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理工类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特色路径与实践

    毛国育 李孟玫

    [摘 要]新时代如何改变会计人才培养路径依赖,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交融是会计教育之重要议题。文章以四川轻化工大学为例,反思会计“发展三问”,基于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视角剖析了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指出破解之策是产教融合的“三线三链”特色培养之道,进而以四川轻化工大学改革实践案例探索理工类院校的“业财技”三线合一人才培养体系和“产业链、职业链、技术链”三链交融的协同育人培养路径。实践证明,以创建特色产业学院为新支点,创新实践“三线三链”特色人才培养路径,可以有效培养“精会计、善管理、懂技术”特色鲜明的复合应用型会计人才。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产教融合;会计人才;特色培养

    [中图分类号] F23;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6-0018-05

    大智移云和高质量发展时代迫切需要“业财技”复合型高素质会计人才,以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和价值创造,然而教育界同质化会计人才培养和实务界差异化的人才需求不相匹配,特色会计人才存在结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的产业界对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有所不同,且行业和岗位的差异会影响到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能力、品质、知识方面的具体要求[1]。因此,会计人才的基本特征应该是多元化的,会计人才的共性需求并不意味着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同一化[2]。由此可知,社会需求差异化、不同行业性质和学生个体发展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可变性和多样性。因此,未来会计教育应大力实施供给侧改革,着力疏通产业链与人才链之通道,以培养具有产业特色的会计人才。基于此,站在新的起点上思考会计教育的未来:如何把理工类院校已有学科专业优势转化为会计人才培养竞争优势?如何改变会计人才培养传统路径依赖,闯出特色优势发展的新路子?如何通过产教融合与行业优质资源深度交融实现“变轨超车”?要破解会计 “发展三问”,必须勇于变革与创新,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探索产业界和会计职业界协同育人的新路径,以培养出适应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一、现实困境:同质化培养结构失衡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会计成为一个规模庞大、需求旺盛的 “体面职业”,会计教育也因受惠于此而欣欣向荣[3]。但是会计教育规模扩展之时,人才培养却缺乏特色,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视角看同质化倾向较严重,造成供需结构失衡,竞争力显得不足,这就迫切需要寻求新路径以解决会计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

    (一)专业设置方向雷同

    会计学专业在本科一批、二批、三批的高等学校均有布点,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 620 所院校开设了会计学本科专业、829所院校开设了会计学专科专业,当年共招收会计学本科生98740人、专科生95909人[4]。中國教育在线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理工类院校有197所院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其中有15.74%即31所院校还开设了如中外合作办学、国际会计、注册会计师CPA、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特许管理会计师CI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会计信息化综合改革实验班、会计信息化等专业方向。其中的财经类院校除开设上述专业方向之外还另外开设了一些特色专业方向班,比如上海财经大学开设了加拿大会计班、美国会计班,山东财经大学开设了中新合作班,西南财经大学开设了双语实验班,云南财经大学开设了会计信息系统班、公司金融与财务信息管理班,广东财经大学开设了澳洲CPA班、金融会计方向班,浙江财经大学开设了税务会计方向班、ACA方向班等。由此可见,会计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人才,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4]。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会计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比较凸显,理工类院校有84.26%没有设置具体的专业方向,如有设置也几乎都是方向类似。虽然财经类高校按照专业精深的培养思路设置了众多精细化方向班,但基本上都是向“纯”会计方向拓展和延伸。

    (二)培养目标同质化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关键要素。当前会计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过程中缺乏与产业界和会计职业界的深度交流,造成“千校一面”,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基于此,笔者选择了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16所财经类院校分析会计学的培养目标表述特征。分析发现,财经类院校公布的培养目标表述大同小异,都比较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理论知识、管理决策、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然而外部环境的变迁必将导致会计专业教育目标的改变,所以不少财经类院校就开始变革人才培养目标,比如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按照工商管理大类招生,旨在培养既懂会计又懂数据科技,集“文理工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综合为一身的跨学科会计专门人才。又比如,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旨在培养精通会计师、注册会计师(CPA)并熟悉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ACCA)的业务知识、掌握财务总监(CFO)的专业技能,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由此可见,很多高等学校都在寻求破解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问题之策。

