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中彰显党报的责任与担当

    郭如琦

    

    【摘? ? 要】面对15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合肥日报》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全员上阵,科学调度,统筹协调,对“巢湖保卫战”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采访报道。文字、图片、视频等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小程序、报纸等载体上融合发力,防汛抗洪“组合拳”报道彰显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关键词】媒体融合;党报;责任与担当

    今年梅雨期间,合肥市的降雨量、入湖河流水位、巢湖水位均突破历史极值。巢湖的水位更是150年未遇。从7月下旬开始,全市防汛重点由城区防涝急剧转为巢湖保卫战。巢湖的安危,直接关系着800万合肥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汛情发生的同时,《合肥日报》关于这场“巢湖保卫战”新闻报道的“战役”也同步打响。

    一、及时发声,“权威声音”稳人心

    险情就是命令,行动体现担当。汛情发生后,《合肥日报》立刻组织应对,派出多路记者,分赴市区、肥东、肥西、巢湖、庐江等防汛一线进行采访报道。其中,在汛情较为严重的肥东、肥西、巢湖、庐江均实行“1+1”驻地采访,即一名文字记者加一名摄影记者24小时蹲守,有险情发生第一时间赶往现场,采写文字稿件,拍摄图片、视频等。自7月16日起,报纸连续开设“全力以赴打赢防汛抗洪抢险硬仗”专版,新媒体增加发布频率,全天候多平台滚动发布信息。

    党政活动及时报道,防汛抗洪部署及时传遞,“权威声音”让市民了解最新、最准确的汛情发展。汛情期间,合肥日报公众号经常当天甚至连夜推出省市领导一线指挥防汛抗洪工作的重要新闻,及时报道省市领导对防汛抗洪抢险的指示、部署,做到当日时政要闻当日发稿。例如:7月22日夜至7月23日凌晨,连夜推出了《情牵大汛,省委书记再次来到合肥》《省长李国英召开会商会,紧急部署调度巢湖流域防汛工作》《巢湖告急!虞爱华:全力保巢湖安澜,保干线畅通,保群众安全》等报道。

    对于汛情中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本报记者也第一时间联系专家进行采访,用“权威声音”答疑解惑,迅速回应社会关切。比如在7月28日,合肥日报公众号及时推出稿件《当下你最最关心的三个问题!听巢湖研究院专家细细道来》,文中梳理出群众普遍关心的为什么今年巢湖水位会如此之高,我市正全力采取哪些措施做好巢湖防汛以及后续防汛工作该如何开展等问题并进行详细解答。

    及时、公开、透明的信息不仅化解了公众的焦虑情绪,安抚了受灾群众的心理,也更加稳定了汛情、灾情期间的民心,增强了信心和勇气。

    二、全员上阵,“统筹联动”合力强

    在这场“巢湖保卫战”新闻报道中,《合肥日报》高度重视,汛情发生后,迅速启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的值班模式,采编人员全部上阵,前后方协调联动,在报纸、新媒体刊发大量的文字稿件、图片、视频,防汛抗洪报道呈现快速精准、立体直观、全媒体传播的特点。

    每天一线记者都会将最新采写的稿件和拍摄的图片、视频等发在“日报融媒体群”中,让报社领导、其他记者、编辑了解有关汛情的最新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后方新媒体编辑人员通过集纳、组合的方式,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策划专题报道,及时制作新媒体稿件。比如,反映帮助群众转移安置的稿件《为了安全!转移!转移!》《抢“救”葡萄!》;反映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抗洪抢险的《“有我在”!》;反映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我是党员,我不上谁上”》。这些稿件,生动直观地呈现了防汛抗洪抢险现场的情况,体现了合肥各地干部群众在防汛抗洪抢险工作中的责任与担当,记录了合肥防汛抗洪一线的感人瞬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防汛抗洪报道中,各县区的统筹联动,通讯员的积极参与,也为丰富报道内容,增强宣传合力效果贡献了力量。

    7月21日《镜界》图片专版《向水而行 温暖人间》和7月26日的微信海报新闻《叔叔,您慢点吃》,都采用了通讯员的图片,来稿的图片新闻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将这些优秀的作品集纳进视觉专题,或制作成封面海报,其效果更具视觉冲击力。

    三、多管齐下,“融合发力”打胜仗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融媒体以发展为前提,以扬优为手段,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互为整合,互为利用,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1]

    在“巢湖保卫战”报道中,《合肥日报》将各类新闻产品的价值做到“最大化”,在满足不同受众阅读需求的同时,力求将传播效果做到最佳。

    一是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制作出大量适合微信平台传播的图解数据、图片新闻、短视频新闻等,第一时间发布重要信息。

