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 循理求通

    

    摘 要: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许多专业人员和素质学者在教学当中,对小学数学命题的改进有了足够的重视。小学教学改革的推进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命题的改革,强调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数学命题当中凸显“人文性”“内容联系实际性”“体现生活”“重视内涵教学”“价值教学”“创意性”“开放性”等理念深入人心。基于这些方面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度思考、循理求通。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思考;命题

    随着课改的深度推进,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人们重视实践与价值观的培养,而不重视成绩和教育结果的重要性;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的实践转化和运用能力;强调关心科技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基于这些对教学的要求,在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虽然《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使用多年,教学也逐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方面过渡,即便这样,应试教育仍旧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方式。

    一、 小学高年级数学命题的提出

    (一)社会发展需要

    当前,全社会进入了高度开放的信息时代,需要高度复合且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民族的振兴在于教育的发展,教育要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对人才的需求要求重视人才的培养,当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重点在于学校教育的改进,命题对教育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调控作用,在这个背景下,要求命题改革应该顺应时代教育的发展,命题改革教育的开展,应该走在教育改革之前。

    (二)课程改革需要

    命题改革是课程改革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课程改革应该呼吁数学命题改革进行必要的改进创新发展,从而适应课程改革这一标准。在《数学课程标准》当中,强调评价的内容在于指向数学任务、数学活动,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数学意识、实践活动的培养。由此可见数学命题改进是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条件。

    (三)学生的综合发展需要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材在不断改变,而学生是跟随时代成长起来的一群新时代学生,学生对严肃、冷峻、呆板的命题形式不感兴趣,相反轻松且活泼的命题能够让学生有更好的心态去学习,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先进的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先进意识,要培养學生的主动积极性、实验性、推理性等。因此从学生的自身发展来看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国内对数学命题方面的研究

    为了解“小学数学命题改革的趋势与策略”在教育领域内的研究发展现状,研究发展趋势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对国内统一领域内进行研究,教师们比较重视命题形式的新颖、有趣、语言的童趣和人文化,能很好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对教材知识体系的全面了解和把握,导致在命题的时候很随意,将不同的知识点东拼西凑出来,试题之间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板块与板块之间缺乏合理的标准,最终考试结果出来之后,学生并没有太多压力,而且处理形式简单,没有发挥出实际的价值和效果,而且由于国内长期以来研究经验不足、理论积累不够丰富,在命题上面存在缺陷。基于这种情况需要根据发展实际做出改进。

    对于理论构建的依据,首先,重视师生共同成长的理念。因为学习本质上是一个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世界的理解。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数学的命题需要考虑教师的角度,也需要考虑学生学习的目标。其二,重视学生认知发展。认知理论需要符合学生的发展,只有符合学生的发展,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才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鼓励学生运用新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因此,数学命题仅仅是考虑命题的科学性,同样也要考虑艺术性。其三,重视新课标理念,命题的主要目标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激励其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态度,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命题作为一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三、 深度思考,循理求通——浅探小学高年级数学命题策略

    (一)凸显语言人文性

    对数学的人文性的认识,需要从《数学课程标准》出发,其中认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是组成现代文明的重要部分。认识到数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能够体现与反映出参与教学人员的价值观念和取向等,能够培养人的思想和观念,在这种具备新思潮和新理念的背景下,数学命题实践更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大限度凸显出人文性。比如对某份试题的题目表述:“用心思考、正确填写”“反复比较、慎重选择”“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等可以看出,这些命题是根据传统“选择题”“填空题”“应用题”做出创新之后的命题,在字里行间都展示出了对学生的关爱,体现出对学生的重视,学生能够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完成学习做题,这是体现出人文性的一方面。

    (二)凸显素材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重视经验教学,强调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强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确定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这在新时期是新课标改革的重点。如果数学教学离开了生活实际,那么学生理解的数学会失去根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不深刻,数学的教学就成了一种并没有根据的学习。命题人员需要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到生活当中去。命题实践当中必须要重视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尽量选择现实,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当中的素材,精心设计题材让学生加强对现实人物的认知,积极扩展思路扩展视野来促进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命题的选择尽量选择人们常常看到并且很容易忽视的一些物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身边看到数学问题来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用来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体现生活兴趣:

    题目1:

    直播带货是近期一种非常火热的消费形式。带货,也就是带火、带活,把消费带火起来,也让经济活起来。下面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走进直播间。体验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时尚购物的乐趣。

    在直播主播选拔比赛中,五位评委分别给四位参赛选手打分如下:

    请你采用一种方法给出每位参赛选手合理的分数。并简要说出你的方法合理的理由。

    本题选取源于生活的情境。挖掘生活中有价值的信息编成以“走进直播”为主题的试题,赋予试题生动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将数学意识及严谨规范的态度润物无声地渗透在试题中。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教材目标要求,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

    (三)凸顯解题个性化

    实际上除了重视学生的成绩提升之外,还需要积极发展和重视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着个性的差异。命题中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包含了多元化的解题策略,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发展当中的需求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过程。那么在设计的时候就不应该仅仅是重视对最终结果的评价,而是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思考。

    题目2:快递员派件途中用8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纸箱分别拼出了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这两个图形的体积相等吗?表面积相等吗?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理由。

    本题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道融开放性、创新性为一体的数学问题,不仅考查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概念的理解、公式的应用,还考查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既可以考查“算”的方法:也可以考查“画”的方法:还可以考查“说”的方法:这样的考查,学生经历的是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的全过程,一次全面、深刻的历练,更是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及学习素养的培育。

    (四)凸显内涵情感化

    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观念非常重要,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在设计试题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学生的道德观念、思想价值,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当中,得到思想教育,接受到德育教育的影响。

    题目3:

    芳芳生病住院之后,急需一笔手术费用,班上同学为她组织了一次献爱心的活动。甜甜捐出自己积攒了好久的零用钱,捐出去的钱和剩下的零花钱之间的比例是2∶3,第二天她又去捐赠,这次捐了20元,捐出了全部零花钱的50 %,那么甜甜一共有多少零花钱?

    本题的目标不仅仅是计算甜甜的零花钱多少,更多是在潜移默化当中传递互帮互助的影响作用,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意义。

    四、 结语

    综上,数学学习归根结底是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只有不断总结思考,加强对数学命题的研究和创新,才能将新思想、新理念融入题目当中去,通过有意义有价值的命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循理求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相关策略研究[J].新丝路:上旬,2020(4):1.

    [2]秦旭峰,顾晓东.主体回归: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以苏教版六上“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的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中教版,2018(10):19-20,37.

    [3]曾艳红.深度思考: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关于小学数学思考的深度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25):173.

    [4]夏临.KAP模式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动员策略浅探——以河南汝南和浙江绍兴为例[J].科普研究,2020,15(1):99-103.

    作者简介:

    蔡达娜,福建省晋江市,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西隅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