    为了对比了解理工类院校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情况,笔者还选择了16所理工类院校来观察其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表述。分析发现,理工类院校会计学专业基本上是在经济与管理学院招生,当然也有设置会计学院的比如重庆理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还有一些会计学专业是省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但其培养目标与会计学国家标准表述比较类似,相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更加强调了工程技术背景、数据决策、数据分析能力,然而在专业特色描述方面就明显显示出其深厚的产业背景,比如安徽建筑大学指出毕业生可在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会计实务和审计等工作,又如四川轻化工大学会计学专业指出培养的会计人才可以在白酒企业从事会计和审计等工作。但是这些产业特色背景却没有被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进行明确表述,这也透视出理工类院校对会计人才培养还是比较强调“广”而非“特”,不能大胆亮剑,精准制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当然也有不少学校大胆进行人才培养特色改革,比如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信息化方向改革就走在前列,其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培养的会计学生能够胜任会计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方面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综上可知,当前大多数高等学校会计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这必将造成人才结构失衡问题。因此,要改变这种同质化现象,理工类院校就得实施错位发展与特色发展之策,把产教融合贯穿于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全过程当中。

    二、破解之策:将产教融合贯穿于特色发展

    当前产教融合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需求的重要抓手。基于此,理工类院校要破解同质化问题就要突出学校的行业特色,将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特色会计人才作为主攻方向。理工类院校要树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现象。实践证明,产教融合培养将是理工类院校培养特色会计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理念

    当前迫切需要有侧重点地培养不同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的会计人才,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会计人才[5]。因此,会计人才培养迫切需要对接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打造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科—专业—产业链”无缝对接。近年来,四川轻化工大学积极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理念和全产业链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尝试总结其具体做法和经验。第一,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产业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瞄准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动向,依托学校特色优势学科,以创建特色产业学院和新型研究机构为突破口,以产业链为纽带促成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现了特色优势学科与行业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赢。基于此,学校先后规划建立了中国白酒学院、五粮液白酒学院、中国彩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新农村发展学院、化工新材料产业学院、食品产业学院、盐帮美食学院,通过建设特色产业学院,促成了特色优势学科与行业优质资源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了“政产学研用”融合育人的新路径。第二,多维展开协作,校企协同育人。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引企入教”。企业直接参与培养方案制订,联合开发新课程、出版新教材,企业专家在入校授课、讲学、指导实践教学、协助管理学生、培养青年教师等方面参与人才培养,形成校企全方位育人机制。第三,创新人才培养特色,融入产业元素。学校特色产业学院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作为理工类院校的会计学更是以此为主要抓手,大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大力实施“会计+”,将产业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实现会计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全产业链所需的高端特色会计人才。由此可知,会计人才培养十分需要跳出“小会计学科”视野[6],四川轻化工大学近年来就对会计人才培养进行积极变革和创新,推动会计人才培养嵌入产业学院与区域合作生态中,着力规划建设白酒行业、彩灯行业等会计人才班,嵌入人工智能学院,积极探索“业财技”一体化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构建区域协同育人的新生态链。

    (二)“业财技”一体化培养模式

    在大智移云和高质量发展时代,理工类院校培养的“业财技”会计人才更具有竞争力。四川轻化工大学会计学专业以此为契机,不断探索与大胆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秉承“以会计为轴心,管理和技术为两翼”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培养“精会计、善管理、懂技术”的卓越会计师,积极构建“业财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具体通过“三条线”培养即通过特色产业学院培养“业财融合之才”,通过经管学院会计系培养“会计之道”,通过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工科学院培养“技术之能”,并将产教融合贯穿特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四川轻化工大学突出白酒、彩灯等行业特色,通过积极搭建产教融合会计人才培养平台,探索创新“三线合一”和“三链交融”的人才培养生态模式,将“业务、会计、技术”三维一体化融合培养,并通过特色产业学院将区域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等产业链的优势资源聚集在一起,实现“业务”的产业素养培养,通过人工智能学院、新型特色研究机构和智库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等学科学院聚集在一起,实现“技术”的信息素养培养,加之会计知识、技能的协同培育,使学生集“业财技”于一身,彰显出较强的技能培养差异化特色。综上所述,以产业学院为支点,布局“业财技”复合型特色会计人才培养的生态链,有助于形成“四轮驱动”效应,链条上的高等学校、产业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将形成纵横互动的人才培养网络生态。在此基础上,四川轻化工大学会计学正积极探索如何实现“产业链、职业链、技术链”三链交融的会计人才培养路径。