    7月20日,巢湖市夏阁镇河水漫堤,造成多处低洼地段积水,当地消防救援人员、公安干警等立即参与到转移受困群众的救援行动中来。驻守在巢湖的记者立刻奔赴转移救援现场,抓拍救援中的人物特写,并以图片+简单文字的形式快速传至“日报融媒体群”。后方新媒体编辑在第一时间制作成《紧急救援!》的海报,并在相关微信群推出,记者在朋友圈转发出去,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7月27日,为了直观地展现“关键之时 果断之举”的具体内涵,新媒体编辑制作了“图解数据”海报。将“15亿立方米”的蓄水量用图形进行阐释,受众观后一目了然。

    这种海报式的封面新闻文字精炼,图片生动。在防汛抗洪的特殊时期,一张图片便可以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再搭载上新媒体平台,不论是对传播者还是受众,传播和接受的效果都是俱佳的。

    二是注重报道的现场感与互动性,充分发挥采编团队的专业优势,用以记者为第一视角的图片、视频呈现现场,强化新闻的临场感,让报道更加生动、鲜活、丰满。

    在媒体融合时代,地方党报的记者、编辑,都在快速转型,积极应对和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合肥日报社,无论记者还是编辑,都是“多面手”。越来越多的记者拿起笔就能写、举起手机就能拍、对着镜头就能讲、拿起话筒就会说,逐渐成为全媒体记者。

    在这次主题报道中,很多短视频中记者都出镜发声,通过带入的方式让受众身临其境,强化了报道的互动效果。

    7月30日,一则33秒的短视频《小伙子,你多大了》让人感动不已。视频很简单,也十分直白。记者在防汛抗洪抢险的最前线,问了战士们同样的一个问题:“小伙子,你今年多大了?”战士们回答到:“我今年20岁!”“19岁!”“18岁!”记者的现场提问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切口,却触动着很多家长特别是孩子在军营的家长们的内心,这些小战士很多有着青涩的面庞,在父母眼中还是孩子,但是在洪灾面前,他们却以有力的臂膀筑起防汛的铜墙铁壁。

    不少受众看后都发出感慨,纷纷在后台留言:“儿子加油,人民子弟兵加油,做爸妈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辛苦了。”“儿子锻炼也是成长,妈妈为你感到骄傲,加油!”,这则短视频产生的互动效果十分显著。

    三是推出图片专题,用图片讲述故事。图片是版面的眼睛,图片不仅仅是点缀版面的工具,也是把信息直接、及时地传送给读者的重要手段。图片专题是新闻摄影的一种报道形式,它通过多幅图片,用精练的文字讲述一个故事,细致地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及事件的来龙去脉,揭示其内在的思想内涵及社会意义。[2]

    《合肥日报》在“巢湖保卫战”报道中,除了每日在报纸上大量使用单幅图片或组图外,还适时策划图片专题,聚焦防汛一线和灾后重建工作,配合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用现场多图直观、具体地呈现报道内容,减少大段落文字的使用。

    7月21日,险情发生之时,《镜界》推出图片专题《向水而行 温暖人间》,记录了各地干部群众积极投身防汛抗洪抢险的瞬间。8月2日,在抗洪抢险取得阶段性胜利之时,推出图片专题《巢湖保卫战 请记住这些让我们感动的瞬间》,回顾了在紧急关头,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公安民警、基层干部第一时间投入抢险、临水而战的感人时刻。8月19日,当洪水漸渐退去时,《镜界》再次推出《水退人进“五抢忙”》,用图片讲述我市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积极组织开展灾后重建和生产自救,迅速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故事。

    不同阶段图片专题的推出,一方面是用精彩瞬间记录了历史,形成视觉合力,给受众以更直观、更强烈的视觉冲击与震撼;另一方面,也让图片新闻的整体报道有了连贯性和完整性,在各个时间段都有所呈现。

    结语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洪涝灾害来势汹汹,在“巢湖保卫战”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合肥日报》以文字、声音、画面还原汛期的惊险与艰难,多角度发起融媒互动,呈现抗洪背后的感人故事,充分彰显了党报的责任与担当。报道中,用“权威声音”为群众答疑解惑,稳定人心;用“统筹联动”的方式把握大局,呈现最佳的传播效果;用“融合发力”的方式,对受众渴望的新闻事实实现“全景呈现”和“实时呈现”。可以说,《合肥日报》全员上下以实际行动在“巢湖保卫战”新闻报道中奏响了一曲强音,体现了新型主流媒体的价值与担当。

    注释:

    [1]刘洁吟,张喻澍. 融媒体环境下党报的提升空间与发展前景[J].新闻研究导刊,2017(09).

    [2]李华.以图片专题讲好故事——以《哈密日报》图说新闻为例[J].中国地市报人,2019(11).

    (作者:合肥日报摄影部记者)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