和观察组(n=102,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应用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有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为(56.91±5.01)岁,病程1年~13年、平均病程(5.81±3.11)年;观察组有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49例,年龄44~74岁,平均年龄为(57.21±5.71)岁,病程2年~13年、平均病程(5.91±3.2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常规资料,无显著性统计学价值,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降压、抗凝以及吸氧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应用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应用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患者均1天治疗1次,持续治疗8星期后对疗效实施评价[4]。

    1.3 观察和评价指标

    持续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心律异常、血糖异常、肾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以及肌病和肌痛等)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血脂指标主要可分为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测定方法主要为分别抽取20 ml空腹静脉血,以每分钟4000的速度进行5分钟的离心处理,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实施测定[5]。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血脂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各项血脂指标和治疗前作比较,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均降低,观察组在治疗后各项血脂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100例中,心律异常5例、血糖异常2例、肾功能异常2例、肝功能异常2例、胃肠道反应5例、肌病和肌痛5例,观察组100例中,心律异常7例、血糖异常2例、肾功能异常2例、肝功能异常5例、胃肠道反应5例、肌病和肌痛7例,在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观察组发生率略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临床中冠心病属于一种内科常见病症,具有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且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诱发冠心病的原因可分为多种,其中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严重缺氧为主要原因。冠心病病情发作时,全身乏力、心悸、胸部闷痛为主要临床症状表现,若病情较为严重,则可能诱发产生心衰、心律失常,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6]。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获知,各项血脂指标和治疗前作比较,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均降低,观察组在治疗后各项血脂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心律异常、血糖异常、肾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以及肌病和肌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观察组发生率略高,分析原因:目前,对冠心病实施治疗时,多采用阿托伐他汀,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对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活性产生抑制,继而有效降低了人体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最终起到了促使血清胆固醇浓度降低的作用,同时他汀类药物对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具有促进作用,有效促进了机体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应用阿托伐他汀时,其具体用量仍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在大剂量应用阿托伐他汀时,则可有效降低血脂的危险因素,继而对冠心病具有较好的预防和降低作用,同时可对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起到较好的改善作用,并且有效减少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应用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优于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改善了患者的血脂水平状态,但也会增大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所以建议在保证治疗效果的情况减少阿托伐他汀的使用量。

    参考文献

    [1] 孙晓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6):15-16.

    [2] 张爱琴,周淼英,张冬菊.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不良反应的临床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9):85.

    [3] 董翠英.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不良反应的临床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1):93-94.

    [4] 贺 伟,屈改艳,蔚彩艳.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0):167-168.

    [5] 林永阳.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不良反应的临床探讨[J].海峡药学,2017,29(09):118-120.

    [6] 胡燕枝,钟 艺.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23):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