    三、路径选择:“三维”跨界融合培养

    会计教育变革与创新已经成为当前会计教育发展的焦点[4]。 当前以“业财技”一体化为代表的会计革命正形成一股洪流,却又面临路径选择的尴尬困境。其路径就在于深入实施产教融合一体化改革,四川轻化工大学以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主要通过“产业链、职业链、技术链”三链磨合和“1247” 培养路径(见图 2)来实现高素質会计人才“业财技”一体化协同培养模式的目标。

    (一)一个目标:精准定位与特色人才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考虑和部署与其他院校错位竞争的情况,形成一整套符合特色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此,四川轻化工大学突破传统会计学科发展的既有思路,立足学校理工背景和学科特色,致力于服务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链的发展需求,突出管理、经济、工程技术学科交叉与创新,广泛嵌入白酒、彩灯、材料化工等特色产业链发展,大力推进“会计+管理+技术”交叉融合培养,精心组织实施“会计+”,积极拓展会计人才培养路径,通过“政产学研用”多主体参与,广泛嵌入学校中国白酒学院、中国彩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跨越学校内部学科边界,协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等适时推出“白酒行业会计”“大数据科学与工程会计”等实验班,探索会计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会计职业界、产业界一道制订特色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动态调整,专注培养“精会计、善管理、懂技术”的卓越会计师,使得培养的特色会计人才熟悉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具有很强的产业运营和价值创造能力。

    (二)两个融合:信息技术与特色产业

    四川轻化工大学特色产业学院促进了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会计学专业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主要围绕学校特色产业学院开展改革,积极着眼磨合“三维颗粒度”即“突出技术、提升管理、精深会计”,大力实施跨界“硬核+多维”技术人才培养改革,重点围绕“会计+人工智能+大数据+工程技术+管理”的融合思路,以产业链为纽带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实现差异化特色人才培养。一是强调信息技术是学生必备技能要求。在信息时代,会计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要培养懂信息技术、会运用信息技术的会计师。基于此,数字技术融入就是关键,四川轻化工大学将在大一、大二开设模块化的信息技术课程,从基本理论到实践应用组建课程群,以此强化学生数据收集、处理、挖掘、可视化等相关技术的培养。二是强调产业型会计差异化技能培养。鉴于各行各业的资金运动都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处理,但各行业和岗位的差异对学生技能的要求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在一般会计原理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差异化技能。因此,四川轻化工大学坚持分类错位培养产业型会计人才,充分借助学校特色产业学院之道,让会计专业学生同时进入教学通道和产业通道,在认知实习阶段就可以通过特色产业学院主持的专题讲座、参观培训、实地考察等方式,零距离接触特色产业链的实体企业。比如通过中国白酒学院就可深入了解白酒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工艺技术、市场机会等,也可深入到白酒实体企业参观其财务运转情况,走动教学后要求学生撰写相应的调研分析报告,这样学生就可以透彻了解企业的业务情况和资金运动,深刻领悟会计如何携手业务人员为企业创造价值之道。

    (三)四大模块: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

    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取决于未来会计人员的能力构架,而会计人员的能力构架则取决于未来会计的职业要求[4]。人才培养应当适应专业特色定位和职业要求,以此设计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活动。并且在通识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之上再分模块设计相关选修课程和特色课程,以此实现差异化的人才培养。基于此, 四川轻化工大学坚持“业、财、技”三维元素一体化协同的设计思想,设置了四大模块的教学活动,包括必修课程教学、特色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等,并按照“会计+管理+信息化”构建了多元化理论课程体系。一是设置公共必修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框架基本上跟会计学国家标准一致,突出了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要求,并大力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鼓励采用产业链上企业案例进行教学。二是设置了“三维度”的选修特色课程,给予学生弹性选择空间,包括专业精深课程群、技术扩展课程群和产业学院课程群。专业精深课程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计,鼓励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以提升学生学习领悟能力,并按照“会技术”培养要求,重点开设了数据库原理、数据挖掘等技术类课程;产业学院课程由各产业学院设计并开设相关课程,比如计划开设酿造技术、白酒产业运营管理、彩灯产业运营管理等课程,并注重采取战略专题案例教学。三是开展富有产业特色的校内外实践活动。通过整合学校软硬件教学资源,着力实现课堂产业化、企业化,按照“课堂即实验、实验即课堂”的整体要求,着手建设以特色产业链上企业管理实践为样本的网络实践平台,比如四川轻化工大学将建设白酒企业、彩灯企业、材料化工企业等管理信息系统实践中心等系列实验平台,打造模拟产业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处理的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凸显理工类院校的产业特色。与此同时,构建一批以产业学院为纽带的企业实践实习基地,主要是以产业链上的优势企业为主并包括与之相关联的会计师事务所、政府管理部门、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形成一个以产业学院为核心的实践基地生态链。四是毕业论文(设计)体现产业元素。允许学生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既可以是毕业论文(设计),也可以是调查报告、产业发展报告、企业诊断报告等,并鼓励引导学生选择与产业链相关的财经题目,如四川轻化工大学会计学的学生很多就选择了酿酒产业等具有明显产业背景的论文选题。

    (四)七个途径:特色培养与实践过程

    会计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注重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体验和所收获的学习成就。理工类院校要培养产业特色型会计人才,就需要开展一系列特色培养活动,更加强化体验式培养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情商、战略视野、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基于此,四川轻化工大学计划开展会计足迹、移动课堂、产业论坛、酒都讲坛、智慧管理、技术集锦、实战财经七方面的特色培养活动,着力实现“业财技”差异化的人才培养。一是会计足迹活动。通过产业博物馆、产业科技展览、会计文化馆、会计情境教学中心、校企文化艺术展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对产业企业和会计文化的品赏水平,提升学生整合知识、探索创新等综合素质。二是移动课堂活动。通过对企业的参观调研、协作课题、案例研讨、企业预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直接感知“业财”融合情况,以运用和检验课堂教学成果。三是产业论坛活动。鼓励师生参加行业协会主办的各类产业发展论坛、市场预测、科技发布等活动,邀请企业高管、协会领导、政府部门开展产业发展专题讲座,与企业联合举办主题研讨会,以了解和熟悉产业的运行状态。四是酒都讲坛活动。通过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创新创业讲座、奋斗者足迹等讲座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学术修养、沟通交流能力、智商情商等方面的能力。五是智慧管理活动。通过管理案例、圆桌交流、团队活动、创新创业俱乐部等系列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管理之道,使其善于表达管理语言。六是技术集锦活动。通过参观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实践活动、数据处理分析大赛活动等,使学生了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技术创新情况,尤其是需要学生掌握网络信息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技术,通过系列活动训练让学生学会采集、识别、挖掘、分析和可视化数据。七是实战财经活动。通过前面活动奠定的基础,学院将组织综合性案例实战活动,由相关产业学院、行业协会、企业和培养学院共同设计一些案例选题,学生通过实地调研产业发展、企业经营情况,然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展示“业财技”方面的学习成果。实战活动将为企业提供一套完整的案例分析报告,并组织对抗竞赛,以提升学生对产业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讲述财经背后故事的商业技能。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和提升产业链质量的关键时期,校企合作与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基于此,理工類院校应积极将产教融合作为解决人才培养瓶颈问题的重要抓手,着力布局区域协同育人的生态链,以创建特色产业学院为新支点,从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活动、特色培养、教学资源和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因业施教”教学改革,积极打造“业财技”一体化人才培养共同体,以倾心培养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产业型特色会计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江燕红,姚燕.北京地区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基于行业与岗位需求差异[J].财会通讯,2019(7):36-39.

    [2] 张彦国,郑伟.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基本背景与方向的几点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8(10):74-76.

    [3] 孙铮,李增泉.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J].会计研究,2014(11):3-15+96.

    [4] 张多蕾,刘永泽,池国华,等.中国会计教育改革40年:成就、挑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19(2):18-25.

    [5] 王瑶,吴秋生,黄贤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会计之友,2018(24):149-153.

    [6] 何瑛,宋康宁,张宇扬.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专业人才能力框架与培养路径[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104-112.

    [责任编辑:庞丹丹]